蘋果停產最後一台 iPod,熱賣 20 年的它究竟有怎樣的魔力?

2022-05-16   少數派

原標題:蘋果停產最後一台 iPod,熱賣 20 年的它究竟有怎樣的魔力?

2022 年 5 月 10 日,蘋果在官方的新聞稿件里宣布,iPod 系列目前在售的最後一款產品 iPod touch 停產,在剩餘的庫存銷售完畢之後,將徹底下架。

在如今的蘋果官網中,上方的菜單欄已經移除了 iPod 所有相關的描述,甚至在 Apple Music 中展示支持設備的頁面下,iPod 也徹底消失。只有將頁面拉到最下方的「選購及了解」列表下,才能找到它存在過的痕跡。

從 2001 年 10 月 21 日發布到今天,iPod 走過了 20 年。作為純粹的音樂播放器,20 年後的 iPod,並沒有進軍專業音頻市場的打算。在過去,它在高昂的 iPhone 售價面前,一直擔著 iOS 系統「最低體驗門檻」設備的重任。但如今,iPhone 產品線已經全面覆蓋了高中低三個檔位,甚至連普通的 Android 機也能使用 Apple Music 之後,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它,自然也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其實我們早就知道這一天會到來,只不過我們沒有意料到,蘋果會以一篇新聞稿的方式,宣告一個時代的過去。

20 年前

時間到底過的有多快呢?作為 90 後的我來說,我總覺得 20 年前是 1992 年,但事實告訴我,20 年前是 2002 年。

那時候,聽歌對我來說還是一件奢侈的事。當時讀大學的哥哥是周杰倫的鐵粉,在後來攢錢買了一個索尼的 CD 隨身聽。儘管它已經很薄,但每次出門的時候,他是還要專門背上一個書包,畢竟對於口袋而言,它依然是個大傢伙。

後來,周杰倫的光碟和海報越堆越多,為了聽自己喜歡的那幾首歌,只能頻繁地換碟。記得有一次,他還專門跑到深圳市區里的音像店,把不同專輯裡鍾愛的幾首歌複製出來,拷貝到自己的光碟里。這樣,終於不用頻繁換 CD 和切歌了。

這也許是當時很多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只不過也沒有太多的辦法。雖然當時像是 Napster 和百度 MP3 這樣的音樂下載網站已經出現,MP3 這種產品也已經問世,但面對那些小的可憐的存儲空間來說,人們還是只能繼續和 CD 鬥智斗勇。

然而在大洋彼岸,也有個人受不了這種方式了。他嫌複製和燒錄真的太麻煩了,但 MP3 這種長得丑,空間又小而且還很快就沒電的玩意,實在也提不起興趣。但是,他卻有著一個常人所不具備的眼光和能力:他明白,從網際網路下載 MP3 將是未來的音樂發行方式,如果現在的這些產品體驗都這麼差勁,那我為什麼不自己造一個呢?

這個人叫喬布斯。

在項目立項之後,他叫來了高級硬體副總裁喬恩·魯賓斯坦,讓他去解決「怎樣在最小的空間裡,放下比光碟還要更多的歌曲」這個最核心問題。於是,魯賓斯坦注意到了當時東芝的一個新專利:一個只有 1.8 英寸,但卻能塞進 5GB 存儲空間的小硬碟。

如今,1.8 英寸的硬碟已經可以輕鬆做到 100GB 以上了

為此,他專程來到了大洋彼岸的日本,和東芝簽下了協議,全面收購這種新型硬碟的專利。這樣,這個新型的播放器,就能在很小的體積里,存下幾乎 1000 首歌曲了。

但是用什麼來傳輸這些文件呢?USB 1.1 嗎?太慢了。按照這個速度,傳完 1000 首歌,5 個小時就過去了。因此,當時團隊里的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了 Mac 上就擁有的一個高速接口:火線。

這個接口擁有比當時 USB 1.1 快幾十倍的速度,用來給 iPod 作為數據傳輸接口,再合適不過了。

而在另一頭,喬布斯挖來了曾經在飛利浦公司工作的托尼·法德爾作為設計顧問,與他簽訂了一份時長六周的顧問合同。在六周內,他向團隊成員提交了三個產品模型。最後的一個原型設計,獲得了喬布斯和團隊成員的一致通過。這也讓他正式獲得了喬布斯的青睞,於 2001 年 4 月全職加入了蘋果。

在同一場會議上,另一項開創歷史的事件也在發生:我們的老朋友菲爾 · 席勒,則展示了一個 iPod 上的一個「家族式設計」—— 按鍵滾輪。他覺得,如果已經能存 1000 首歌了,還在用按鍵導航,那得把手指累死。而有了滾輪之後,用戶就可以以任何想要的捲動速度來瀏覽自己的音樂庫了。

幾個大的問題被接連解決,於是時間線開始融合,這個代號為「P-68」的項目,開始在蘋果內部熱火朝天地進行了起來。而這款產品依舊也貫徹了喬布斯的產品哲學:沒有可拆卸電池,沒有開關,也沒有螺絲。一切的設計,都基於喬布斯當初的那個想法:好用,好看,好輕。

最終在 2001 年的 10 月 21 日,它從喬布斯的口袋中取出,與全人類面世。這台名叫 iPod 的設備,開始了一場針對音樂產業的變革。但其實在這時候,他們還漏了一個問題:音樂從哪裡來。不過,這個已經是 iPod 發布之後的後話了。

iPod Classic:所謂經典

作為 iPod 最初代的產品線,最終被冠以 Classic 的稱呼於 2014 年退市,也算是實至名歸。但不難看出,經典款 iPod 的產品線發展歷程,有著明顯的升級點可尋。

在 iPod 的第一代到第四代機型,蘋果還在產品設計、人機互動和新技術的應用中進行嘗試。

從初代 iPod 到第二代機型,蘋果用觸摸式轉盤代替了前者可以移動的滾動式轉盤。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是 Apple 第一次將電容式觸摸技術用在產品上。

而在第三代的 iPod 上,蘋果則來了一次大改變。不只是滾輪變成了電容式觸摸,四個控制按鈕也從滾輪四周脫離出來,一字排開到螢幕下方。而這些按鈕也並不是真實的按鈕,而是一個個電容式觸摸按鍵。

另外,在這一代 iPod 上,我們熟悉的 30-pin 基座接口也正式亮相,成為了 iPod 和後續 iPhone、iPad 的接口,直到 2012 年被閃電接口取代。

其實我還會好奇,如果蘋果在當時就掌握了 Taptic Engine 這種用馬達震動代替實體按鈕觸感的技術,也許 iPod 經典機型,就不再會是後來的那個樣子了。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第三代的 iPod 也許是被太多消費者吐槽,因此在第四代時,iPod 重新回歸到了傳統的設計。但是在這次改變中,iPod 卻發展出了這種滾動控制的最終形態:點按式轉盤。在這款 iPod 上,四周的圓環不但可以滾動,還可以在對應的按鈕位置直接按下,大大簡化了手指的操作。

與此同時,彩色螢幕也終於來到了 iPod 上,取代了原本「復古」的黑白像素螢幕。

不難看出,在這段時間裡,蘋果著力於在最初的 iPod 機型上進行修補和優化,找到了用戶需求和蘋果激進創新的平衡點,最終慢慢沉澱出屬於 iPod 最獨特的基因。

而來到第五代 iPod,產品的外觀和技術終於穩定下來,iPod 進入了功能的增補期。

被我們熟知的 iPod Video,便是 iPod 經典款產品的第五代。在這一代的產品中,蘋果給 iPod 加入了照片顯示和播放視頻的功能。

而這,也是我擁有的第一台 iPod。目前,它還在我哥哥的車上工作著。

到了第六代產品,蘋果為了與其他 iPod 產品線進行區分,Classic 的名號正式到來。另外,iPod 的軟體也再次進行了更新,UI 進行了大改,顯得更加現代和立體。

也正是這段時間,Cover Flow 這一讓人忍不住狂贊的經典功能,也隨著 Classic 來到了 iPod 上。

細看這些經典款的 iPod,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它唯一不變的初心,就是那塊「大容量」和「小體積」的硬碟。從初代的 5GB 到最終走進歷史的 160GB,雖然不少人曾吐槽機械硬碟帶來的種種問題,但卻依舊詮釋了 iPod 自誕生那一天起就承載的使命:它用最簡單粗暴的語言,告訴你什麼叫「把整個媒體資料庫裝進口袋」。

一直到 10 年之後,iPod Classic 所創下的 iPod 最大存儲容量紀錄,才被 iPod touch 7 上 256GB 的快閃記憶體所取代。

iPod mini:短命的嘗試

如何打敗 iPod?不只是其他廠商,喬布斯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iPod 已經足夠小了,有沒有可能做出一款比它更小更輕便的產品?在 iPod 初代產品發布 3 年之後的 2004 年 1 月 6 日,能打敗它的產品終於出現了:還是喬布斯,也還是原來的團隊,而這款產品,叫做 iPod mini。

這是 mini 這個後綴第一次出現在蘋果的產品線上。所以以後不管是 Mac mini、iPhone mini、iPad mini 還是什麼 mini,見到它都得叫聲爺爺。

從定位上來說,iPod mini 屬於 iPod 產品線的中端產品,容量要比 iPod 經典款機型小一些,且續航也要略短。此外,iPod 採用了多彩陽極氧化鋁的外觀設計,也為後續一些 iPod 機型的外觀奠定了基礎。

不過,這款唯一能打敗 iPod 的產品,卻是一個短命的系列。僅僅更新了兩代之後,蘋果便停止了更新,於 2005 年 9 月 7 日便匆匆下架。

其實,iPod mini 的產品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發布後,它立刻就成為了市面上最受歡迎的電子產品之一,想要購買它的消費者絡繹不絕,甚至把不少經銷商的庫存都買光了。

但是,iPod mini 的瓶頸不在於它的產品形態,而是在於當年的技術。和經典款 iPod 一樣,它採用了更加微型的硬碟作為存儲介質,但在那時候,喬布斯和 iPod 的設計團隊,早就已經將目光釘在了快閃記憶體晶片上,並認定這才是 iPod 小型化的未來。

iPod mini 最大也只有 6GB

另外在續航上,iPod mini 第一代也被人詬病時間過短。儘管蘋果在第二代改進了這個問題,將續航提高到了 18 個小時,但卻依然沒有阻擋住消費者的口水,因為當時蘋果來了一個騷操作:為了降低 iPod mini 的售價,在第二代的 iPod mini 上,蘋果在包裝盒裡便不再配備火線數據線和充電器。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庫克在 iPhone 12 上取消充電頭是件多麼驚訝的事情,畢竟在 2005 年的時候,蘋果就已經干過這種事了。

放到今天,這種由於自身價值觀和市場反饋進行的激進改動,必然會成為蘋果的一次「黑歷史」。只不過當時蘋果的產品在中國依然還是小眾有錢玩家的寶貝,所以也就沒在國內引起太多風波。

iPod shuffle:被用戶吐槽最多的「iPod 之最」

2005 年 1 月 11 日,iPod mini 第二代迎來更新的前幾天,iPod shuffle 與消費者見面了。與所有 iPod 產品線不同的是,shuffle 從誕生之初開始,就沒有螢幕,原本 iPod 經典的點按式滾輪也被取消,完全改為物理按鍵取代。

而且第一代的 iPod shuffle,雖然換上了快閃記憶體晶片,但存儲容量僅有 512MB 和 1GB 可選。儘管在 2005 年,這個容量並不算低,但比起初代 iPod 5GB 存儲空間而言,很明顯 iPod shuffle 不能再用「把 1000 首歌裝進口袋」這種宣傳語了。

另外,沒有了點按式滾輪和螢幕,意味著選歌也是個麻煩事。但和我們所想的不一樣,蘋果給出的答案是,既然沒有螢幕和滾輪選歌變得這麼麻煩,那乾脆直接不用選,隨機播放不就好了?

但要理解蘋果的邏輯,我們還少了一個東西:iTunes。

初代 iTunes 安裝光碟

iTunes 與 iTunes Store

iTunes 雖然在初代 iPod 問世後不久就已經推出,並作為 iPod 的媒體庫管理軟體,接管著歌曲的分類、燒錄和同步到 iPod 的功能。但在這個時候,「音樂從哪來」依舊是一件麻煩事,所以在 iTunes 出生後不久,喬布斯就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在當時的民間,其實人們已經早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大眾的這個解決辦法卻嚴重地威脅了音樂產業:使用盜版。在當時,包括 Napster、Grokster 和百度 MP3 這類網站,都可以免費下載到歌曲,並隨意傳播。

在音樂公司的管理層因為這些事情陷入危機中時,喬布斯帶著他的 iPod 和 iTunes 來了。但是這其中的故事,並沒有什麼爽文里的情節,有的只是喬布斯代表蘋果和當時世界上主要的五大唱片廠牌漫長的商業拉鋸戰。

其實,iTunes 和 iPod 在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會管用戶的音樂是從哪裡來的,它們只負責管理、同步和播放。從這個角度來說,放任盜版音樂橫行甚至還有助於 iPod 銷量。

但喬布斯自然不是這樣的人。《喬布斯傳》里說,他「真的熱愛音樂也熱愛創作音樂的藝術家,所以他反對這種偷竊創意產品的行為」。不過我覺得,或許在他更深層次的思考中,他早就已經預想到了這是一個多麼具有潛力的商業市場。如果只是為了增加 iPod 銷量而選擇上面的路,那無異於放棄掉這個能夠改變音樂產業的機會。

最後,蘋果和這些音樂唱片公司簽下合約,不但銷售一整張專輯,也銷售單首歌曲。其中將每首歌定價為 99 美分,蘋果拿走 29 美分,唱片公司拿走 70 美分。就這樣,iTunes Store 在 2003 年的 4 月 28 日,正式出道。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喬布斯選擇維護正版這條道路的正確性。光是推出的第一年,iTunes Store 就賣出了 7000 萬首歌曲,也讓 iPod 占據了音樂播放器市場超過 70% 的份額。

畢竟,人們買專輯並不是真的喜歡這張專輯裡的所有歌,大部分人都只是喜歡其中的那麼幾首。而 iTunes Store 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想買專輯的話,那就直接買單曲吧。

終於解決了「音樂從哪裡來」的問題之後,我們也就能理解 shuffle 「乾脆不要選歌」的存在意義了。比起 iPod 經典機型走大容量的策略來說,shuffle 則是走的「你最喜歡的旋律」這條路線。在比 iPod 經典機型小得多的空間裡,你只需要放進音樂庫里你最喜歡聽的那幾首歌就好了。

iPod shuffle 之所以叫 shuffle 的原因,自然也是因為它第一次帶來了「shuffle play」。在初代 iPod shuffle 發售時,蘋果給它定下的宣傳語便是「Life is random」。反正都是你最喜歡的歌曲精選,那麼我在這些歌曲中隨機播放一首,你依然還是會覺得悅耳。

而且,隨機播放還給你帶來了一種期待感。在一首歌結束之後,恰巧新一首歌正是自己想聽的那首,這種被「猜透心思」的感覺,著實讓人感到驚喜。

不得不說,蘋果在拿捏消費者心理這一塊,還是很有心得的。

沒有螢幕的 iPod

說第一代的 iPod shuffle 沒有借鑑 U 盤,我是不信的。直接搭載在機身上的 USB 接口,意味著它可以不需要任何數據線,就能連接電腦傳輸歌曲。不過,作為「簡配版 iPod」,蘋果砍掉了許多 iPod 原有的功能:他不但沒有滾輪,無法選歌,也不能播放蘋果 Lossless 和 AIFF 語音文件。

但有意思的是,為了能給 iPod shuffle 儘量多塞一些歌曲,iTunes 卻專門為它開發了一個功能,並保留到今天。在蘋果設備連接到電腦的時候,是不是也有注意過在最下方有一個「將位速率更高的個度轉換為 128 kpbs AAC」的選項?它便是當時 iTunes 給 shuffle 定製的一個專屬功能。

在向 iPod shuffle 傳輸的時候,iTunes 會自動在後台將歌曲轉換成更低比特率的 128 kbps AAC 文件,再導入到設備中。不過不用擔心,原有的文件不會更改,音質還是你添加進來的樣子。

第二代 iPod shuffle 則對一代進行了大改,由 U 盤的樣式改成了胖乎乎的長方形。同時,蘋果為它加入了 iPod 家族的另一個經典設計:背夾。有了它之後,你便可以將它隨意夾在衣服或者背包上,方便操控。

到了 2009 年,蘋果推出了第三代的 iPod shuffle。它是 iPod 體積和重量上的巔峰之作,體積縮小到僅有 4.5cm × 1.8cm × 0.7cm,重量也只有 10.7 克(即使是後來推出的不鏽鋼特別版也只有 17.2 克)。

這個 iPod 到底有多輕呢?你大概可以用今天的一些東西來理解一下:一個 iPhone 13 mini 的官方 MagSafe 矽膠保護殼約為 33 克,相當於 3 個鋁合金外殼版本的 iPod shuffle 3。

但是,在這麼小體積的設備上,要加入控制按鈕顯然是不現實的。蘋果索性就砍掉了全部的控制按鈕和接口,只留下了頂部一個三段式開關,用來控制關機、順序循環播放和隨機播放。如果要操控音量和切歌,就必須用隨附的帶有線控的耳機,否則便無法操控。

這一舉動,引來了大量消費者的不滿和吐槽。畢竟蘋果耳機的音質大家都心中有數,所以有不少人都使用第三方耳機或音箱來聽音樂。但是第三代的 iPod shuffle 完全砍掉了這些東西,只能使用耳機上的線控,讓不少使用第三方耳機和音響的人感到不滿。

雖然後來蘋果表示,會出一個帶有操控按鈕的耳機線,以適配用戶自己的耳機,但最終蘋果並沒有推出它,而是讓其它公司生產了出來。

我相信,在蘋果決定推出這款產品時,iPod 團隊一定是引以為傲的 —— 它打破了 iPod 最小和最輕的紀錄,成為了整個 iPod 產品線上的一個經典產品。但它讓人抓狂的操作體驗和極低的第三方設備兼容性,又讓它成為了 iPod 歷史上最為用戶詬病的產品之一。

所以到了第四代的 iPod shuffle,蘋果重新將它改回了類似第二代的產品外觀,只是瘦了個身,變成了四四方方的正方形。同時,iPod shuffle 經典的點按式控制按鈕也再度回歸,原本三段式的按鈕,則改為了隨機播放和順序循環播放的兩段式按鈕。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四代的 iPod shuffle 上,蘋果還加入了 VoiceOver 旁白功能。在 iTunes 中啟用後,就可以按下機身上單獨的按鈕,讓旁白告訴你此刻播放的歌曲、表演者和播放列表名稱。此外,它還可以告訴你現在 iPod 的電池狀態和其他信息。

此後,iPod shuffle 這條產品線就沒有了功能和設計的升級,後續的更新也僅僅是推出了一些不同的顏色,直到 2017 年的 7 月 27 日正式停產下架。

iPod nano:我的孩子是我生的嗎?

時間回到 2005 年初,儘管此時,iPod 的產品線已經有用了 iPod 經典款、iPod mini 和 iPod shuffle,但喬布斯還是覺得,在現有的 iPod 產品線中,還是有著令它無法接受的「妥協」。

作為 iPod 小型化的嘗試,mini 由於硬碟損耗和電池續航的原因,並沒有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而 iPod shuffle 作為「極簡款」的 iPod,和 iPod 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 存儲空間、音質和操作上,都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體驗。

但喬布斯此時也意識到,快閃記憶體晶片是未來存儲設備的發展方向。所以,是時候用快閃記憶體晶片,來開發一款真正屬於延續 iPod 使命的產品了。

於是在 2005 年的 9 月 7 日,喬布斯從牛仔褲的小口袋裡拿出了它,一款 iPod 產品線中的全新產品:iPod nano。

這款搭載了快閃記憶體的大容量 iPod,體積比 iPod mini 還要更小,卻擁有了最大 4GB 的存儲空間,足以容納大部分人的音樂資料庫,電池的續航也達到了 14 個小時。同時,經典的點按式滾輪也得以保留。

一年後,第二代 iPod nano 也和消費者見面,並針對第一代的一些痛點進行了重點升級。相比第一代 iPod nano,這一代從塑料和金屬拼接改為了和 iPod mini 類似的防劃陽極氧化鋁外殼,並增加了更多的顏色。此外,它還有了「更亮、更生動」的顯示器,續航提升到一整天,存儲空間也翻了一番。

2007 年的 9 月 5 日,第三代 iPod nano 發布。和前兩代不同的是,這一代的 nano 仿佛是 iPod Classic 的等比縮小版,顯得毫無新意。雖然它更新了一塊更大的 2 英寸螢幕(而且它的螢幕是當時 iPod 里像素密度最高的)和新一代的 UI,並且也支持了 Cover Flow、視頻播放和更多的遊戲,但卻依然讓人提不起勁。

於是,蘋果在 2008 年的 9 月 9 日,發布了第四代的 iPod nano。它回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時的長條形外觀,並搭載了一塊豎向的 2 英寸顯示屏。此外,iPod nano 首次加入了一個加速度傳感器,能夠檢測用戶的手持動作和方向,帶來了甩手切歌和橫向顯示模式。與此同時,在插入支持的耳機時,第四代 iPod nano 還可以支持麥克風功能。

時隔剛好一年之後,第五代 iPod nano 面世,但總體上是第四代 iPod nano 的「增強版」:更大的螢幕、更便宜的價格,以及攝像頭、麥克風、收音機和內置揚聲器功能的加入,讓它逐漸變成了一個專業的多媒體播放器。

相比於大家都在討論的攝像頭和各種視頻效果,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代的 iPod nano 上蘋果為它新增的 Nike + iPod 計步器支持。這意味著,iPod 開始逐漸從原有的單一的媒體內容消費功能里跳出來,開始嘗試將觸手延伸到更多的領域了。

所以很快,第六代的 iPod nano 迎來了有史以來 iPod 最大的改變:完全砍掉了點按式滾輪,用一塊多點觸控的螢幕替代了所有的操作,同時引入了 iOS 的設計語言。同時,機身也大刀闊斧地改成了正方形,砍掉了相機、麥克風、內置揚聲器和遊戲,去掉了視頻播放功能,同時還加入了 iPod shuffle 的背夾,成為了如今最為人知曉的 iPod nano。

這樣方形的螢幕設計,也讓一些第三方配件的廠商嗅到了商機。於是一些可以將 iPod nano 6 戴在手腕上的錶帶開始出現,而一年後蘋果也順水推舟給時鐘 app 添加了多樣的錶盤。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說 iPod nano 6 是 Apple Watch 的前身,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而最後一代的 iPod nano,樣子再一次迎來了轉變。不難看出的是,相比第六代那種重頭來過的決心,iPod nano 7 更像是一次安穩的告別。或許在 iPod nano 6 之後,蘋果已經開始了 Apple Watch 的研發,繼續深耕這款已經 10 年的設備,已經不是個好的選擇。

而另一邊的 iPod touch,也在拚命地擠壓著屬於 iPod nano 存在的空間。因此,這一代的 iPod nano 似乎重新撿起了「媒體播放器」的職業,螢幕重新回到了長方形,樣子更像是 iPhone 5 的外觀,去掉了背夾的同時也重新支持了視頻播放,新加入的藍牙也給了它連接無線設備的能力。iPod 上經典的 30-pin dock 接口也被更小巧的閃電接口取代。

與其說是更新,倒不如說它是蘋果給那些喜歡 iPod nano 的人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在它丟掉了 iPod 上最後的一點血脈,被改成和 iPhone 和 iPod touch 幾乎無差別的設計語言之後,也就失去了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只不過如今回顧整個 iPod nano 的產品線,不難看出其實蘋果真正在乎過的 iPod,只有 iPod 經典款和 iPod nano 這兩款。經典款的 iPod 作為開山之作自不必說,而 nano 卻承擔了太多次新形態、新功能和新技術的探索,而這也預告了它每一代都幾乎有重大的功能和形態差別。

即使第三代 iPod nano 不算是一份誠意之作,但它或許在另一個角度上提醒了蘋果:在這家以創新而著名的公司里,單單靠複製過去的成功是一種羞恥。所以我們才看到了第四代、第六代的大步飛躍,以及第五代的全新的功能性嘗試。

或許如今蘋果的官網早已經找不到 iPod nano 的蹤影,但它留下來的那些基因,卻深刻印在了如今的產品之中。

iPod touch:陪你長大後,深藏功與名

如何用一句話來形容 iPod touch,蘋果已經給出了最標準的答案。

An iPhone without a Phone.

An iPhone without a Phone.

相比起 iPod 其它產品線來說,iPod touch 的更新顯然有些乏味。作為 iPhone 小弟的它,承擔的使命也非常的明確且單一:給那些買不起 iPhone 的人,一個近乎完整的 iOS 體驗。

從外觀上來說,iPod touch 延續了 iPhone 上一貫的設計語言。除了沒有頂部揚聲器和一些傳感器之外,iPhone 和 iPod touch 的外觀幾乎不存在差別。

在功能上,它拿掉了 iPhone 上的蜂窩通訊模塊,保留了 Wi-Fi 和藍牙,搭載 iOS 系統,支持 iTunes Store 和 App Store,享受著這份 iPhone 構建的繁榮軟體生態。

第一代 iPod touch 發布於 2007 年的 9 月 5 日,幾乎與 iPhone 初代擁有著相同的產品生命周期。而後的第二代、第三代 iPod touch,也基本延續了 iPhone 3G 和 iPhone 3GS 的設計語言,充分解答了「一台不能打電話的 iPhone 該長啥樣」的問題。

從左到右:iPod touch 一代、二代、三代

而第一次泛起水花的 iPod touch,必然是經過全新設計的 iPod touch 4。作為一款 2010 年發售的設備,相信它是太多人學生時代的記憶。

全新的 iPod touch 4 終於脫離了「iPhone 孿生兄弟」的陰影,擁有了一套自己的設計語言。光面金屬的後蓋,輕薄的楔形機身,和 iPhone 同樣強大的 A4 處理器及視網膜顯示屏,賦予了它在那個時代最先進的娛樂體驗。

自然,這樣一台幾乎和 iPhone 4 一樣強悍卻不能打電話的設備,讓不少人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有什麼途徑,可以讓這個沒有聽筒的設備也實現電話的接打?因此在不久之後,「蘋果皮」誕生了。

從這個小裝置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它的誕生是人們需求的必然。iPod touch 就像是被削了皮的蘋果,而有了蘋果皮之後,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蘋果—— 比起售價高高在上的 iPhone 4,一台 iPod touch 和蘋果皮的組合,用更低廉的價格實現了幾乎和 iPhone 4 一樣的體驗,它的誘惑力可想而知。

即使通過蘋果皮加成之後的 iPod touch 只能使用 2G 網絡,但依舊沒有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愛。還記得當時的我還在上高中,班裡就有好幾個同學在在用著這樣的設備當手機。

2012 年,iPhone 5 發布,iPod touch 5 也一同在發布會上現身。這一代的 iPod touch 5 借鑑了 iPhone 5 的設計語言,搭載了與其相同的 4 英寸視網膜顯示器,並加入了 iSlight 背照式攝像頭和閃光燈。

不過,比起過去 iPod touch 會搭載同期 iPhone 的處理器不同,這一代的 iPod touch 僅僅搭載了 iPhone 4S 上的 A5 處理器。這是庫克作為蘋果 CEO 之後發布的第一台 iPod tocuh,這種不同產品線之間配置差別分明的作風,也從某種角度宣告了作為職業庫存管理剋星的他,將給蘋果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有個有趣的小地方是,這一代的 iPod touch 加入了一個叫 iPod touch loop 的腕帶,會隨著每台機器附贈。有了這個腕帶後,你就可以將 iPod touch 5 隨意地掛在手腕上,無論是出門逛街還是運動,都可以防丟。不過,iPod touch loop 腕帶僅僅只在 iPod touch 5 上曇花一現,第六代的 iPod touch 更新之後,它就徹底消失了。

至於第六代和第七代 iPod touch,外觀上相比 iPod touch 5 僅僅只是砍掉了機身上給 iPod touch loop 腕帶留下的按壓式「小紐扣」。硬體上也只是攝像頭升級到了 800 萬像素,處理器從第五代的 A5 升級到了第六代的 A8,再到後面第七代升級為了與 iPhone 7 相同的降頻版 A10 Fusion,從此之後便再無改變。

實話來說,當入門版 iPad 和 iPhone SE 發布之後,iPod touch 就已經被宣告了終結。儘管它依然承擔著蘋果生態「最低價」守門員,但價格相差不遠,但擁有更大螢幕的 iPad 和更多功能的 iPhone SE,卻有著更加完整的 iOS 使用體驗。而蘋果官網在不久後撤下 iPod 相關的頁面,也印證了這個必然會到來的時刻。

不過,第七代的 iPod touch 還是有些小細節值得注意。它擁有了 256GB 的容量,是有史以來 iPod 所搭載的最大存儲空間,超過了 iPod classic 上的 160GB。另外,它背後的「iPod」字樣也由喬布斯時代的 Myriad 改成了舊金山,至此,iPod 與喬布斯時代最後一點的關聯,也被徹底抹去了。

一些與 iPod 有關的彩蛋產品

其實在 iPod 這條產品線上,叫 iPod 的不只是有 iPod,還有兩款挺有意思的彩蛋產品。

01iPod 襪子

在 2004 年的 10 月底舉辦的特別音樂活動中,喬布斯表示,蘋果公司將要發布一款「革命性的襪子產品」。在人們的笑聲中,他揭開了這個襪子的真容 —— 一款針織的 iPod 保護套。

這款革命性的襪子擁有 6 種顏色,售價 29 美元(差不多現在的 200 塊人民幣)。

有沒有一種馬里奧水管的感覺?

後來,有消費者雜誌對這款襪子進行了批判,雖然它能容納幾乎當時市面上所有形態的 iPod,但高昂的售價和使用後麻煩的操控體驗,讓他們最終給出了「有限推薦」的評分。

不過,這款革命性襪子的銷量其實還不錯,在 2004 年至 2012 年的在售期間,還是很受消費者歡迎的。

所以,你現在還覺得蘋果的拋光布貴嗎?

02 iPod Hi-Fi

如果你覺得 HomePod 是蘋果推出的第一個音響產品,那就大錯特錯了。在 2006 年的 2 月 28 日,蘋果就已經推出了一款名叫 iPod Hi-Fi 的音響。

這款音響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充滿了一股蘋果味。它的表面依然沒有任何螺絲,也不支持藍牙連接,而是配備了一個 30-pin 基座接口。不過好在它搭載了目前極為先進的 3.5 毫米耳機孔,適用範圍大大增加。

同時,iPod Hi-Fi 還附送了一個 iPod shuffle 上一樣的點按式按鈕遙控器,在使用 iPod 連接 30-pin 基座接口聽音樂時,可以直接用遙控器來操作 iPod,不用再大老遠走到 iPod 旁邊或拔下來。

除此之外,這台音響的附送物品中,還有適配各種 iPod 機型的底座適配器。除去早期使用火線接口的幾款機型外,蘋果幾乎對當時所有使用 30-pin 基座接口的 iPod 進行了適配。

我知道你現在肯定想知道的一個問題是,它和 HomePod 以及 HomePod mini 比起來,音質怎麼樣?

根據 YouTube 上的測試,iPod Hi-Fi 的音質完全不輸如今的 HomePod,在高音細節和聲場上甚至有更好的表現。至於 HomePod mini,聽個響就行了。

而且 iPod Hi-Fi 更加讓人稱讚的一點是,它具有內置的電池,兩側也有鏤空的把手。這意味著,它並不需要像 HomePod 一樣必須放在房間裡,而是可以隨處移動 —— 只要你願意拎這麼一個 7.6 公斤重的大傢伙就行。

至於它 349 美元的售價,其實比 HomePod 一開始的 2799 元要便宜,到後面 HomePod 降價到 2299 之後,也就基本相等了。

尾巴

回顧 iPod 的產品歷史,它作為一款音樂播放器出生,卻帶動了整個音樂產業的變革。後來,iPod 在發展中不斷探索,用多條產品線承擔了它不同的使命。如今,它衍生出了 Apple Watch、iPhone 上的機械滾輪音效,以及運動健康監測等多種軟硬體產品,造就了如今繁榮的蘋果軟硬體生態。

在過去,iPod nano 6 伴隨著我走過了高三下學期最抑鬱的那段時光。每天戴著它在下午放學後的操場跑步,和晚修時候偷偷用衣袖藏耳機線聽飛揚 971 電台的日子,如今依然歷歷在目。因為它足夠小的體積,即使被老師發現,也可以輕鬆地藏在身上,不用擔心被沒收。

如今,螢幕已經損壞的它,早已經無法顯示,後殼也布滿了劃痕。但是當前不久我看到 iPod 即將停產的新聞時,我又從柜子的最底層又找到了它,並在 2022 年的 macOS Monterey 上,看到了它當初的樣子。

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變過

甚至,我還可以在訪達為 iPod nano 6 開啟移動磁碟功能,將它作為一個 U 盤來存儲文件。

其實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是,我有時候很難相信,用一台十多年前的設備,依然能用如今的 macOS Monterey 上的音樂 App,導入一首將近半百兆的 Apple Lossless 無損音樂,並用 10 年前的 iOS 6 系統,隔空播放到 2017 年的 HomePod 上來聆聽。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一脈相傳」了吧。

iPod 走進歷史是一次必然,但那些它帶給我們和音樂與青春有關的過去,以及帶給蘋果這家公司的改變,卻永遠會被留存在記憶之中。

作者:宛潼

責編:在 iPod 上學會了如何玩「紙牌」遊戲的 Tp

題圖來自 Unsplash:@insungyoon

/ 更多熱門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