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一代梟雄,被圍沙丘行宮,竟然無人來救,可憐可嘆!

2022-08-05   仲安筠

原標題:趙武靈王,一代梟雄,被圍沙丘行宮,竟然無人來救,可憐可嘆!

趙武靈王,一代雄主啊,想讓兒子搞內政,自己搞軍事。趙武靈王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曾經親自去過咸陽,發現想要滅秦必須富國強兵,而且當時趙武靈王推行了胡服騎射,創下了40萬騎兵,山東六國中就屬趙國綜合實力最強,能有與秦國一爭高下的實力,所以想著一來讓兒子歷練,早日成為一位合格的君主,二來自己專心於軍事,開疆拓土,打敗秦國。結果發生了沙丘宮兵變,一代雄主就此隕落,可惜了。

不在於廢長立幼,在於過早放棄了權利,所以古代君王殺功臣是有權利方面考慮的。不單單帝王家不能放權,普通百姓家也如此,過早把錢和財務分給兒女的,基本都有後遺症。趙主父是自己作死。他把權利給小兒子,讓重臣宗室做輔政,相當於把權利送到臣子手中,後來想收回來,不是他小兒子不同意,而是這些重臣不同意。輔助小兒比雄主輕鬆多了。首先並不是多數人不救趙王,而是改革派被保守派殺的殺,逃的逃,人才盡失。趙國有能力的都是趙主父的親信,比如李曇,樂毅,龐瑗,劇辛,趙奢等,這是活著逃跑的,還有很多被殺的。關鍵是肥義被殺,肥義是保守改革兩派都服帖的人,對趙主父忠心耿耿,他一死,李兌趁機挑唆公子成叛亂。

為什麼不能將趙國像財產一樣一分為二呢?法蘭克王國和羅馬帝國分裂不是兄弟分家麼?或者趙主父,公子章,公子何父兄三人約定誰打下的疆土歸誰不是更激勵麼?1.王權是士族代表。立王不立權是動搖王權,為後來之人開先河。當時環境下稍微有擔當的士族都不會答應的,這是給國家動亂埋禍根。僅此一條就足以讓賢能離心。2.對權力放而不放,為拿回權力不息分裂國家煽動二子手足相殘。多少家庭又會為此破裂。民心已失。3.為君不仁,為父不慈,為夫無恩。倫理道德已失。早期的成就,造成了晚年的自負。在我看來並不值得同情,而更像是新君主帶著老臣改正錯誤撥亂反正了。

唯一一個在中後期能攻擊秦國本土的人,據說當時他本打算走一條險道攻秦,為了知道當時的秦國國君能否擔當大任,故特地化妝成特使之一,想親眼看看他。可惜了,如果他活著,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繼續擴大領土,戰國的歷史進程肯定又不一樣了。趙武靈王扮成特使出使秦國,想探探秦國虛實,以及攻秦的道路。他退位的目的也是想自己來領導伐秦,而將國政交給阿何。使秦回來後發現阿何解散了他準備伐秦的十萬騎兵,伐秦計劃擱淺。這可能也是趙武靈王想一國兩分的原因之一。簡單說就是已經對阿何不滿意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趙武靈王的軍事戰略在國內其他人看來可能是有問題的,不然取得這麼輝煌的戰果還是不能令人信服。夷狄靠得住另說,就算和趙國聯盟,長途奔襲秦國,面對秦國堅城銳兵,後勤根本無法保證,而且秦國難道不防夷狄嗎?早有防備才是事實。這種冒險軍事戰略對趙人缺乏吸引力。後勤是作戰的根本,趙武靈王不能在後勤比較充足的正面戰場打敗秦國,從後面襲擊成功的可能性不被公子成和李兌看好,儒家學說和簡襄之烈相同,都只是辯論的藉口,公子成他們不會不知道戰國抱著仁義不放的後果,宋襄公的例子應該是爛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