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記者劉四紅)正逢中秋佳節,正是家庭團聚、朋友歡聚時,但騙子也抓住機會蠢蠢欲動。9月17日,公安部網安局發布消息稱,網絡上有騙子瞅准中秋蟹券、月餅券,開始精心編制騙局,以免費領禮品為由,誘導群眾掉入陷阱。
然而,套路還不僅於此,中秋節期間,許多人會選擇在網上購買月餅或禮品送給親朋好友。要警惕的是,往往這時也有騙子亂入其中,有的假冒商家或電商平台,有的甚至會通過簡訊、郵件或電話通知中獎。套路分別是,以低價促銷或者虛假廣告吸引消費者,然後要求提前支付貨款,但最終並不發貨;通知中獎,則需先支付一定的手續費或稅費才能領取獎金。
此外,甚至還有不法分子偽裝成快遞員送月餅包裹上門,並索要所謂的「快遞費用」。毫不知情的消費者,誤以為這是親朋好友寄來的月餅,是給自己的意外驚喜。然而,在支付了「快遞費」並打開包裹後,他們才發現裡面僅裝有廢紙等填充物。
對此,警方建議,在接收快遞包裹時,先核實寄件人的身份,完成驗貨確認後再進行付款操作。此外,建議儘量在戶外接收快遞,避免隨意為陌生人開啟家門。
對於此類騙局高發,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認為,一方面,詐騙分子也愛蹭熱點,節日期間走親訪友、出行旅遊等會產生大量資金交易,金額大、筆數多,因此會有騙子企圖趁機渾水摸魚;另一方面,節日氛圍容易降低群眾的防範心理,所以也有詐騙分子通過「廣撒網」來實施詐騙。
針對各類詐騙行為,蘇筱芮指出,消費者不要輕易泄露自己的個人隱私信息,不輕信陌生簡訊或來電;其次應當通過官方渠道與商家取得聯繫或核實情況;最後也可以下載政府部門開發的反詐App,及時知曉最新騙局。
網絡詐騙危害大,一直是監管部門重點打擊對象,但仍然層出不窮。在業內看來,一方面是詐騙團伙利用技術等手段,竊取個人隱私信息,團伙作案,詐騙方式往往具有誘惑性和可信性;另外網際網路渠道很多,各平台對詐騙信息的審核存在差異和漏洞,詐騙團伙也往往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給平台治理帶來挑戰;此外消費者對於詐騙的識別能力依然存在不足,防範意識和風險意識不夠。
警方提醒,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在接到任何要求提供個人信息或金錢的電話、簡訊或郵件時,要保持警惕,不輕易相信;同時要核實信息,如果有朋友或家人要求轉帳匯款,應該先確認對方身份,避免被騙;此外不隨意泄露個人信息,避免將個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透露給陌生人,增強防範意識,多關注反詐宣傳,學習識別各類詐騙手段,提高自我保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