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親戚群、同學群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沉默?

2024-01-09   白馬驚天劍

原標題:為什麼親戚群、同學群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沉默?

以前,通訊方式沒有那麼先進的時候,能夠接到同學或者親戚打來的電話,是一件讓人覺得高興的事情。有的人還會在心裡期盼著,如果有一天能夠視頻聊天,或者大家集中在一起聊天,那就更幸福了。

結果,微信出現了,願望實現了,同學群建起來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群都建了。家裡的親戚們也建了微信群,而且群名起得很溫馨,比如「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永遠在一起的一家人」。

群是有了,但興奮勁一過,沒多長時間,原本活躍的群,變成大家都不說話了。

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以下幾點。

01感情淡了

親戚群、同學群將分布在各地的親戚或者同學,通過一個微信群集中在一起。開始的時候,大家往往都喜歡打招呼、發語音,甚至發視頻,但到後來就不聊天了。其實,不是沒有話說,只是不想說了。

從血緣的角度來說,親戚可以說是一家人,但是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同,經歷也不同,甚至有一些親戚幾十年都沒有見過面,彼此的印象可能就是幾十年前的樣子,說話交流根本說不到一塊,要想每天群里都那麼活躍,那是不可能的。

有些親戚雖然表面上沒有什麼,看到其他親戚總是將自己新買的車子、房子的照片或者視頻傳上去,認為對方在炫富,不太高興。加上自己的經濟條件不好,有時候群里組織的外出旅遊等活動,有錢的當然無所謂,但沒有錢的親戚卻囊中羞澀,一來二去,彼此就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誤會。

另外,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價值觀自然就會產生分歧,時間一長,即使是親戚,也由之前的熟悉感變成了現在的隔閡感。

同學也是如此,中學同學群、大學同學群,大家都加入了,但時間一長,發現在群里聊天的無非就是那幾個「活躍」的同學,每天聊的都是一些無聊的事,有時候聊的還是不三不四之事。

有些同學認為,這些人是在群里「亂來」,自己不但不想參與這些無聊的交流,也不想浪費時間去看無用的信息。時間長了,自然就不想打開微信群看信息了。

還有的同學看到其他同學的日子過得比自己好,想到自己當初比對方學習成績好,獎狀比對方多,現在看到對方比自己強多了,當然不太爽,時間長了,自然就不想關注對方了。

這不得不令人想起一個成語:物是人非。

02圈子不同

很多人由於工作崗位不同、生活環境不同、人生經歷不同,最後進入的圈子也不同,所以在群里,大家也懶得交流。

無可否認,時下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生活中是非常「現實」的人,如果對方有資源、有背景、有實力,那自然就會上前「巴結」他們。

因為這些人認為,對方比自己強,有一天可以「利用」,所以提前與對方搞好關係,百益而無一害。

相反,如果是一般的同學或者家人在群里發信息,估計沒有什麼人有反應,甚至也不會回復一句,但如果實力強的同學或者有錢的親戚發信息,附和者一大把,馬上有人跟上「拍馬屁」,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這些人很想進入強者的圈子,所以看到強者的信息,馬上跟貼或者表態,希望能夠引起對方的注意,日後自己能夠與對方建立聯繫。換言之,如果是不同圈子的人,不管以前關係有多好,彼此有多密切,由於沒有什麼共同話題,即使加了微信,也聊不了幾句。

甚至很多人在自己的同學或者親戚群很少聊天,但在陌生群卻非常活躍,源於他在陌生群找到了存在感,或者找到了利益共同點,所以他們才會變得如此積極主動。

可以說,「利益」二字是維繫群里活躍度的紐帶。

03嫉妒心理

有的人不想在群里發表看法,也不想公開自己的生活,即使面對的是同學群或者親戚群。

原因當然各種各樣,但有一點,他們極有可能是有了嫉妒心。看到他人過得比自己好,自己不爽,所以看到他人發的信息,心裡就非常反感,甚至對這樣的信息非常牴觸。

很多時候,對方只是想在家人和同學面前分享自己的生活罷了,也不一定是炫富。但對於一些人來說,自己生活條件一般,人家總是在炫各種東西,明顯是在「耀武揚威」,自己看不慣、想不通,所以就不說話了。

甚至還有不少人直接退出了家族群或者同學群,就是不想讓自己看到這些「炫富」者的信息,落了個清靜。

說到底,其實都是所謂的自尊心在作怪而已。

當然,也有一些人年紀大了,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其他的同學或者親戚的事情,也不想搭理了。

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想在群里說話了,反而認為「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