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小米召開了新品發布會。
發布會上,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官宣發布了作業系統小米澎湃OS、小米14系列等產品。
雷軍在發布會上談到小米新自研系統命名為「澎湃」的原因,並感慨「我心澎湃」。
畢竟,在今年的發布會上,相比新一代旗艦小米14的發布,全新自研系統「小米澎湃OS」更吸引外界關注。
雷軍也披露了小米的全新戰略:從之前的「手機×AIoT」升級到「人車家全生態」,承載這一新戰略的核心正是澎湃OS(Xiaomi HyperOS)。
而小米也對外宣稱,該系統跨越了十三年的探索,歷時七年研發融合200+品類,連接8.2億設備,以人為中心,是人車家全生態的作業系統。
小米澎湃OS的真正見面也迫在眉睫。
媒體報道稱,國內版首批設備將於今年12月開始推送正式版,手機機型涉及Xiaomi14系列及Redmi K60 Ultra;AI相關功能內測將於10月26日晚開始報名。
此外,豪言壯語依然是雷軍一貫的標配。
25日晚,雷軍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網友提問「預熱怎麼都只說小米14,小米14 Pro呢?這次還對標iPhone嗎?」
雷軍回覆:「不僅堅定對標iPhone,這次小米14更是越級對標iPhone 15 Pro。
26日,雷軍再次在微博發文稱:「小米14,相比上一代,是不是強得有點離譜? 」
但不管怎麼說,焦點依然是澎湃,一個替換MIUI的存在,天然站在億級用戶的高位上。
公開信息顯示,2010年8月,MIUI作為小米第一款產品正式問世,並以每年一更的節奏進行疊代。
截至2022年12月,MIUI已更新至MIUI 14。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MIUI全球活躍用戶為6.06億。
換言之,澎湃OS一經推出,活躍用戶量就是億級。
華為鴻蒙之後,小米也澎湃了,國產手機正在大踏步的告別安卓嗎?
若要實現小米的高端戰略,澎湃需要達到什麼水平?
手機市場內卷自研系統,正在成為趨勢?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楊卉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澎湃要先做套娃,就如深度定製安卓的MIUI一樣,然後再當特立獨行的偶像。
換言之,澎湃必須從高仿安卓和平移安卓應用,向有自己獨特體驗和技術創新以差異於安卓、iOS等系統方向發展。
目前而言,澎湃處在過渡期,暫時以高仿、兼容安卓為賣點,亦如最初時期的鴻蒙一般,幫助用戶平滑轉移。
2010年創業初期,小米通過性價比切入市場,推出MIUI。與那時相比,小米此次推自研系統背後也有浪潮在澎湃,即:
自研系統是一種肌肉,同時也是小米想要重振小米生態鏈,以自研系統消除不確定因素和增加可控可延展的生態體驗的一個戰略謀劃。
整個智能產品生態,從手機到家居以及汽車,都正在進入一個急速串聯的探索期。
沒有自研系統就意味著無法再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車領域真正掌握主動權,而將命脈交到別人手上。
雷軍自然清楚,也就自然特別急切和澎湃。
從生態鏈的角度看,小米其實處在一種尷尬中。
小米生態鏈的用戶群體是鬆散的,其生態鏈各種產品如手機、電視、家居或電腦登,並無實際的串聯內容,只是通過應用實現某種程度的互相可遙控。
這背後,則是安卓模式下,再深度定製也無法改變底色,而讓許多腦洞想法無法實現的尷尬。
於是,擺脫安卓,不止是避免被人搶走遙控器,更是自己擁有主動權的一種打法。
澎湃出現後,擺脫安卓是個時間問題,是一個用戶對系統習慣從平滑過渡到有獨特剛需體驗的過程。
其最大難點在於:高仿不難,但獨家剛需難。
鴻蒙開路、澎湃緊跟後,手機市場內卷自研系統也將蔚然成風。
自研會成為頭部大廠的一種亮肌肉選擇,但能否真正找到獨家剛需則最終決定自研系統是創新還是噱頭。
對於小米而言,則是要通過澎湃實現人車家。
優勢在於小米生態鏈的布局有足夠多的產品支撐點。
難點則是過於泛濫和鬆散的這些產品支撐點,串聯不難,難在逃離遙控器式串聯而以剛需串聯。
接下來,就看澎湃到底如何澎湃了。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