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印象歷史品讀
為什麼馬爺能撿漏?聽王剛講馬未都財富積累的過程,實在是牛!
我們繼續講一講馬未都的故事,總會有人問馬未都為何能撿漏,還能大部分是真品,我們總是馬未都多牛,那麼到底多牛逼,也不能光馬未都一個人說了算,這次城主看到了一個視頻,馬未都和馬未都的好友作家海岩、王剛齊聊馬未都財富積累的故事。
著名作家海岩認為,馬未都的財富積累,主要還是靠文物交易的一個積累的過程,這個不難理解,比如我剛開始手裡只有一件成色一般的,後來看到同類型好的,就換出去了。
王剛說,在很早的時候馬未都就買了很多的東西,不斷的買東西也就意味著不斷賣出去,可能一塊錢買來的最終十幾年後賣到了一兩百萬,這就是他財富積累的重要環節。
馬未都認為自己遇到了收藏文物最好的時期,他坦言他喜歡文物收藏的時候,是文物收藏近2000多年來,價格掉到最低的時候。
王剛介紹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物非常便宜,在北京有一個收購站,每天都會限量交易,比如說罐子可能就五塊錢或者十塊錢一個,而且你也不用看他是什麼年代的,大體上保不齊那裡面就會有元代青花大瓷罐也不一定。
馬未都自述他第一次買東西的時候是1978年。他剛開始是花五毛錢或一塊錢買個瓷器,但誰能夠想到,幾十年後,會有這麼大的一個收藏市場。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內收藏市場開始升溫,民間市場也開始開放,隨著專業的文物拍賣公司相繼掛牌營業,古玩交易的價格也迅速飆升。
王剛評價馬未都與其說他是個收藏家,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古玩商人,而他覺得古玩商人是沒有貶義的,這才是馬未都成功的方面。
上世紀80年代私人購買文物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個就是上門採購;而是在逐漸興起的古玩市場裡做地下交易;三是從文物小販手裡直接購買。
馬未都坦言為什麼自己能夠撿那麼多漏,主要是因為他遇到的機會太多了,過去出門到處都能撿漏。再加上賣家不懂行情,買低價非常有可能。
馬未都說過去收藏不懂行不要緊,但最重要的是勤快就行。他時常騎個小電驢起早貪黑,然後從鄉下抱個大瓷瓶生怕磕著了。
他最經常做的事就是穿著邋遢,跑到偏遠山區跟人家叫板,互相猜測對方心理,能花200絕不花500。他殺價也有自己的絕招。後來收藏界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能不能得到理想的收藏品,往往要看收藏者的膽量和運氣,一旦遇到搶手的古董,如果不能把握時機,稍有猶豫,就可能和心愛的藏品失之交臂。
要說馬未都還真符合這句話,不僅遇到好時期,還有膽量和運氣,一般人肯定學不來,實在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