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I/O
編輯 | 唐里
57 歲的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1 月 22 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第 14 次院士增選名單,共有 75 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9 人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今年新當選的院士仍然大部分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國企,而王堅的工作單位卻顯示為一家民營企業——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這在中國兩院院士的入選單位中是第一次。
由此,王堅也成為中國民企院士第一人。
從浙大心理學教授到阿里巴巴
在進入阿里巴巴之前,王堅已經有著奪目的學術和行業經歷。
出生於 1962 年 10 月的王堅,於 1984 年獲得杭州大學(後來在 1998 年合併為浙江大學)心理系學士學位,讀碩士期間,王堅的碩士論文選擇了《人機互動和多通道用戶介面》,這是中國第一部討論人機互動的論文,後來影響到了我國航天工程上軌道對接的人機互動程序;1990 年,他獲得杭州大學心理系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王堅留校任教,並在 1992 年火速晉升為教授,1993 年列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心理系系主任;1996 年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心理系訪問教授,講授研究生必修課認知心理學。1998 年 8 月,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併,王堅新增了幾個羨煞旁人的頭銜: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看起來已經輝煌的人生道路,卻隨著當時王堅在 1999 年的辭職發生轉折;為王堅遞過來橄欖枝的,是組建微軟中國研究院的李開復。
王堅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後來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職業生涯,最終落定在常務副院長的頭銜。而從實際上的工作內容來看,王堅當時主要負責用戶介面、機器學習、大規模數據處理等研究及北京 adCenter 實驗室,負責研究與數據驅動軟體相關的關鍵技術和系統(包括 SQM 及 Watson 的數據架構及分析),微軟廣告平台的相關技術及無縫個人計算。
其中,由王堅主持發明的數字墨水科技應用在了 Tablet PC、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 等產品中,王堅領導的小組發明了支持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用戶介面,應用在 Windows XP 等軟體上,他所負責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於 2005 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並在胡錦濤於 2006 年訪問微軟時專門作了演示。
2007 年,作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王堅出席了阿里召開的 「網俠大會」,在大會上,王堅和馬雲交流時說:「如果阿里還不掌握技術,未來將不會有它的身影。」
這番交流成為王堅與阿里巴巴結緣的契機。
2008 年 11 月,王堅加盟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彙報工作。對於王堅的入職,馬雲表示:
王堅博士將幫助阿里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台建設,我們相信王堅博士的加盟對全面提升集團技術實力,培養集團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將會產生深遠積極的影響。
王堅和馬雲的互相「忽悠」
一開始,王堅在阿里巴巴的主要工作,就是解決大規模算力瓶頸的問題。
當時在阿里的 IT 架構中,淘寶和支付寶使用的絕大部分都是 IBM 小型機、Oracle 商業資料庫以及 EMC 集中式存儲(合稱 IOE);而王堅發現,無論是 Oracle 還是 Greenplum、Hadoop,都不是大規模數據計算的最優解,要研發一套新的技術架構來換掉阿里巴巴的舊引擎,這套系統至少要比 IOE 表現更好,能同時調度數千台計算機。
雖然當時看似有更加便利的選擇,但王堅決定從零開始建立這個雲計算系統,這個系統被定名為——飛天,而飛天也是中國唯一自研的雲作業系統,它也奠定了今天的阿里雲的基礎。
站在今天的目光來看,飛天的成功,已經是被時間證明的事實。但當時王堅和他的團隊卻經歷了無數多的挫折和非議,王堅團隊里曾經有一半員工因為扛不住而選擇離職,在辭職信中他們直言:「我覺得再幹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在 2012 年的阿里年會上,王堅在一片委屈中忍不住失聲痛哭,他手拿話筒,哽咽地給自己鼓氣:
這幾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得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里雲,現在不在阿里雲了。
但王堅的幸運之處在於,他獲得了馬雲的堅定支持。
在外界都對阿里雲進行質疑的時候,馬雲力挺說:我每年給阿里雲投 10 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不僅如此,2012 年 8 月,馬雲在內部論壇 「阿里味兒」 上發帖,宣布任命王堅為集團 CTO,瞬間引起了激烈的大討論;當時,面對員工在帖子上的質疑,馬雲親自回復稱:「請相信博士(王堅),給他一點時間。」他還表示:
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了解的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2013 年 8 月 15 日,在五年的研發之後,阿里巴巴飛天雲計算平台的單集群伺服器規模達到了 5000 台,這是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首次公布單集群規模達到了 5000 台——這意味著阿里巴巴自主研發的飛天雲計算平台獲得成功,而王堅也終於證明了自己。
對於這段經歷,王堅後來回憶道:
別人都說我忽悠了馬雲,因為雲計算這麼不靠譜的東西他也信了;其實是馬總忽悠了我,他讓我相信這事只有在阿里乾得成。
對於飛天系統,中國電子學會鑑定認為:飛天系統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對我國乃至全球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2017 年中國電子學會科學技術獎中,阿里雲主導的 「飛天雲作業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 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該獎項設立 15 年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直到今天,飛天系統依舊是阿里巴巴雲平台的核心支撐。今年雙十一,在平穩地度過 2019 天貓雙 11 流量峰值後,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其核心系統已 100% 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上;中國唯一自研的飛天雲作業系統,已經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
那個穿格子衫的王堅
在確立了阿里巴巴的技術根基之後,王堅又進入了自己的新角色——2015 年 5 月,王堅擔任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一直到現在。
2016 年,在杭州雲棲大會上,王堅發布新書《在線》,包括馬雲、郭台銘等在內的企業家都為新書作序,對王堅其人以及這本書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其中馬雲在序言中說:
第一次見到王堅博士時,我震撼於他對網際網路技術未來發展的理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第一次在集團戰略會議上聽到博士談未來數據時代,驚嘆於他對數據技術的理解和執著,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如今的技術布局……大家對於博士的管理方式、溝通方式和執行手法提出過批評,也進行過考量,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始終是個謙虛、純潔,而又積極向上的大男孩。
2016 年 11 月,在當年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召開前夕,微軟亞洲研究院召開會議,慶祝成立 18 周年,並正式成立了院友會。在關於這次會議的一張照片中,洪小文、張亞勤、李開復、沈向洋、王堅等五個人從左至右並列而坐,其中洪小文、張亞勤、李開復、沈向洋四個人都是西裝革履。
而王堅則依然穿著格子衫,面帶微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PysoG4BMH2_cNUgtb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