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冰雪封存的農田開啟「深度睡眠模式」

2019-11-13     新京報鄉村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 王穎)今天(11月13日),河北沽源,廣袤的農田呈現出雪原莽莽的景象,立冬後的第一場雪把塞北農田裝扮成銀裝素裹的世界。農田從公路向兩側延展,和遠處銀白色山巒連成一幅冰雪畫卷。

河北沽源,立冬後的第一場雪。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一片銀裝素裹。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這裡的農田海拔1200-1600米,地勢平坦,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合連片種植。

新京報記者在今年9月到訪沽源時,正趕上採收旺季。僅僅2個月前,土壟上滿是土豆、胡蘿蔔,一眼望不到頭的場景令人震撼。如今,在雪層相對薄的地塊,仍能看見殘留在地里的作物根莖、秸稈。

包括沽源在內的塞北壩上高原是蔬菜的天然產地。這裡光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冬季嚴寒、夏季冷涼乾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形成了當地錯季種植的蔬菜產業。

雪後初霽。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雪後美景。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壩上地區的氣候條件有利於種植蔬菜。因為,冬季平均最低氣溫在-25℃到-20℃,這樣的氣溫,大部分病蟲害的蟲卵和菌體都難以越冬,同時,冷涼乾爽的夏季,有利於控制蔬菜病蟲害的發生,為種植無公害蔬菜提供了天然條件。

但是,100到130天的無霜期是蔬菜種植管理方面的挑戰,與此同時,塞北地區還會經常遭受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

冰雪覆蓋下的土地。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偶爾能見到三五成群的牛羊。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不過,此時塞北農田已經完全進入「深度睡眠期」,冰雪覆蓋下的土地,開啟了自然「消毒」模式。土地上,偶爾能見到三五成群的牛羊悠閒地啃食著地里的根莖,寒風一點都沒影響到它們的食慾,在天然餐廳里繼續享受自然美味。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Jr2ZG4BMH2_cNUg2X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