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有機結合,加速培養能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專業人才

2020-05-04     文匯網

滬上首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際網路醫院」(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新型冠狀肺炎病毒疫情牽動著全球人的心,這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無硝煙的戰爭,更是全世界醫學與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的挑戰與機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結合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啟示,針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從社會需求,百姓健康出發,總結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發展歷程,我們從醫學與公共衛生髮展特色、未來發展模式及人才培養做了深入思考。

一、強基層重預防: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及發展社區全科醫學極其重要

此次抗疫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果,讓我們看到了醫學教育的成功之處,就是培養了大批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逆行白衣天使。而突發的疫情同時也暴露了我國醫藥衛生體系的一些短板,包括專業公共衛生人才的缺乏、醫學人才對公共衛生知識的缺乏、基層醫療的健康守門人功能缺失等等,這些都對作為人才培養搖籃的醫學院校有了新的要求和啟示。

醫學院校能否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快速調整人才培養戰略,加速培養能夠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公衛、醫學人才,培養能夠留在基層守護社區健康的臨床醫師,將成為助力我國實現「健康中國2030」目標的關鍵。

今年恰逢同濟醫科重建二十年。同濟醫學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公共衛生雖不是同濟的強勢學科,但特色可圈可點。首先,在災難醫學與衛生應急領域,附屬東方醫院建成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核生化救治基地、世衛組織認證的首支國際應急醫療隊,擁有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衛生應急與醫學救援專業人才,在此次防疫中馳援武漢。同時,在感染性疾病防治領域,附屬肺科醫院作為上海市結核病重點專科、感染疾病及職業衛生疾病中心,結合傳統的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環境與職業衛生,擁有一批專業醫防結合的隊伍。

另外,在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領域,近十年來醫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和人民需求,率先以全科人才海外聯合培養、建立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創新措施,建設了一支全科醫學與社區衛生有機結合的學科團隊,在上海市社區防控新冠疫情及開展相關的社區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心身醫學領域,同濟擁有享有國際聲譽的心理治療學科帶頭人和專業人才組成的心身醫學與心理衛生隊伍,也在此次抗疫工作中為心理健康與心理輔導提供了職業支撐。

重視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加強社區全科醫師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升社區全科隊伍的教學、科研、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能力,是同濟大學醫學院為響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所推行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從2009年起,醫學院連續10年主辦了十屆《上海市中美全科醫學論壇暨社區全科醫學師資培訓班》,共培訓中國全科醫學人員上千人次,赴國外培訓人員上百人次。

為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精神,積極推動區校合作,2017年起開展的醫學院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開啟了社區衛生服務和全科醫學建設新模式。雙方為提升社區衛生服務的醫、教、研整體水平,打造上海和全國優秀社區衛生服務平台,構建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體系,維護人民健康共同努力。

我們協助共建的十三家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堅持醫學院特色發展的理念,通過醫學院-附屬醫院-附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了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結構。醫學院和社區醫療衛生單位的對口共建,為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建立可持續發展平台,讓優勢醫療人才資源有序有效下沉,逐步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這對全科醫學學科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上海市、為全國的基本醫療服務工作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培優才穩體制:探索新「5+3」一體化醫學博士培養模式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臨床醫學專業高等教育經歷了多學制、多學位共存的時期,醫學生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周期不等,模式多樣,培養周期漫長,這使得優秀生源望而卻步。近年來雖已逐漸轉向以五年制本科為主,銜接以畢業後規範化培訓的模式,並逐步與專業碩士學位授予並軌,但由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規範化培訓的執行主體不同,在大部分地區、院校和學員中仍然處於割裂的狀態,加之醫學碩士學位與國際通用醫學職業博士學位的不對等,使得推進一體化高質量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成為必要。

同濟大學醫學院近四年來在與美國康奈爾大學醫學院、內布拉斯加醫學中心、德國夏洛特及馬堡大學醫學院合作的過程中,嘗試探索在我國推行新「5+3」一體化臨床醫學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培養模式。「5+3」 臨床醫生培養模式是建立在我國5年制院校教育基礎上,有效銜接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而形成。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則是在協和醫學院、北大醫學部等為代表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上,2009年時任上海市主管醫教文衛副市長沈曉明教授關注到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優勢及對醫生成長的價值,帶領上海專家學者率先探索的將上海市臨床醫學5年制本科與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銜接的制度。

2009年上海「5+3」模式開始全面探索實施,2014年起全國推廣實踐,為全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並極大促進中國臨床醫生培養質量提升。通過總結國內外對於標準化培養臨床醫師的一些改革探索,我們認為在我國現階段的醫學教育體制下,通過有效解決醫學教育學位體系問題,逐步推行「5+3」一體化MD培養模式能夠加速為社會培養高質量的醫學人才,是必要且可行的。

該模式中,本科階段(「5+3」的5)實施1+4培養,即第1年進行醫學預科教育,強化通識教育、人文及職業素養培養,後4年以整合課程體系進行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臨床技能、臨床思維的培養,同時將公共衛生和人群健康理念貫穿始終。學生第四年末通過一階段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得實習醫師資格,完成1年通科實習,達到學分和學位授予要求,可獲得醫學學士學位。醫學博士培養階段(「5+3」的3),在經過質量認證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進行培訓和項目,同時強化專業知識技能及臨床研究能力的培養,並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臨床研究,參加論文答辯,完成博士階段培養計劃,同時通過國家二階段醫師資格考試,審核後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倡導新「5+3」一體化MD培養體系是加速為我國培養更多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高質量醫療人才的最適宜途徑。同時,相比於現階段受制於我國研究生培養制度的專業型臨床醫學碩士的「5+3」培養模式,MD學位的授予是能夠更好地對優秀醫學人才引進、價值給予的重要措施。但我們同時強調,這種一體化MD的培養模式並不是簡單的提高醫學人才授予的學位,而是應該通過優化內、外部質量保障體系,在人才的入口、培養和出口處嚴格把關,通過院校教育和畢業後教育以及醫師資格考試的合理改革,把精英化臨床人才貫通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傳播也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國際化醫學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通過積極開展海外合作,搭建國際醫學教育平台,學習借鑑美國和德國先進課程體系及策略,已逐步形成符合中國醫學教育特色,並與國際接軌的同濟特色醫學教育改革策略和崗位勝任力(Outcome based)為基準的課程體系。同濟大學醫學院率先在國內啟動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國際認證(ACGME-I),成為對標國際的國內首家參與ACGME-I項目評估的高校。在「中國住院醫師培訓核心勝任力框架」的基礎上,通過嘗試開展ACGME-I國際認證工作,對標國際上如美國ACGME和其他國家對於畢業後培訓基地、項目的認證標準,融合中國臨床醫學本科畢業後醫學教育特色,逐步建立並開展對我國臨床醫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的國家認證工作,以此促進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機構保障以及培訓水平的逐步提升。

我國醫學院校都有附屬醫院,且附屬醫院多為培訓基地,因此可由醫學院校牽頭,在教育部、衛健委等部門的支持下,幫助附屬醫院在規範化培訓的機制保障、設施保障、師資培訓等方面儘快達到統一標準,確保醫學畢業生在博士階段能夠接收到同質化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出站後能夠作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使得MD學位的授予實至名歸。

我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經過歷次改革與實踐,最終確立以培養適應社會醫療衛生需求的高質量、標準化、精英化醫學人才為目標。而為實現這一目標,則必須逐步將現有的多樣化的培養模式逐步趨於統一,各個培養環節通過有效機制進行標準化認證。

在未來將新「5+3」MD一體化模式作為臨床醫師的主流培養路徑,可以在最短的學制時間內,培養出合格且同質化的臨床醫師,同時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學位的授予,也能夠極大的鼓勵優秀的生源報考醫學專業。臨床醫學博士在未來應該作為我國醫療人才隊伍的主力軍,極大的提高我國醫療隊伍的整體質量及醫療水平。因此可以考慮在目前條件允許的雙一流院校中試點並予以推廣。相信在醫學教育認證、畢業後培訓基地認證、醫師執業資格兩階段考試等制度的嚴格保障之下,醫學院校通過新「5+3」MD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建設,能夠為我國醫療衛生人才資源戰略儲備做出巨大的貢獻。

三、重結合強交叉:醫工結合、AI賦能,培養新時代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與醫療健康領域的融合不斷加深,人工智慧技術也逐漸成為影響醫療行業發展,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此次抗疫期間,人工智慧、網際網路技術輔助下的在線健康諮詢診療系統、新冠風險篩查系統等發揮了重大作用,防控新冠肺炎傳播的相關科學研究也包含著與交通運輸、城市規劃等其他專業的交叉運用。這也提示著我們所培養的未來醫學、公共衛生人才需要在更多的工作和科研場景中,將新知識與新技術有機結合。

同濟大學是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牽頭單位,校長陳傑院士領銜該中心,集聚上海及全球力量,立足解決人工智慧重大前沿科學難題,強化學科交叉融合,著力推動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製造、智能農業等領域的產業變革,從超材料感知、多尺度融合、自主與交互、多體與協同等研究方向展開科研攻關,建設若干個大科學設施和研發平台,突破智能傳感、無人終端、網絡協控與系統等核心技術,力爭在自主智能無人系統領域取得一批原始創新性研究成果。開啟建設的「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將以「人工智慧+」賦予傳統學科新的發展動能,培養具有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和交叉應用能力的優秀人才,確保具備持續創新能力。

目前同濟大學已將人工智慧+醫學人才培養列為未來特色人才培養重要方向。本科階段通過主修專業+輔修專業或微專業模式,研究生階段通過跨專業導師團隊聯合培養等多模式培養醫學+人工智慧復合人才,進一步探索打造特色卓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能夠承擔疾病診治及重大疫情防控任務的臨床醫學、全科醫學、公共衛生、康復醫學+人工智慧復合型戰略領軍人才。

進一步加強課程尤其是交叉課程及教材建設,開發建設MOOC課程,因此我們計劃在已有的災難醫學國家在線精品開放課程基礎上,建設一批高質量雙萬金課,包括精神/心理、重症醫學、全科、康復、醫學人工智慧、大數據在線和混合式課程。在人衛社國家規劃《災難醫學》《精神醫學》基礎上,整合同濟大學醫學發展的特色和優勢與國內外同行合作,在公共衛生,全科醫學,心理健康,呼吸,麻醉等方面探索出版相關教材書籍,共同編寫《呼吸急危重症》、《全科醫學》、《麻醉學》、《網際網路+醫學》等教材。

未來同濟大學醫學院在 「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將積極響應我國政府對於培養公共衛生、全科醫生的號召,集中精力利用現有優勢學科和發展資源,加速籌建公共衛生學院,計劃下設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系、全科醫學系、心理健康與心身醫學系, 多個多學科交叉合作科研團隊和學科帶頭人,開設國家急需專業方向。學院將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角度,以一流大學醫學院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積極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的高效協同和防治結合。未來力爭在公共衛生應急體系、職業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達到國際一流,在心身醫學與心理學干預、婦幼保健與兒少衛生、臨床流行病學等方向性達到國內一流。

新醫科背景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人類安全敲響警鐘,引發我們對我國醫學教育及公共衛生髮展的思考。同濟大學醫學院將以健康中國為根本,強基礎重預防、培優才穩體制、重結合強交叉,積極培育新時代人民健康的守護者。

作者:鄭加麟(同濟大學醫學院院長)編輯:李晨琰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9VB3nEBnkjnB-0zf7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