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不易新歌長達43分鐘,背後有什麼玄機?

2023-06-08     生活如夢

原標題:毛不易新歌長達43分鐘,背後有什麼玄機?

《小王日記》被收錄在毛不易的新專輯《小王》中,嚴格來說,它並不算"一首歌",而是將專輯中的其餘歌曲依次播放了一遍。對於《小王日記》產生的意義,專輯文案的解釋是:這首歌"完整有序地呈現出一個年輕人在生活中的成長和自我溝通的故事"。

強調歌曲的人文性與意境,也是毛不易作為音樂人行走江湖的獨特標籤。和其他音樂人相比,毛不易的強項並不在於音樂技巧。比如,今年《歌手·當打之年》舞台上同場競技的華晨宇,就曾在《明日之子》節目中表示,毛不易的代表作《感覺自己是巨星》歌詞很特別,但"音樂和聲走向和旋律都非常爛口水"。

無論毛不易及其團隊是否有意為之,這首超長歌曲《小王日記》毫無疑問是當下音樂市場的"異類",但確實使毛不易身上的"人文性"標籤得到了強化,讓其細膩、敏感的藝人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為什麼說《小王日記》是"異類"?

隨著科技的發展,歌曲的長度不再受限於唱片,歌曲傳播的媒介也開始多樣化,不再局限於電台。但出於創作、宣發等各種因素,很多歌手偶爾也會發行一些相對較長的歌曲。比如,在毛不易的《小王日記》發行之前,華語樂壇最著名的"大長歌"當屬古巨基的《情歌王》,這首歌全長12分鐘,包含了劉若英的《很愛很愛你》、張學友的《吻別》等33首膾炙人口的國語情歌。當歌手在演出時,唱這首歌可以輕易引起全場大合唱。

圖註:汪峰的《那年我五歲》長達10多分鐘,歌曲講述了一段關於成長的故事。

而毛不易的《小王》,在完整傳達音樂人的創作意圖之外,也起到了意外不錯的傳播效果。

超長單曲如何讓唱片時代"回魂"?

在唱片時代,人們買回一張專輯,都會從A面的第一首聽到B面的最後一首,這樣的聽歌方式至今被很多音樂從業者所懷念。在"專輯"、"唱片"的概念下,一個藝人的企劃往往更加完整,音樂的展示也更加從容,塑造出歌手的形象和人格。

而進入數字時代,尤其是進入流媒體時代後,用戶聽歌的方式也變得更加碎片化,很少有人願意主動按順序聽完一整張專輯。聽眾"跳過"一首歌的成本也越來越低,一首歌聽幾秒不喜歡,可能就會切到下一首。Spotify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顯示,21%的歌曲在播放5秒後就會被跳過。

而毛不易的這首超長歌曲,則有意無意地與當今碎片化的聽歌方式形成了對抗。在《小王日記》中,10首歌曲依次緩慢流淌,沒有任何快捷鍵可以幫你準確切換到其中的任何一首歌。

毛不易似乎在用這首歌引導聽眾,讓聽眾嘗試著忘掉"下一首歌"或者"隨機播放"的快捷按鈕,體會一下幾十年前那個唱片時代的美好。

這首《小王日記》其實也可以給從業者們一定的啟示。面對技術裹挾,那些看似一去不復返的東西未必找不回來,在音樂人及其團隊的創意運作下,和科技"討價還價"、求得共贏是可能的。

參考資料:

1、為什麼進入網絡時代後大多數人對於專輯的概念越來越淡化?這對當今的音樂產業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2、為什麼流行歌曲每首歌都是 4 分鐘左右?

4、唱片的一點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91e64d4125c110d641aaaf2ab51d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