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嚴寒冬季幫忙,也非來自遠東的援軍,德軍戰略指揮失誤導致莫斯科城下敗北

2022-07-14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既非嚴寒冬季幫忙,也非來自遠東的援軍,德軍戰略指揮失誤導致莫斯科城下敗北

接上文 英國作用?對蘇軍力量估計不足?德軍莫斯科城下敗北原因探析

觀點八:嚴寒的冬季

這個論斷可能是敘述德軍失敗主要原因最權威的說法了。

當時,德軍嚴重缺乏冬衣、皮靴、棉帽,運抵前線的冬裝僅夠1/10部隊使用,部分士兵依然穿著夏裝作戰。汽車水箱由於沒有防凍液,難以啟動;坦克在發動之前要先在下面點火烘烤一陣,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發動起來。由於天氣嚴寒,大炮的瞄準鏡失去作用,機槍也不能正常發射,許多德國士兵在雪地中死去。「這是一個140年來未曾遇到過的嚴冬,它迫使德軍停止了向莫斯科的進軍。氣候奇冷,滴水成冰,從德軍戰地廚房裡端出來的滾燙湯汁,兩分鐘就結成了冰塊。奶油得用鋸子鋸成薄片,為了要把大片肉劈成小塊,斧柄也被震裂。數以千計的坦克、大炮和車輛被遺棄在戰地,悄然無聲的淹沒在地毯似的茫茫白雪之中。士兵們凍得發狂,許多人都被凍死」。

從以上描述可以想見莫斯科地區的嚴冬確有令人不寒而慄之感。德軍統計,整個冬季戰役,各種損失達到90萬人,約占東線德軍的1/4,其中戰鬥傷亡37.6萬人,非戰鬥減員50餘萬人-其中凍傷達到22.8萬人,非作戰減員竟然超過戰鬥減員,難怪這一說法會被眾多的人們所接受。不過,儘管如此,它依然不是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首先,蘇聯秋冬天氣很冷,而且1941年的冬季更是「一個140年未曾遇到過的嚴冬」,晝間氣溫常在零下20-25度之間,夜間可達零下30-40度;據某些資料說,氣溫甚至達到零下52度的低溫。毫無疑問,如果沒有足夠的防寒衣物,德軍沒有一個人能夠在這樣的嚴寒條件下生存下來。

德軍進攻蘇聯一共投入了陸軍153個師,320萬人,在夏季與冬季中共補充81萬人,共達401萬,除去夏季戰役中損失的53.4萬人,冬季戰役德軍投入兵力應有347.6萬人,可見總損失不到26%,其中非作戰損失只占15%。可以看出,德軍大部分人都有了冬裝,儘管運抵前線的數量不夠,但德軍還是從各種渠道弄到了冬裝。這主要來自於當地蘇聯工廠的生產、德軍從當地蘇聯人徵集和搶劫的衣物,還有大批已經陣亡和被俘蘇軍的冬裝加上德軍自身儲存的被服。這些冬裝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甚至還有許多女式皮大衣、皮手套,但最重要的是,德軍依然保存了戰鬥力。當然,與蘇軍相比,蘇軍冬裝的準備要充分得多。在朱可夫的回憶錄中寫道:「11月頭幾天,天氣變冷,下了雪。各集團軍、方面軍和各部隊的倉庫運進了大量的短皮外衣、氈靴、保暖內衣、棉坎肩、護耳皮帽。11月中旬,我們的戰士已經穿的暖和,要比身上裹著從和平居民那裡搶來保暖用品的法西斯德國士兵的感覺好得多。。。」。

1941年莫斯科反攻紅軍部隊中的KB-1和T-34坦克

其次德軍冬季戰役損失的90萬人是指從1941年11月1日到1942年4月1日為止的傷亡數字,而並非蘇聯反攻前的傷亡數字。德軍是在12月5日蘇軍反攻後開始敗退的,失敗原因自然是在此之前而不可能是在此以後。況且,11月1日-12月4日,是蘇聯冬季的第一個月,基本上氣溫穩定在零下7-10度,並不是很低。從蘇聯在11月期間尚能挖設大量工事,完成的土方比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第聶伯水電站還多一倍的事實上,即可見當時的地面還未完全凍結。實際上,在此期間德軍損失不是很大,據記載,到1941年年底,德軍共有10萬個凍傷病例,而據歷史檔案記載莫斯科氣溫在11月27日才開始急劇下降(當天清晨氣溫是零下8度,中午急劇降溫到零下20度),隨後幾天溫度又開始略有回升。而在12月5-9日,氣溫又下降到零下25-29度,不過此時冒著嚴寒進攻的已經是蘇聯紅軍而不是德軍了!應該說,德軍凍傷主要是在11月27日-12月31日這段時間造成的,按照比例計算,在蘇軍反攻前,德軍凍傷人數近3萬人、疾病等減員2萬人,非戰鬥傷亡不過5萬餘人,區區5萬人是不可能導致莫斯科戰役失敗的。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德軍在蘇軍最初進攻下遭到很大挫折,幾近全線敗退,但是當希特勒在12月29日下達了「不准後撤」的命令後,已經遭到失敗的德軍卻擋住了蘇軍的進攻,並且擊退了蘇軍向奧廖爾、勒熱夫、維亞濟馬等幾個重要突出部的進攻,蘇軍僅僅收復了莫斯科正面縱深不到80千米的地區-距離主要目標斯摩棱斯克還有幾百千米之遙。及至到了1942年2月,蘇軍冬季總攻部隊更是傷亡慘重、攻勢已呈強弩之末之勢。而1月和2月恰恰是蘇聯冬季最寒冷的月份,德軍凍傷、疾病人數也是蘇軍反攻前的數倍(到1941年11月26日,德軍兵員1.6萬人,而到了1942年2月4日即達6.1萬人;可見,蘇軍反攻後,天氣更加寒冷,德軍病員數也成倍增加),但德軍卻出乎意料的擋住了蘇軍的反攻。如果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真是氣候嚴寒的緣故,那麼德軍應該遭受更大失敗才對。而中央集團軍群在蘇軍反攻後僅1個月就聲稱俘虜蘇軍百萬以上(筆者註:這個數字有誇大,蘇軍戰史數據是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7日損失370955人-純減員139586人,損失輕武器109.38萬件、火炮13350門、坦克429輛、飛機140架;而德軍損失數字即便按照蘇軍戰時公布也只有20餘萬人,德軍陸軍戰時統計戰鬥損失77857人,半數為中央集團軍群),使反攻的蘇軍損失幾倍於自身損失,顯然,天氣嚴寒一由不能對此作出解釋。

1941年11月部署在莫斯科蘇軍劇院的高射炮

連結-蘇軍1941年12月1日作戰序列

加里寧方面軍

第22集團軍:5個步兵師、7個炮兵團等

第29集團軍:5個步兵師、5個炮兵團等

第31集團軍:5個步兵師、2個炮兵團等

方面軍預備隊:1個騎兵師、2個炮兵團等

西方面軍

突擊第1集團軍:1個步兵師、8個步兵旅、1個騎兵師、11個滑雪營、1個炮兵團、3個獨立近衛火箭炮營、2個坦克營等

第5集團軍:4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10個炮兵團、3個坦克旅等

第10集團軍:7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1個獨立近衛炮兵營等

第16集團軍:3個近衛步兵師、3個步兵師、4個步兵旅、1個近衛騎兵軍(2個近衛騎兵師和1個騎兵師)、24個炮兵團、1個近衛坦克旅、7個坦克旅等

第20集團軍:2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2個炮兵團、2個獨立坦克營等

第30集團軍:6個步兵師、4個騎兵師、5個炮兵團、1個坦克師、2個坦克旅等

第33集團軍:3個步兵師、1個近衛摩托化步兵師、9個炮兵團、1個坦克營等

第43集團軍:3個步兵師、7個炮兵團、1個坦克旅、1個坦克營等

第49集團軍:1個近衛步兵師、5個步兵師、8個炮兵團、1個坦克師

第50集團軍:6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個炮兵團、1個坦克師、2個坦克營

方面軍預備隊:3個步兵師、1個步兵旅、1個近衛騎兵軍(2個近衛騎兵師)、6個炮兵團、5個坦克營等

紀念紅場閱兵的浮空氣球

觀點九 來自遠東的精銳部隊

這個觀點與嚴寒的冬季觀點一樣,也是另一個著名的德軍失敗原因觀點。按照西方的說法,因為有了佐爾格組織的準確情報,在確定日本關東軍不會進攻蘇聯之後,史達林將大量遠東精銳部隊調到莫斯科,這些部隊有25個師和9個坦克旅,從而阻止了德軍的進攻。

按照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佐爾格在1941年9月14日就提供了情報,認定日本不會在蘇聯遠東地區採取行動,之後的10月初再次提供情報表明日本對南方的興趣超過了蘇聯遠東。之後根據這些情報,史達林也確實從遠東調出了一些部隊,不過遠非西方的說法。

讓我們具體看一些數據,在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關東軍經過了兩次動員,總兵力由原先的14個平時編制師團變為了16個戰時編制師團,達到85萬人。對於蘇聯而言,先前與日本已經先後有了張鼓峰和諾門坎的較量,一直防備著日本趁火打劫。

事實上,蘇聯從遠東調兵最早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1941年4月開始,一直到6月22日結束。當時調動了第16集團軍司令部,2個步兵軍和1個機械化軍(2個步兵師、2個坦克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2個獨立團)以及2個空降兵旅,總兵力5.7萬餘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670餘門,坦克1070輛。蘇德戰爭爆發時,在遠東部隊共有2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8個坦克師、3個步兵旅、1個坦克旅、13個築壘地域等;總兵力703714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10800門、坦克3188輛、作戰飛機4140架、艦艇94艘。此後從6月29日到12月5日,蘇聯又從遠東抽調了12個步兵師、5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步兵師,總兵力12.2萬餘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2000餘門、坦克2209輛、汽車1.2萬餘輛、拖拉機和牽引車1500台、作戰飛機3193架、艦艇96艘。

由上述可見,蘇聯在此期間共抽調了14個步兵師、7個坦克師和2個摩托化步兵師,其中3個步兵師和2個坦克師在維亞濟馬戰役後被調去加強莫斯科防禦。另外,紅海軍太平洋艦隊和紅旗阿穆爾河區艦隊水兵共編成了12個海軍步兵旅,其中4個參與了莫斯科會戰。在莫斯科反攻開始後,蘇聯只抽調了2個步兵師和1個騎兵團。與此同時,在抽調部隊的同時,蘇軍還加強了遠東的部隊,到了1941年12月,蘇聯在遠東部隊共有2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4個坦克師、11個步兵旅、7個坦克旅、15個築壘地域等,總兵力1343307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8777門、坦克2124輛、作戰飛機3193架。與當面日軍相比,蘇軍具有絕對優勢。

順便還要說一句,此時蘇軍在伊朗還有第45集團軍,在蘇土邊境有第46、47、53集團軍

1941年11月7日參加閱兵的T-34坦克

不得不指出,上述的觀點很少提及德軍戰略指揮上的問題,而真正導致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正是其戰略指揮方面的失誤。

從戰爭爆發到1941年7月16日,德軍推進了800千米,攻占斯摩棱斯克共用了23天,平均每天推進約33千米,速度之快,令人震驚。然而從莫斯科戰役開始的10月1日到12月5日蘇軍反攻前,67天時間內僅僅推進了346千米,平均每天只有5千米。與先前相比,德軍中央集群兵力約增加了27個師,所用時間增加近2倍,損失增加1倍,而推進距離卻不足一半,速度不及1/6。理論上,如果德軍能夠按照7月16日之前速度推進,即便扣除10月13日-12月5日蘇聯的秋季泥濘和冬季嚴寒,德軍在10月13日也應攻占了莫斯科,並且可以到達莫斯科以東60餘千米的地區了。可見,德軍進攻莫斯科失敗主要原因就是在7月16日-10月1日這段時間,自然,它就是被德軍稱為最偉大勝利的基輔戰役,正是這個最大的勝利導致了德軍最大的失敗,並成為蘇德戰場開始決定德軍失敗的一個轉折點。

先要闡明一點,基輔戰役有無必要性,與德軍戰略指揮與失誤是否有關?我的見解是這個戰役有其必要性,但戰役產生的更深層次原因恰恰是德軍戰前戰略指揮與指導的失誤。

讓我們先看看德軍進攻蘇聯的部署。

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16、18集團軍和坦4集群,共26個師(裝甲師與摩托化師各3個),以及「挪威」集團軍(8個師)和配合作戰的芬蘭軍隊,任務攻占列寧格勒並北上殲滅蘇軍北方戰區部隊

中央集團軍群:下轄第4、9集團軍,坦2、3集群,共48個師(裝甲師9個、摩托化師7個),任務是攻占莫斯科並且東進至喀山

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6、7、11集團軍,坦1集群,39個師(裝甲師5個、摩托化師4個),以及匈牙利第8軍、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任務是攻占工業基地與糧倉烏克蘭並進攻史達林格勒控制整個高加索

總預備隊:第2集團軍,28個師(裝甲師與摩托化師各2個)

從上可見,作為德軍主要進攻方向的中央集團軍群只有48個師,比次要戰區僅多了10多個師,兵力大致上是相等的,如同平均使用兵力,這使得主戰區可否取勝也成問題。而在裝甲兵分派上,同樣存在問題,儘管中央集團軍群擁有9個裝甲師,然而還不到整個東線裝甲師的一半,它無疑會嚴重削弱重要戰區德軍突擊實力而難以殲滅蘇軍主力。

再者,德軍最初的作戰計劃中只對中央集團軍群的坦2、3集群做了合圍的兵力部署,對另外兩個集團軍群卻置之不理;直到7月中旬才下令這兩個集團軍群也應對蘇軍採取合圍而不是趕出舊國界線。雖然此後,南方集團軍群也有曾圍殲過蘇軍10餘萬人的戰例,但由於只有1個坦克集群,缺乏配合,無法真正殲滅蘇軍主力。而北方集團軍群的3個裝甲師不僅缺乏配合,而且由於自身實力較弱,所以不曾有一次較大合圍戰績。而這一切的一切又迫使德軍不得不發動基輔戰役。

莫斯科上空的殲擊機群

1941年7月16日,德軍攻占了距離莫斯科370千米的斯摩棱斯克,又在8月初在該城東部殲滅蘇軍50萬人。此時,蘇軍在莫斯科方向幾乎沒有防衛力量,直取莫斯科似乎不成問題。

事實上此時德軍已經開始暴露出危機。此時,中央集團軍群已經推進800千米,南方集團軍群推進最遠處雖然有600千米,但是其緊靠中央集團軍群右側的左翼部隊卻在蘇軍第5集團軍的阻擊下推進不到300千米,這使得中央集團軍群右翼暴露500千米,很容易遭到側翼攻擊。當然,此時該集團軍群的右翼蘇軍西南方面軍兵力僅有70萬人,且嚴重缺乏裝備,應該構不成嚴重威脅,但問題關鍵是此時中央集團軍群兵力明顯不足。

由於戰前兵力部署的平均化,使得在此關鍵時刻該集團軍群已經無力在維持戰線基礎上繼續進攻莫斯科!如果德軍執意要進攻,那麼中央集團軍群的右翼戰線將會達到900千米,左翼也將達到500千米以上,再加上至少200-300千米的突擊正面,整個戰線總長有1600千米,而此時即便加上總預備隊第2集團軍,中央集團軍群也不過60個師的兵力,而德軍已沒有後續預備隊。

事實上,在後來發生的莫斯科戰役中,德軍加上南北兩戰區增援的10多個師共達74個師但也僅能勉強維持1000千米戰線,如果這時德軍要進攻的話,需要110個師才能維持1600千米的戰線,這顯然不可能做到。同時,在中央集團軍群右翼除了西南方面軍(儘管兵力與兵器損失嚴重)外,還有南方方面軍等且又在組建新的方面軍。如果這時德軍放棄基輔附近蘇軍重兵集團於不顧,以60個師進攻莫斯科,不僅最終必將因為戰線太長而不得不掉頭清除這近1000千米的南翼戰線,而且恐怕不等德軍難以維持戰線之際,蘇軍早就實施側翼突擊了,這時中央集團軍群會面臨後路被斷危險,屆時德軍形勢將更為不利。

而且此時,儘管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殲滅了蘇軍第6、12集團軍進抵第聶伯河下游,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側後構成威脅,然而由於戰線過長且兵力不足在8月14-15日遭到蘇軍反擊後不得不轉入防禦,無力迫使蘇軍後退。

所有這一切,使得德軍統帥部最後決策先南下再向莫斯科進攻。

莫斯科反攻作戰示意圖

在基輔戰役近80天的時間裡,蘇軍得以從次要戰區以及內地抽調了大批部隊及軍事裝備,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莫斯科的防禦。

構築維亞濟馬防線並在9月初開始構築莫扎伊斯克防線,並在9月下旬加快了步伐。在莫斯科戰役前,該防線永備火力點已經完成55%、土木火力點完成100%,防坦克壕完成85%,還設置了500千米以上鐵絲網。在維亞濟馬戰役結束後,又開始了莫斯科防禦工事的建築,設有3道防線,以半徑15-18千米環繞莫斯科;並在市區和近郊修築了325千米的防坦克壕、256千米的防步兵障礙、3700個火力點、3.75萬個球狀金屬網,完成的土方比第聶伯河水電站還多一倍。這樣,蘇軍接連完成了維亞濟馬、莫扎伊斯克、莫斯科防禦地幅和城防區等4道防線工程,使得蘇軍可以依託防線進行猛烈抵抗且逐步撤退保存實力,又避免了被德軍合圍的威脅。

戰術上加強了反坦克訓練,提高部隊反坦克能力。蘇軍在正面將炮兵、反坦克武器集中於主要方向,又將高炮、火箭炮也用於對付德軍坦克,並利用掌握制空權的優勢將炮兵集中使用,打擊德坦克群,同時又向步兵供應了大量燃燒瓶、反坦克槍、反坦克手榴彈。這些措施使得德軍儘管取得維亞濟馬的勝利,但坦克損失高達740輛,這也是德軍第二次進攻為何不採取正面攻擊而是兩翼進攻包抄。

再者改進己方坦克部隊戰術,在莫斯科戰役中首次以新型坦克密集隊形向德軍發起衝擊,這點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也有提及,「俄軍現在總是用步兵從正面向我們進攻,然後再放出坦克,組成大編隊,從側面殺過來。。。我們的官兵對於這樣的苦戰都已經感到吃不消。。。」。

最後加強制空權爭奪,由於在11月份北非英軍的進攻,德軍將中央集團軍去主力第2航空隊司令部和第11飛行聯隊等調往地中海戰區,削弱了德軍的空軍力量。再加上蘇軍新銳空軍部隊的到來以及德軍距離戰場較遠,使得蘇軍第一次掌握了戰役制空權。德軍部隊推進經常遭到蘇軍飛機的轟炸和掃射,使其部隊屢遭蘇軍空軍壓制,而且坦克群和炮兵群蒙受較大損失。德軍無法對蘇軍發動的進攻進行較細緻偵察,蘇軍卻對德軍行動了如指掌,能夠在德軍進攻地域內配置強大火力反擊德軍。

反攻作戰中的БР-2型152毫米榴彈炮

歸根結底,德軍的失敗主要是蘇軍有了預先準備,尤其是加強了反坦克措施和野戰工事構築阻止了對方的急速推進。而蘇軍預先準備的時間來之於德軍對基輔戰役的拖延。他帶來了蘇軍混亂的停止,為蘇軍莫斯科防禦和反攻的組織準備、物質準備就緒到位,也使得德軍將面臨苦不堪言的秋季泥濘和冬季嚴寒。同時,基輔戰役的結束即意味著莫斯科戰役的開始,這又使得蘇軍知道了德軍的準確進攻方向。

德軍在基輔戰役後儘管傾全力進攻莫斯科,不過此時任何突然性與亂而取之的時機早已不復存在,德軍僅憑已受削弱且分散的裝甲部隊力圖突破蘇軍的堅固防禦,必敗無疑。此外,德軍在集中兵力的同時,又使得南方與北方集團軍群打擊力量削弱,而已受重創的蘇軍在當地戰區兵力得以恢復,又為後來打敗德軍對羅斯托夫與提赫文的進攻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基輔戰役導致了德軍1941年整個戰場的全線失敗,而這個戰役又是德軍戰略指揮與指導失誤釀成的苦果!

當然,上述並不是否定德軍進行基輔戰役的必要性。基輔戰役源於德軍戰前為對蘇軍南部戰區進行合圍部署,這必然導致了基輔戰役的不可避免。除了8月底蘇軍第5集團軍動車後德軍沒有立刻揮師莫斯科這一決策失誤以外,可以說德軍南下也是不得已的一步。因為這是德軍能夠開始莫斯科戰役的戰略基礎,但是由於決策的由於和德軍將領不願南下等造成基輔戰役長達80天的拖延。憑德軍的力量進攻一個有準備的強大對手的是很難有獲勝希望的。因此,德軍在基輔戰役後直接進攻莫斯科遭到失敗也是意料之中,這是德軍在莫斯科敗北的戰略基因也是主要原因。

應該值得指出的是,在基輔戰役後德軍統帥部對蘇軍在莫斯科的情況是有清楚認識的。德軍偵察機早就告訴德軍統帥部,蘇軍已經在莫斯科集結了大量兵力並修築了工事。從德軍將東線總兵力3/4、裝甲部隊的75%、摩托化部隊的72%和空軍的50%以上都集中到這一方向可以知道,德軍統帥部已經估計到進攻莫斯科的困難。泥濘和嚴寒即將到來,但就是這樣的情況,德軍為何還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取莫斯科呢?這主要是德軍統帥部急於抓緊時間以便最終結束兩線作戰問題所致。

莫斯科是蘇聯首都,是其最重要工業區和最重要交通樞紐。蘇軍控制的話,可以迅速將部隊、裝備和物資調往其他作戰方向,也可以穩定軍心民心。反之,如果德軍占領,不僅可以阻斷蘇軍後援動搖軍民意志,也能將蘇軍以鐵路線分割成各個獨立群加以各個擊破。因此,德軍認為大白蘇軍,取得對蘇作戰最直接和最迅速的辦法就是攻占莫斯科。不過,由於基輔戰役使得德軍的進攻不得不推遲到秋季泥濘季節和動機嚴寒時候。冬季結束後,繼之而來的又將是春季泥濘季節。如果德軍不想受季節影響,最佳時間應該在1942年5月夏季開始,但這意味著蘇軍將有8個月時間用於訓練和調集部隊,並補充裝備加強防禦,甚至反擊德軍。無疑,這對德軍是個致命威脅。況且德軍還擔心到了1942年英國也必然恢復了元氣,那是可能即將面臨兩線作戰。顯然,德軍只有在1942年夏季以前取得對蘇作戰決定性勝利才能避免這一不利情形發生。因此,德軍統帥部才選擇了這個打敗蘇聯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徑,並不顧一切、不惜重大代價堅持要在苦不堪言的泥濘跋涉中和百年不遇的嚴寒條件下奪占莫斯科。

德軍統帥部應該明白,在德軍進攻無法避免時,蘇軍更希望德軍進攻有充分防禦準備的莫斯科。雖然德軍最終推進到距離莫斯科24千米的伊斯特拉,甚至於僅8千米的希姆基,用肉眼就能看到克里姆林宮尖頂。但是無論德軍是否推進到了莫斯科,這根本就是不可取的戰法。在訓練場上和演習場上可以讓部隊嘗試做不到的事,在戰場上只能讓部隊做能夠做的事。德軍應該清楚,它不是一路突進衝到了城下,而是連滾帶爬到了距離莫斯科這麼近的地方。他們更應清楚,要想使莫斯科真正對蘇軍產生致命威力,則德軍不僅要攻占更要守住!可惜德軍即便不惜重大損失奪取了莫斯科,也將喪失自己的防守能力,而蘇軍依舊將會很快收復。不得不說,德軍在莫斯科的失敗是必然結果,而這一切就是它的錯誤戰略指揮與指導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蘇聯海報-史達林統率下的強大紅軍

全文完!謝謝觀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90e8ae0d4605936a01b39f9eb7092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