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科幻劇「亂紀元」,《三體》帶來科幻題材新突破

2023-01-19     影視前哨

原標題:勇闖科幻劇「亂紀元」,《三體》帶來科幻題材新突破

導讀:「亂紀元」符合你的期待嗎?

文|一禾

當汪淼登陸三體遊戲,宏闊的背景,無序的太陽,混亂的季節,詭異的脫水奇觀,亂入的紂王和周文王……「這遊戲已經不是好不好的問題了,和我想像的一模一樣啊!」這是播出7集,劇版《三體》再次帶給觀眾的驚喜。

上線1小時,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突破2.5萬,打破騰訊視頻劇集首日熱度值紀錄;豆瓣近十萬人打分,開分便獲得8.0的高分;開播至今口碑不僅堅挺,更有上揚趨勢,劇版《三體》為貧瘠的科幻電視劇領域注入一劑「強心針」。

平心而論,要想將《三體》這樣的科幻故事具象為影像並不容易:要會講故事,既不能捨棄其中頗具分量的專業知識,又要降低觀看門檻做到引人入勝;要有畫面感,既要貼合年代設定,又要展現出超現實、瑰麗浩瀚的科幻想像;要有價值觀,既能培養深邃的科幻意識,又要剖析科技與人、宇宙與人甚至人性之間的較量。

但至少目前,劇版《三體》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明線與暗線交織

改編巧妙,兼顧信息量與懸疑感

劇版《三體》主要聚焦的是小說《三體》的第一部。但這一部在影視化方面具有「先天不足」:偏重「文戲」,故事衝突性弱,缺乏文明交鋒之類的「大場面」。

為了讓觀眾原汁原味地體驗小說的魅力,創作者在劇情上盡力忠實原著,但又聰明地選擇了以懸疑敘事手法講述這個故事,情節設置上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用各國科學家自殺事件和奇怪遺言引出汪淼;再用汪淼身上的「怪事」引出葉文潔;最後講述人類籌謀「古箏計劃」,與三體文明抗爭。頗有以點見線,再拉扯出宏闊布局,又隱見冰山一角的布局輪廓。

而在布局之時,劇版《三體》基於合理想像,有意識地豐富原著未曾明示的內容,其中之一即各國科學家真的是因為研究無法進行下去而自殺嗎?劇版改編中安排申玉菲與楊冬導師見面,遞上楊冬正在進行的試驗的結果,導致其心理崩潰,就更好地解釋了科學家自殺的真相,刻畫出三體文明截斷地球文明科學發展無所不用其極的險惡用心。

這樣的敘事,對不熟悉故事內容的觀眾,懸疑氛圍拉滿;哪怕是對熟悉劇情的原著書迷而言,極具節奏感和層次感的故事都是引人入勝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三體》在故事敘述時以汪淼為線,引出葉文潔和她的故事,再回到現實時間線,而劇版在改編時一開始就讓葉文潔作為暗線,出現在與明線交織出現的閃回片段里,暗示這一局頗具歷史縱深感的棋。一方面,這種碎片化的閃回片段加劇了光怪陸離的觀感,同時其中蘊含大量信息,尤其是第一集末尾葉文潔發出的電波信息已經讓她的故事呼之欲出,讓暗線本身就成為懸疑氛圍營造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對書迷來說,時不時出現的青年葉文潔片段,更意味著對整個故事的回溯,畢竟是她點燃了那把無法控制的火。

這樣一來,明線主劇情、看點十足,暗線設懸疑、情懷拉滿,雙線交織,編織出一場讓不同類型的觀眾都欲罷不能的宇宙大戲。

現實與想像對撞

視聽衝擊強烈,塑造獨特影像氣質

科幻作品改編最大的難點就是用視聽技術支撐文字表達,尤其是將創作者的瑰麗想像以視覺化的方式表達出來。

小說《三體》中存在大量艱深的科幻概念,如「物理學不存在」論、「射手與農場主」理論等,闡釋更是玄乎晦澀,從劇中丁儀闡釋「物理學不存在」時一段高深難懂的話就可見一斑,史強一句「能不能說點我們聽得懂的」成為大量觀眾「嘴替」,也道出創作團隊的心聲。

的確,當科幻概念以文字出現時有足夠的時間供讀者反芻品味,但影視化作品則要求立拋立懂,不可能逼著觀眾不斷回放再理解。

對此,劇版的處理是專業內容劇情化、生活化,把晦澀精妙的物理概念轉化為可感可觸的故事內容。劇中,被「官方吐槽」的丁儀很快自我改正,以撞球比喻粒子對撞,而他再次以通俗方式闡釋「物理學不存在」則是發生在汪淼和他喝悶酒、回憶楊冬繼而回憶起他與楊冬最喜歡的活動「撞球」這一生活場景中,並用直觀且風格化的畫面呈現了「如果粒子之間的碰撞不規律且可預測」這一假設;而闡釋射手與農場主理論則是通過簡潔的風格化3D動畫,穿插體現在「科學邊界」組織聚會中,通過與會科學家和申玉菲的爭論進一步展現這一理論對科學家的顛覆性作用。

此外,小說《三體》中還有大量超現實名場面,如「幽靈倒計時」「宇宙閃爍」等,對此,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種想像,創作團隊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如何「還原」,而是如何讓觀眾震撼。

對此,作品採用寫實與科幻並重的畫面風格,用符合時代特色的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電視、簡訊提示音、葉文潔家的聯想天禧電腦等,不斷出現的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籌備工作的新聞背景聲,極富年代感的布景陳設等營造出身處2007年的真實感,在現實主義色彩濃郁的生活畫面中。

劇中大多數已呈現的科幻畫面大多與汪淼的心理密不可分,如汪淼在聽了丁儀關於「物理學不存在」闡述後出現的幻覺,遭受倒計時威脅時在大街上的崩潰,他坐在窗前看著霓虹燈幻視出一隻巨大的、將他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手更是神來一筆。在他的視角中,色塊斑駁迷亂,現實的聲音忽遠忽近;而當我們從上帝視角或者他人視角看汪淼時,又是一片濃郁的冷色。

這些富有想像力的鏡頭以強烈的視聽衝擊和感知對比增添了《三體》難以言說的魅力。

科技與人性並重

內容載道,講好故事才是王道

有多少人因為第五集汪淼的一個笑繃不住了?

天外文明降維打擊,為了封鎖我們科學發展無所不用其極,就像汪淼揭開鍋蓋時驟然蒸騰的霧氣蒙住了他的眼睛。

但那又怎麼樣呢?他有朋友,在信仰崩塌時幫他重建地基;他有家人,在他迷茫無措時給他前行的力量;不久後他還將面對一群「人類的未來」,在他們心中種下文明的希望。所以,他第一次笑了。

這一刻的汪淼,像暗夜裡的逆風而執的火炬,甚至超越了劉慈欣筆下的那個工具人主角。

在劉慈欣的筆下,宇宙是宏大的,個體是微渺的。他曾說:「我不是出於對文學的熱愛才寫作的,我是出於對科學的熱愛才去寫的。」這導致的一大憾事就是他筆下的許多人物高度類型化、在情感複雜表達上略顯單薄。其中,憾事中的憾事,就是汪淼。

在讀完小說《三體》後,不少讀者都表示汪淼作為象徵性主角存在感低、個性不突出,但因為許多故事都是通過他闡述,因此又有「人肉攝影機」之稱。劇版《三體》為汪淼注入了靈魂,尤其是開頭所述片段更成為許多觀眾心目中「封神」的存在。

正是在這一個人物身上,《三體》作為中國科幻故事的中國式精神內核熠熠生輝:心懷天下,迎難而上,敢於聯合一切可聯合的力量,去挑戰神秘莫測的未知力量。支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和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絕的是,「環球同此涼熱」的胸懷。

對汪淼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層層鋪墊後的水到渠成。比如在汪淼一笑之前,就鋪墊了大量表現汪淼與妻子、女兒、同事以及剛認識的史強之間的互動,一些細節的呈現更是可圈可點,如汪淼被「幽靈倒計時」折磨得心煩意亂,但面對妻子的詢問仍是耐下性子甚至願意和盤托出;在讓妻子拍攝照片驗證倒計時猜想時,當鏡頭對準女兒的一刻汪淼厲聲喝止,突出對女兒的保護;面對史強不斷介入自己的生活,汪淼從抗拒、針鋒相對到飯局對談後互相敬禮、走向和解,這些關係最後都成了兜住汪淼信念「地基」的安全網。

不得不說,劇版《三體》在保留原著的厚重感和科技感之外,在塑造人物上表現十分精彩。

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就是史強。于和偉飾演的史強剛登場引發不少爭議,這是那個滿臉橫肉、一身匪氣的史強嗎?但隨著劇情深入,不得不感嘆,這就是史強本強,一開始和汪淼互懟,問科學家能不能燒出舍利子一段,許多書粉不翻原著根本意識不到這是劇版「原創」;汪淼發現史強跟蹤,怒氣沖沖朝車子走去,史強嚇了一跳以為他要作出不理智的行為,索性一手伸進兜里把車鎖了逗逗汪淼,也是不拿放大鏡看不出來的細節;在飯局對談這一對汪淼信念重塑具有巨大作用的橋段,于和偉精準把握並著重呈現了人物身上最重要的特質——安全感,才讓那一刻汪淼幾近崩潰的心理防線重新穩定具有說服力。

有意思的是,劇版《三體》在這一段中有兩處改編十分到位。一處是原著里史強只要了「二斤爆肚,一瓶二鍋頭」,但劇中,史強還單給汪淼點了「一碗豆漿,還有油條」,確實粗中有細。另一處是汪淼質疑史強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時,史強一扯衣服,露出另一個「倒計時」:「你歸零,我也歸零了。」在他說出「對表」的那一刻,有多少人熱血沸騰又忍不住熱淚盈眶。

此外,光影變化、色調冷暖、構圖乃至意象都成為塑造人物的無聲「妙筆」。如劇中老年葉文潔,獨處時永遠是畫面陰鬱,甚至和汪淼一同身處女兒臥房時也是坐在光影暗處,以迴避的肢體動作展現人物內心的封閉,只有在和孩子們一起時才真正站在了陽光之下。而劇中一出場就身亡的物理學家楊冬著墨不多,但作為牽動主線的引子,以及汪淼入局的線頭,讓觀眾理解其處境和心理還是十分有必要,對此創作者大膽採用「螞蟻」這一意象暗喻楊冬,在其自殺前,在申玉菲接觸楊冬導師時,甚至楊冬的墓碑上都出現了這隻螞蟻,三體文明及其追隨者正是在為楊冬營造這樣的錯覺——她就是這隻茫然在窗玻璃上找縫的螞蟻,不知道自己的堅定是多麼可笑。

目前,國內科幻題材影視創作的土壤仍然處於貧瘠之態,劇版《三體》對科幻小說的改編不僅讓科幻迷們看到了國產科幻的想像力,其出圈程度也為國內相對小眾的科幻題材創作開了一個好頭。近年來,騰訊視頻積極布局創新賽道,不斷產出《全職高手》《穿越火線》《開端》等作品,集結《重啟地球》《末日救援》等科幻影片打造「科幻電影季」,《三體》作為其布局的重要一步,不得不說,為業內樹立了引領標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73161eb2e78e9d7a593c630e41ed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