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必要把這段充滿力量的話念給你聽

2022-04-17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我有必要把這段充滿力量的話念給你聽

最近這段時間,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人,皆因巨大的無力感而戾氣橫生。或許一些文字和哲理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平復心境,用更好的心態和理性的行為來面對更不確定的明天。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如果問大家這段時間過得怎麼樣,恐怕得到的答案就一個字,難。如果是兩個字,很難。如果是三個字,非常難。中國經濟和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恐怕進入近30年來最低谷的時期。

此時此刻,你可能是被封在小區,反覆盯著一枚雞蛋嘆氣的普通市民,你可能是被堵在路上的一名貨車司機,你可能是即將關閉自己那個小店的餐飲店老闆,你可能是企業的高管,正在為生產線的復工、供應鏈的恢復和裁員煩惱不已。

感到了巨大的無力感。

最糟糕的是,你不知道疫情將持續到何時。人最害怕的是不是地獄,也不是十八層地獄,而是你不知道地獄到底有幾層。

苦難對於每一個人,有盡頭的叫考驗,無盡頭的叫折磨。

但是生活還要繼續,明天的太陽還是會照常升起。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來面對當前的困境和明天的挑戰呢?

上海某所音樂學院的一位教授,在和我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說自己是基督徒,這兩天每天都在念一段叫做《寧靜禱文》的禱文。他平靜地發給我這段文字:

神,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不為明天憂慮,享受每一個時刻,把苦難視為通望和平的必經之路……

神,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不為明天憂慮,享受每一個時刻,把苦難視為通望和平的必經之路……

禱文後面還有一段,是說祈求耶穌賜福給他的子民,今世可以快樂地生活。

儘管我不是一名基督徒,也並不將希望寄託於神靈,但《寧靜禱文》透出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莫名打動了我。

禱文的撰寫者是美國神學家萊因霍爾·尼布爾。他出生於1892年,去世於1971年,一生見證了經濟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等人類苦難時刻。而這段《寧靜禱文》寫於1934年,正值羅斯福新政,美國經濟慢慢開始復甦;在雲譎波詭的歐洲地區,希特勒開始掌權,戰爭一觸即發。

尼布爾有本著作叫做《道德的個人和不道德的社會》。他認為,神的本質就是人的真正本質,社會中的人與自己的本性格格不入,並處在無法克服的狀態中。他說:「人的志向越高,隨之而來的罪惡要求也就越多……人們可以通過承認自己無法達到最惡要求的辦法,從而使自己從這種最惡要求中解救出來。」

《寧靜禱文》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這段短短的禱文中出現了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平靜的心」。這個世界上經常會發生你很多無法改變的事情。人生並不是每一個坎都能過去,所以你要有一顆平靜的心,去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情。

第二個關鍵詞是「勇氣」。當你學會以平靜之心面對慘澹人生,接下來你一定要有面對苦難的勇氣,去試圖改變當前的困境。無論改變的結局如何,是更好了、更壞了或者沒有改變,你還是要努力嘗試去改變它。

第三個關鍵詞是「智慧」。在接受和改變之間,你要清楚地分辨出它們之間的不同。當處在困境之中,一件事情已經很糟糕了,我們試圖改變它,但倘若沒有適當的辦法,我們很可能在改變中陷入另外一個困境,甚至一個更大的困境。所以改變不是衝動,而是一種理性的表達。

今天在巨大的無力感面前,我們每天戾氣橫生,淹沒於抑鬱和悲憤中。即便我們成功走出困境後,你的身體雖沒有垮,可能內心反倒先崩潰了。其實你沒有必要把別人的過失,轉換成自己的悲憤之源。

我並非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無法給出具體調節方法,只希望寄託些許零碎的文字所散發的力量,稍稍安撫一下我們的心靈。正如《寧靜禱文》所表達的內涵:

去保持一顆平靜的心,用更好的心態和理性的行為來應對更不確定的明天。

《寧靜禱文》傳達的是基督教文化中的平靜之意。而兩年前,當巨大的恐懼、種種不確定性第一次籠罩在每個人頭上時,我們也曾一度出現無力感,希望能儘早平復心境。我當時講了一個中國禪宗的故事。

北宋文豪蘇東坡在江北瓜洲任職期間,有一天,他忽覺自己境界大有進步,立馬作詩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表面是讚嘆佛祖菩薩,實則夸自己境界高,不為世俗所困。

寫完後,蘇東坡覺得頗有禪意,便謄錄下來,喚使書童坐船過江,送給對岸金山寺的和尚佛印。佛印拆開書童送來的詩後,微微一笑,然後在詩稿下批寫兩個字,小心翼翼地折好,交還給書童。

蘇東坡收到後,興致勃勃地打開一看,佛印到底寫了什麼東西呢?兩個字:放屁。蘇東坡大怒,立馬起身渡江找佛印理論。

沒想到,佛印早就在江邊等他了,悠悠地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意思是蘇東坡說自己「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但只需「放屁」二字,蘇東波就打過江來了。

蘇東坡所說的「八風」指的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它們是我們生活在人世間,日夜糾纏、患得患失的根源。

我們聽到美言讚譽,容光煥發;聽到惡語相向,心懷怨恨。當人遇順境,就歡喜快樂;入逆境,就痛苦惆悵。而即便你以為修煉有成,但看到「放屁」二字,仍怒火中燒。

今天,面對疫情等突如其來的挑戰,我們能不能做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似乎挺難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風的吹拂,時刻擾亂我們的心。而千百年來,東西方無數哲人試圖找到一個辦法,以平復人們內心的「八風」。

中國人講究的是正向修煉,而西方人常常逆向思考。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先把最壞的情況想清楚,再倒過來思考從生到死的每一次歷程。

世人皆難逃一死。一切終將毀滅,沒有一條真理、一個政策、一種方法,可以長期持續地統領一切,所以要活在當下,見招拆招。

或許,可行的方法是回到我們的內心,問自己什麼是當下,什麼是最重要的事?而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什麼是可以捨棄的?把任何事情回到它的基本面和最小單元,在這樣的前提下,「向死而生」地開始積極冒險的人生。我們很難消滅慾望,但是可以發現慾望、管理慾望,甚至和慾望平共處。

>>音頻試聽:《境界再高的人,聽到「放屁」二字仍會抓狂》

為什麼今天突然講起了「雞湯」?因為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一些充滿力量的文字和聲音,為深處心理困境的你帶來些許陪伴,共同走出難關。而作為財經作家的吳曉波老師,偶爾會在《每天聽見吳曉波》這檔日更節目中講講非財經的話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一些名人的智慧,一些人生經驗,希望我們既感性又理性地生活。

吳老師特別喜歡從一些看似幼稚的童書中,汲取質樸而古老的道理。

比如,2020年的時候,吳老師對上半年的總結是「不堪回首」,但越是不堪回首,越是令人難忘。他講了一個「虎斑貓」的故事(出自佐野洋子的《活了100萬次的貓》):

有一隻死了100萬次又復活的傲嬌虎斑貓,終於喜歡上了一隻白貓,第一次感受到了愛。然而白貓老死後,他終於在100萬次的生死輪迴中第一次嚎啕大哭,哭了100萬次,最後死在白貓前,再也沒復活。

他說,你生命中的白貓或許是一個愛人,或是一份工作,或是一項事業,它能帶給你全新的體驗和燃燒的感覺,即便失敗了,這些東西也能帶來一段完整的生命體驗……在疫情中,我們每個人都像死去活來的虎斑貓,有些人被運氣拋棄,有些人陷入困境,但何嘗又不是一次尋找新路徑和可能性的機會。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消滅我們,關鍵是在每一次生死中,我們有沒有發現新的自己。

>>音頻試聽:《我們都是死了100萬次的貓》

再比如,吳老師說《小王子》中的狐狸把愛叫做「馴養」。什麼是馴養呢?就是你開始接受某一個東西,為了它可以放棄你的自尊,消耗你的時間,甚至願意犧牲生命。當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相互馴養,就形成了一種特別的關係。而馴養一詞的對立面是反叛、唯我獨尊,這也意味著當你接受了馴養,也就告別了少年,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音頻試聽:《當你「馴養」了別人,你也就告別了少年》

而在這些「雞湯」中,我們還能看到他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堅守。

吳老師曾表示他見過天賦最高的人是經濟學家張五常。然而張五常卻異常勤奮,寫《佃農理論》時用了幾十箱資料,甚至在聖誕夜做街頭調查。因為那些與眾不同的東西背後,它的製造過程其實都是非常枯燥、重複且需要耐心。

>>音頻試聽:《與眾不同的背後,是無與倫比的勤奮》

吳老師始終相信簡單和重複的力量。他說所謂的職業性就是能持續、有節奏地在長達10年、20年、30年的時間重複干一件事。你的才華和靈感之上,必須有一個更大的基石——你必須能持續地提供你的產品。正如德魯克所言,判斷一個企業家是否成熟,就是看一件事:他有沒有拒絕戲劇性,他有沒有著力於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的成長。

>>音頻試聽:《我和你一起完成了1500次的相遇》

>>音頻試聽:《要想成功,你必須學會拒絕戲劇性》

為此,我們從1600多期《每天聽見吳曉波》中整理了近40期治癒心靈、分享人生感悟的音頻,匯總成一個課程包。後續還會不斷更新。

今天,你可以免費領取這門課程包,希望你每天都能開心一點點。

如果你對商業、宏觀、城市、產業、投資、認知等財經話題感興趣,想聽剩下1600期左右的內容,歡迎訂閱由吳曉波親自主講的《每天聽見吳曉波》。在未來,我們會繼續整理和盤點《每天聽見吳曉波》的內容,力求推出更多的課程包,將這門財經日課更加體系化。

吳老師還聊了聊以下幾個話題

點擊圖片,就可搶先試聽哦

成為《每天聽見吳曉波》會員

解鎖1500+期吳曉波財經解讀音頻權益

和以吳曉波為核心的強大社群

音頻策劃 | 徐濤

音頻運營|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55daf7a7267a9bf1adbd66fa3e3c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