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年只看一部動畫片,就選它吧

2023-07-02     追求自由生活

原標題:如果今年只看一部動畫片,就選它吧

今年迪士尼和皮克斯罕見地同時疲軟。迪士尼自家製作的《奇異世界》和皮克斯製作的《光年正傳》,均遭遇了罕見的滑鐵盧。唯一口碑還行的,是被迪士尼「流放」到自家流媒體Disney+的皮克斯動畫《青春變形記》。

沒了迪士尼的強勢阻攔,《匹諾曹》很可能憑藉定格動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的超高人氣,殺出一條黑馬之路,再次打破迪士尼在頒獎季對各大最佳動畫長片獎項的壟斷。

本片中文譯名之所以那麼繁瑣,是因為其英文名就是繁瑣的「GuillermodelToro'sPinocchio」。卡洛·科洛迪於1880年發表的原著童話已經在全球流行過百年,各種改編影視作品近十部。本片最大的不同,正是源自編、導、制、演、配全能的吉爾莫·德爾·托羅。

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擅長魔幻現實主義的「怪才」導演。他的代表作《潘神的迷宮》以黑色調的油畫質感協調了魔幻王國曆險和反法西斯鬥爭,讓觀眾通過小女孩的童真視角,在現實和超現實兩種不同邪惡之間遊走;《水形物語》更是講述了1963年美國冷戰時期,在實驗室做底層工作的啞女艾麗莎和一條供實驗用的人魚之間,產生的奇異愛情。

新作《匹諾曹》毫無意外地被他改編成了一款「黑色童話」。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30年代的義大利,墨索里尼為了鞏固對整個國家的控制,正在「從娃娃抓起」,法西斯主義處於蓄勢待發階段。

這個時代背景,是為了配合托羅導演對原著價值觀的翻轉。在科洛迪的原版童話中,匹諾曹每次不聽話就會受到懲罰,說謊鼻子變長更是讓他無處可藏,最終他學會了按大人說的去做。

托羅對原著展開的是逆向思維,「我認為這是對成人世界的恐懼。你被灌輸的成人世界價值觀,有些會被證明是錯的。這就是我小時候的感受。孩子們被成年人呼來喝去,這很不公平。我想塑造一個不聽話的匹諾曹,把不聽話變成一種美德。我覺得所有馴化過程都令人生畏,讓人恐懼。」

於是我們看到本片里匹諾曹所遇到的兩位大人:一位是納粹執政官,見到木偶擁有了生命,就要求他按照規定去上學,後來發現匹諾曹有死後復生的「外掛」,就強迫他參軍上戰場。另一位是馬戲團老闆,見到匹諾曹能唱能跳,便和他簽了經紀合約,將他捧紅後當作搖錢樹。

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這兩個大人的話充滿了謬論和欺騙,小孩子是聽不得的啊!匹諾曹死後可以復生,錯信了大人可以重來。那現實中的小孩呢?

「爸爸」雖然用松木製作了匹諾曹,但其本意是讓他替代自己被飛機炸死的兒子。於是,「爸爸」對匹諾曹的認可經歷了最為複雜的過程:不認可——嘗試將其視作兒子——發現其無法代替兒子——分離後的思念——將其認可為獨立的孩子。

蟋蟀對匹諾曹的認可過程,是本來將其視作使用意義上的家,後來認可其為家人。丑猴子對匹諾曹的認可過程,是本來將其視作競爭對手,後來認可了他的善良和勇敢。

由此可見,在托羅這裡,認同身份和認可人格,是兩個層面的東西。

托羅的電影雖然總是暗黑風、主題深,但總能夾雜一些浪漫氣質。他是個有童心的人,因此會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營造一些老少咸宜的趣味段落。比如人們熟知的匹諾曹說謊鼻子變長的設定,雖然不是本片的故事內核,卻被用作了危機的解決方案。結尾處匹諾曹守望著三個墓碑的畫面,更是令人十分感動。

影迷們偏愛這部電影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托羅首次執導動畫片,就選擇了近幾年有些「消失」的定格動畫。

定格動畫是通過逐格拍攝再連續放映,來產生活動的畫面。常用於製作角色場景道具的工藝有粘土、木頭、麻布、紙殼等。這種動畫形式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甚至比手繪動畫更古老。我國早在1955年,就誕生過經典作品《神筆馬良》。

【文/滿囤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558e1d57adb2c6ea9a9e51fc3fda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