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這家阿聯防務企業,如何用短短三年從寂寂無名衝到全球22?

2023-03-04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這家阿聯防務企業,如何用短短三年從寂寂無名衝到全球22?

「一周熱點」

2.25-3.4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在本周舉辦的阿布達比防務展(IDEX 2023)上,作為東道主阿聯的最大防務企業,EDGE集團不只有著最大的展台面積,也和上一屆一樣收穫了 令人矚目的訂單成績,簽署了價值186億迪拉姆(50.64億美元)的新合同,其中40億迪拉姆(10.89億美元)是國際軍貿合同。

EDGE發布這份成績公告時還重點強調,其在IDEX上展出了14款新產品,包括11款突破性的自主和無人產品和解決方案。

而這些新產品,的確收穫了不少媒體的目光——比如無人機產品中的「獵人」系列、貨運無人機「空中卡車」和QX6-50,「影子」系列的蜂群無人機和巡飛彈,「阿里·塔里克」「雷電」系列精確制飛彈藥,以及還有將「無人化」從空中延續到了地面無人車輛和水面無人艇。

阿聯180家本地國防公司參加了本屆 阿布達比防務展,占參展商總數的16%。

這樣的場面的確令人感到,似乎一夜之間阿聯在無人機、精確打擊能力等領域突飛猛進。

不僅如此,這家2019年11月成立的阿聯防務企業,也仿佛是一夜之間便從寂寂無名到迅速崛起。

2020年底,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報告顯示,這家剛成立一年的阿聯防務企業便在全球百強軍工企業排名中位列第22位,更是阿拉伯世界中鮮有上榜且排名最高的。

EDGE在IDEX上展出的「自主」無人裝備涵蓋了海陸空。

重點發力三大領域

從寂寂無名到榜上有名,EDGE倒也不是憑空而來。

2019年,在阿聯政府的主導下,其國內25家企業進行了整合與重組,最終組建成為阿聯國有EDGE集團。對於這次重組,當時的報道稱是

對陳舊的國防工業、國防產業生態的一次重塑。

EDGE集團在業務板塊上分為了4個「集群」:平台和系統、飛彈和武器、電子戰和網絡技術、貿易和任務支持。

2019年11月,EDGE集團成立儀式。

在隨後的公開報道中,EDGE的CEO等高管強調,公司業務主要專注於 自主技術、電子戰和智能武器這三大領域,並且希望能在這些領域迅速成長為業內公認的全球領導者。

因此,雖然EDGE旗下依然有造船(阿布達比造船廠)、8×8輪式裝甲車輛、輕武器等「傳統」防務企業普遍都會從事的業務或項目;但EDGE的業務重心則放在了無人裝備(無人機、無人車、無人艇)、巡飛彈、精確制飛彈藥、反無人機技術、通信和電子戰裝備、高能雷射等領域——這些裝備或已在新世紀、近十年的戰場中大放異彩,或是頗具潛力將會成為下一場戰爭衝突中的勝負籌碼。

造戰鬥機、造直升機、造主戰坦克等大型裝備,對於阿聯國防工業來說的確是有點難,所以EDGE選擇的差異化賽道是為這些大型裝備做配套。

精確制飛彈藥和巡飛彈,正在和過去的炮彈一樣,成為新世紀戰場上的高耗品。

細觀下來,相對於業界巨頭主業中的如戰鬥機、直升機、坦克裝甲車輛、大型水面艦艇、大型飛彈等更複雜、更「重」、更要求「大系統大協同」的大型武器裝備項目,EDGE主攻的這些武器裝備類型相對更「輕」、更「小」——有的就是上述這些大項目的配套產品,研發上的准入門檻和技術難度相對降低,但同時潛在用戶群體更廣泛、作為高耗品的採購規模更大,而且作為新興的武器裝備品類,還有著更高的技術 附加值,以及 相對更大的利潤空間。

從巡飛彈,到情報、監視和偵察無人機,再到貨運無人機,EDGE目前在無人機產品上初步做到了譜系化。

各種合作協議簽起來

某種程度上來看,EDGE集團的產品「策略」與行業巨頭們形成了默契性的互補性、差異性。這種「默契」還體現在,作為後起之秀的EDGE正廣泛與業界巨頭開展國際合作。

在2022年集團成立三周年的儀式上,EDGE就表示,已經與行業巨頭們簽署了60多項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份長長的夥伴名單,囊括了一眾全球一流的防務企業。

EDGE與MBDA簽署的高能雷射合作備忘錄。

歐美媒體很關注EDGE是否會代表阿聯參與俄羅斯的蘇-75戰鬥機項目。

EDGE集團CEO在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也毫不諱言:EDGE在國際合作方面,不單單對歐美放開胸懷,也與中國、俄羅斯 企業建立了良好合作夥伴關係—— 這種開放合作的態度,對象甚至包括了以色列。

在2020年阿聯與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之後,EDGE就與以色列企業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包括共同設計170米長度的模塊化無人水面艦艇、引進以色列先進的光電設備,在阿聯為IAI系統建立維護中心等。

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在阿聯的分公司開門營業後的第一單生意就是為阿聯空軍A330加油機提供紅外對抗和電子戰系統。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國際防務巨頭紛紛樂意攜手EDGE,也是變相延續了阿聯《商業公司法》中「保人制度」。

2020年11月之前,外國公司在阿聯開展業務,都被要求公司必須以阿聯公民作為主要股東,且需要阿聯公民或本地公司註冊代理。而2022年11月,《商業公司法》修訂後,規定國防等行業不執行此法規。

但顯然,國際防務巨頭們依然尊重阿聯的這一傳統:想在阿聯順暢開展業務,選擇EDGE來做「保人」無疑是最明智的方案,這樣才能順利打入阿聯市場,乃至以阿聯為跳板,在阿拉伯世界打開銷路。

EDGE在精確制飛彈藥上的進步,既得益於從南非引進的人才,也得益於與歐洲彈藥巨頭MBDA等展開的合作。圖中「阿里·塔里克」系列制導炸彈已出口埃及,成為埃及空軍的「幻影」2000和F-16戰鬥機的機載空地武器。

國際化程度極高

對於長袖善舞的EDGE來說,國際合作清單上不單有這些國際巨頭,畢竟EDGE表示

將繼續與多種國際合作夥伴合作來共同開發智慧財產權和未來產品,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

所以,我們看到EDGE在完成對歐洲領先的自主系統和機器人技術開發商米勒姆機器人公司(Milrem Robotics)的收購後,該公司的拳頭產品很快就出現在在今年阿布達比防務展EDGE展台上。

總部位於愛沙尼亞的米勒姆機器人公司,EDGE將其購入囊中後,也完成了「自主」這一核心業務上的一塊重要拼圖。

這種以投資入股、收購等形式來吸納「潛力股」公司的方式,讓EDGE在核心業務上快速彌補短板。而EDGE也捨得在技術研發方面「砸錢」,其公司戰略甚至強調 「先研究,後獲利」 。

EDGE的KPI將通過創新研究、合作夥伴關係的增長與出口潛力來衡量……業務早期的重點不是推動收入,而是多元化和快速擴張。

近年來業內一些初創歐美企業也樂於牽手EDGE,以技術入股等形式與EDGE在阿聯成立合資公司。

那麼,與技術研發、公司戰略一脈相承的便是EDGE在國際上的廣納賢才,

將尋求來自全球各地的行業專家和人才,幫助開發與四大產業集群相關的現代產品。

畢竟阿聯的國情在此:930萬(截至2021年數據)人口中,外籍就占據了87.9%,引進國際人才就成了EDGE版圖快速擴張中必然之舉。

根據EDGE的官網介紹,其員工來自超過75個國家 和地區、講著數十種語言,1100名工程師團隊中約65%是外籍,子公司的執行長中約40%是外籍。

除了資本雄厚之外,EDGE還在生產端產能上傾注資本,在「智慧工廠」、工業4.0、工業物聯網、數字化車間、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等方面都進行持續投資,比如EDGE在無人機產品的生產上,機身框架部分就採用了增材製造;比如EDGE獲頒了2022年工業4.0解決方案最佳實施獎。

從進口國到出口國

以EDGE為代表的阿聯國防工業快速崛起,最直觀的成果,就是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過去十年里阿聯的武器裝備進口量下降了40%以上,從全球第三大武器裝備進口國下降到第九位,從2012~2016年間的美國第二大武器裝備進口國降至第八。

與此同時,阿聯現在是世界第18大武器出口國,成為中東地區僅次於土耳其、以色列的第三大武器出口國——根據EDGE官網,其產品目前已經出口到全球20多個國家,客戶涵蓋亞洲、非洲、中東、美國和歐洲。

阿聯政府對以EDGE為代表的本國國防工業寄予厚望,希望藉此能在武器裝備上降低對西方的依賴,並實現本國經濟的多元化。

可以說, 阿聯對武器裝備產品和服務的旺盛需求與降低對外國供應商依賴的願望相結合之下,推動了EDGE這家中東數一數二的防務公司業績快速增長。

同時,EDGE的發展壯大也的確讓阿聯對外國武器裝備依賴率逐年下降,只是這種自主化、本地化,與獨立又相去甚遠——畢竟,EDGE產品在研發、測試、製造等各個環節中,都少不了外部力量的支持,或是聯合研製,或是引進技術,或是從國際上招募經驗豐富的人才,或是併購外國公司,或是成立合資公司……

從商業角度來看,目前的EDGE無疑是成功的,憑藉雄厚資金,引進國際人才、全球投資併入頗具增長空間的子公司,在當前熱門的、前沿的裝備技術領域謀篇布局。

因此,EDGE即便達成了「阿聯製造」(Make it in the Emirates)目標,但其對國際合作、海外零部件供應鏈和掌握這些核心技術的國際人才隊伍的依賴度依然很高。

因此,如何繼續左右逢源地展開合作、如何保證供應鏈的穩定性,對於國際人才如何引進、留得住、不流失,如何培養和擴大阿聯人才隊伍等,都是關乎EDGE未來的根基性問題。

EDGE在阿布達比防務展新聞稿中提到「本周推出的14款尖端產品,以及簽署的價值數十億美元國內外合同和交易,清晰地表明了我們正走在實現增強主權能力、擴大出口的目標和雄心的正確道路上」。

輸出產品和地區影響力

上述這種對外部合作、供應鏈和人才高度依賴的情況,對於EDGE來說其實是註定不可避免的——就像今日阿聯,大部分核心性武器裝備依然高度依賴國際防務製造商。

遠道而來的「陣風」、「幻影」2000、F-16、C-17、C-130、「阿帕奇」「黑鷹」「勒克萊爾」「愛國者」「薩德」「鎧甲」等裝備構成了這支中東軍事力量中的骨幹與基石——它們好比是阿拉伯中的「1」;至於「1」後面會有多少個「0」,才決定於阿聯不斷提高的本土武器研發和生產能力。

近年來土耳其TB-2無人機在國際市場上收穫了大量訂單,這離不開的一個前提是,該機在納卡等地區衝突戰火中的大放異彩。目前來看,EDGE的產品還缺乏這樣的機會。

早讀 | 遭遇美式「中國牌」要挾,阿聯怒懟:我先買80架「陣風」!

也正是以這樣的軍事力量為硬實力,近年來阿聯持續謀求區域影響力在中東北非地區的輸出——不論是敘利亞戰爭還是打擊IS,亦或在葉門、利比亞、衣索比亞綿延的地區衝突中,都有著阿聯的身影。

影響力的持續輻射,也必然帶動EDGE的高調出海——比如這屆阿布達比防務展上,EDGE與安哥拉海軍簽下了10億歐元護衛艦大單。

這或許標誌著,以EDGE為代表的阿聯國防工業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上有望成為繼韓國、土耳其之後的又一新興力量。

阿聯EDGE的目標還有打入以F-35為代表歐美高端武器裝備的供應鏈體系中。此前的阿聯與美國就引進F-35的談判中,阿聯方面的就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

排版:王薛婷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邀請函 | 對「猛龍」低語,匯爭氣之勢!邀您分享與殲10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49e156da783ce2f9cc562a23f10bc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