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年來,我們不得不談的【香港電影】

2022-07-02     第一製片人

原標題:回歸25年來,我們不得不談的【香港電影】

2022年7月2日刊總第27562

1997年——2022年,香港已經回歸25周年。

作為香港文化的「金招牌」,香港電影對整個中國電影乃至亞洲的影視行業都起著推動作用,無數經典作品至今都讓人久久難忘,這些電影都在表達著故鄉情深、文化鄉愁和民族大義等深刻價值,是中國影史中的華彩篇章。

在回歸祖國25年里,越來越多香港電影人融入內地文化,華語電影也因為香港影人的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兩地電影人在不同文化交融中,探尋著更多屬於華語電影的藝術創作。

9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走向衰退,

香港電影人紛紛湧入內地

得益於香港電影人才的集中以及開放的創作環境,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的香港電影市場一片繁榮。但自回歸後,香港電影似乎不再擁有欲罷不能的吸引力,許多人將香港影片的衰退與回歸搭上關係,事實上,香港電影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顯出疲態狀態,而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也是多樣的,其中不乏 好萊塢電影的衝擊、台灣和東南亞市場的流失、人才的丟失、盜版的猖獗等等。

1993年,香港電影市場遭遇了好萊塢電影衝擊,這年周星馳出產了7部影片,可在港的總成績還不如好萊塢一部 《侏羅紀公園》。眼見陣地失守,1994~1996年,周潤發與成龍輪流發力,《賭神2》《紅番區》等電影多次奪得年冠,搶回第一的寶座。就在大眾以為香港電影即將趕上好萊塢了,1997年的《鐵達尼號》用1.19億的票房成績將這個可能性徹底摧毀,這一年不止 《鐵達尼號》,緊接著暑假檔的 《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以5823萬港元的票房成績將只有4542萬港元票房成績的香港本土電影《一個好人》擠到第三的位置。

屋漏偏逢連夜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來襲,讓本就困難的香港影視市場變雪上加霜。香港一些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在巔峰時期選擇了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還有一批電影人則選擇了息影,加之新人難培養,種種原因更加速了香港電影本土市場的萎縮,3年間再也沒有任何港片能闖進香港影史前十。期間最慘的莫過於1999年,年冠是《午夜凶鈴》,曾經亞洲電影中心、輝煌耀碧天的港片,連日本電影都打不過了。此後幾年,以劉偉強、周星馳、杜琪峰、李安等為首的香港電影人為了救市,通過學習好萊塢高科技手段將特效融入電影中,出現了《喜劇之王》、《少林足球》、《暗戰》、《孤男寡女》、《花樣年華》、《臥虎藏龍》、《無間道》等一批吸金能力很強的作品,掀起了一陣香港特效電影風潮。

而真正的轉折點是在2003年, 非典的來臨讓剛有起色香港電影市場一夜打回解放前。這一年,中國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還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一系列政治、經濟制度性文件,香港電影與中國電影內外關係開始也發生了翻轉。一方面香港影視公司與內地影視公司展開了更緊密的合作,另一方面,大批量的香港導演選擇前往內地拍戲。也拉開了香港電影人大規模集體 「北上」的序幕。

香港影人「北上」尋找突破,

挑起國產影片大梁

在回歸之後的10年左右時間裡,香港電影的「北上」之路也並不順暢。由於內地在2002年開始實行徹底的院線制改革,電影市場的規模、體量發生了爆炸式的增長,中國電影版圖也在潤物細無聲地發生著跨時代的階躍,內地的電影觀眾由傳統的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二線城市,開始向三四線城市擴大,本土電影無論在製作上,還是內容質量上都更貼合內地觀眾市場口味,加之好萊塢大片的火熱興起,讓曾經火熱的各式港式警匪片、武俠片、喜劇片、愛情片等商業電影在回歸後的最初十年內地電影市場不斷碰壁。

直到2005年 《神話》《寶貝計劃》等影片的出現,香港電影才開始又穩住陣腳,雖然之後的《十月圍城》《七劍》《深海尋人》《女人不壞》《大內密探零零狗》《未來警察》等影片票房口碑依舊不如意,可香港導演也從中摸索出內地市場的喜好。

2013年,公安題材的 《毒戰》的出現,標誌著香港電影開始真正有機地融入到中國電影的內部結構。一直號稱要「北上」賺錢的香港電影,通過其最為擅長的 港式警匪片類型找到了突破口。香港電影也終於將其成功商業電影元素融入到中國電影的主流核心中。

之後,內地香港 合拍片已經成為國產電影最重要的形式之一,2015年, 《捉妖記》以24.39億元人民幣創華語影片票房紀錄。2016年,全國電影票房前十名中, 《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3》《盜墓筆記》等5部均為內地與香港電影人合作的影片,其中《美人魚》更是以33.9億元的票房高居內地總票房榜首。

加速文化融合,

推動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香港電影在經過了十幾年的階段性調整後,依託內地巨大的市場空間,以 港式警匪片、港式武俠片、港式喜劇片、港式愛情片等為代表的港式商業電影,也逐漸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路徑。而香港導演們,也在經過文化融合摸索出 內地商業片輸出模式後,成為內地公司競相追逐的香餑餑。 徐克、陳可辛、林超賢等香港導演每年身上都背了不少片約。

隨著市場環境與政策導向,從2020年開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主要趨勢都在 主旋律電影、獻禮片上。隨著合作的加深,這種默契逐漸與作品融為一體, 《奪冠》《一點就到家》《懸崖之上》即使是香港導演掌鏡,也絲毫覺察不出來。內地與香港的合拍,幾乎進入了不分彼此的新常態。從參與合拍的公司看, 博納成為合拍片中的內地常勝軍,而 英皇則是合拍領域最活躍的香港公司。兩家公司在2021年分別推出了 《長津湖》《人潮洶湧》等高品質影片。新主旋律影片在以香港成功商業電影輸出模式同時,也更好的向觀眾講述著屬於這個年代的中國故事。在提升國產電影質量、拓展電影市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燃起了觀眾對國產影片的熱情和期待。

眼下,中國電影的發展已經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一方面是巨大的人口紅利,一方面是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與社會變革過程中所湧現出的越來越多題材,為一代代電影人提供了嘗試挑戰與進取的機會與空間。而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之間合拍片的邊界基本消除。不僅如此,香港電影還為中國電影在新世紀的可持續發展,注射了新的活力。

在全球語境下,華語電影的標識正在慢慢凸顯,其背後的創作與運營業模式在逐漸重構。

就像徐克說的一樣,「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並非是香港和大陸,而是中國跟世界」。在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華語電影也在逐漸走向世界,擁有更廣闊的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3f87b16c4f7feae7b4285f5e4bc71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