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盧璐
來源 | 盧璐說 (公眾號:lulu_blog)
作為一個從全職主婦一路成長起來的女性公眾號號主,我知道,我的讀者中,有很多人是全職主婦,或者是隱形全職主婦。
全職主婦,顧名思義就是不上班,顧家帶娃的女人,而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關於「隱形全職主婦」,而我把這個名字定義成,就是那種有個喝杯茶的工作,但工資不能養活自己,也不能分擔家庭,依舊以顧家帶娃,作為自己人生目標的女人。
我們中國,經過了六七八十年代男女就業和收入水平大致相當之後,從九十年代末期,出現了越來越多不去工作,以照顧家庭為自己人生目的的主婦型女人。
最初都是美的,甚至令人羨慕的,沒有同事的勾心鬥角,沒有完不成KPI的焦慮,沒有風吹雨打的通勤,卻有一個愛自己,而且能養活自己的老公。
然而,事實上,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的留言,各種人生的煩惱,可如果做一個統計的話,我猜全職太太或者隱形全職太太,應該是煩惱最多的一群人,孩子不聽管教、老公總不回家、公婆總不滿意,而自己,也總是卑微得無聲無息......
全職或者隱形全職主婦的人生中,好像什麼都有,然而卻是最無奈和脆弱的群體,因為在她們的人生中,只有一個家,可這個家裡,卻有老公、孩子,公公婆婆,以及自己的父母,總要顧全很多人,然後就沒有了自己,慢慢的沉淪。
你不工作,買什麼化妝品?
你不工作,都在忙什麼?
你不工作,連個孩子都管不好了?
你不工作,照顧個公公婆婆有什麼難的?
……
我想每個全職或者隱形全職太太,都在日復一日的聽著類似的言語,心永遠不會遲鈍,因為每一次聽,每一次疼。
真的大約沒有人比我更能懂得全職太太的悲喜了,尤其是中間那些脆弱、卑微、沒有價值,被最愛的家人,老公孩子無視的不尊重,這些我都太懂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我,到底應該怎麼辦?到底應該怎麼才能從焦灼的狀態中走出來,找到自己的價值和人生,還不是以離婚為代價,放棄孩子和家庭?
對於大多人女人來說,最困惑和撕裂的都是時間,到底應該怎麼分配自己的時間,去工作吧,怕委屈了孩子,不去工作吧,一直在委屈自己。
我在很多的文章中,寫過很多次,賺錢其實是次要的,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的價值,讓活在周圍的人看到自己的價值,才能受到尊重。
是的,只有平等才能被看見,只有平等才能被尊重。
前幾天,我熬夜看了個小眾的電影,印度的片子,不算很新,但拍的就是一個全職主婦從被無視,到被尊重的過程。
從絕望主婦,到快樂女主,我們差的究竟是哪一步?家會傷人,但和別人不同的是,家人是愛我們的,到底應該如何贏得家人的尊重?
這部影片名叫《印式英語》,故事很簡單,輕喜劇,就是講一個印度女人學英語的故事。
2012年的片子,豆瓣評價8.3,在我看來,這片子演的並不是女性獨立,而是一種平等,因為只有平等,才能讓別人看到你的眼睛。
電影的女主,莎希是個全職太太,丈夫事業有成,孩子成績優異,而莎希,把這個家照顧得井井有條。
美麗大方、溫柔賢淑,又會做得一手好菜的莎希,在外人眼裡算得上是一個完美的全職太太了。
可在丈夫和孩子的眼裡,莎希不過是這個家的附屬品,不創造價值,所以就不配得到尊重。
全職太太之所以是一份「高危」職業,主要是有一個價值的認知差。人人說起來,都會覺得全職太太享清福,好像不用工作,可事實上,天知道照顧孩子和家人有多辛苦!
之前在網上看到圖片,詮釋了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全職媽媽的一天,感覺又真實又心酸。
這樣的忙碌瑣碎是多少全職太太生活的縮影?
莎希就是這樣的一個家庭主婦,為了家庭忙碌到甚至丟掉了自己的生活。
影片里的一個小細節特別真實,從丈夫孩子起床到出門,莎希就圍繞著他們忙前忙後,自己的那杯咖啡,喝了一口就放下,直到變涼。
可並不是所有的忙碌都能換來尊重與理解。
在影片中,莎希的丈夫和孩子們,從不把她當作一個獨立的人,而是這個家的附屬品,無需感激,也無需尊重。
莎希深深的體會到了這樣的不平等,一切的導火索,都是因為不會英語。
在印度不會說英語,就好比在中國不會說普通話,只會方言,而且是雙方誰也聽不懂誰的那種。
不會英語,這放在鄉村或者小縣城還好,但如果放在稍微發達一些的地方,就成了嘲笑一個人的藉口。
莎希將女兒在學的「爵士」說成了「查茲」,在飯桌上引來了丈夫和孩子陰陽怪氣的嘲笑。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能去譏笑別人的無知,這是人性,可是那個被世人譏笑的人,總是可以一鼓作氣,努力著去克服和爭取,但是被家人譏笑,卻只有傷心,傷心,如針扎一樣的痛。
我們都希望,能有個人,無論我有多差,都無條件愛著我,這份愛無關優秀與否,只因為我是我。
可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能力與優秀程度的對等,才是談愛的基礎。
女兒在全英文學校讀書,一次因為丈夫有事,只能莎希去幫孩子開家長會。
老師不懂印地語,莎希聽不懂英文,兩人只能尷尬地通過手語和想像力溝通。
開完家長會回家的路上,女兒對莎希極盡言語的侮辱,覺得這樣的母親丟了自己的面子。
莎希默默承受著,可孩子對母親這般的大呼小叫,算是什麼道理?
面對丈夫和女兒的鄙視與嘲笑,莎希又憤怒,又自卑。
可她無可奈何,不會英語的缺陷,讓她自己都無法自信起來,談何獲得家人的尊重?
而事情在這裡有了轉機。
莎希遠在美國的外甥女拜託她幫自己在紐約操辦婚禮。一個不會英語的人,要如何在紐約生活一個月?
可在親人們的懇求下,莎希同意了,獨自前往紐約,而這將會成為改變她命運的一趟旅程。
一個不會英文的女人獨自來到紐約,自然是艱難的,海關對莎希各種嘲諷刁難。
當莎希脫離了這個家庭,獨自在外時,這份不會英語的弱點,便被無限放大了。
這裡有個小片段我印象很深,咖啡廳的女侍應,因為莎希無法用英文點餐,而當眾羞辱她,莎希一個人崩潰地跑了出去,坐在馬路邊抹眼淚。
獨自一人,不會交流,又被欺負,這份絕望和孤獨,看得我心裡堵得慌。
當命運將莎希仿佛推入谷底的時候,才讓她真真切切有了改變的念頭。
莎希在路上偶然看到了「四周速成英語」的廣告,她默默記下了聯繫方式,瞞著所有人,她偷偷去上英語課。
對,她要學英語!
讓一切的變化,先從自己開始。
一同來補習英語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英語都不那麼好,這樣的共同點讓他們相處起來毫無壓力。
在這裡,莎希不是誰的妻子,不是誰的母親,她就是自己。
語言班的氛圍熱情而融洽,大家來自不同的背景,各有各的驕傲與自卑,也讓他們相處起來,更加自然。
莎希為學英語全力以赴著,她會抓緊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去背單詞,練語法。
像準備考試的孩子一樣,她在家裡的每一個角落貼上英語學習的便利貼,抓緊空餘時間去記憶。
即便是看電影的時候,莎希也抓緊時間,跟著裡面的角色練習英語的發音語法。
當一個人開始為了一項事業專注與努力時,是最迷人的。
聰明又努力的莎希總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誇獎。
而在一次和朋友的吃飯過程中,莎希未經思考,流利又準確地用英語點了單。
這樣的成果讓莎希和朋友都大吃一驚,此時,屬於這個獨立女性的自信與光芒,一點點回來了。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這種光輝是只有錢能給,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莎希也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生活不僅僅有丈夫孩子,她學著去和自己的朋友們交往。
莎希帶自己做的拿手點心分享給這裡的同學,每個品嘗了美味的人,都會由衷地褒獎她。
她收穫到了屬於朋友們的尊重。
和朋友們的相處讓莎希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個獨立而自由的個體,沒有人會嘲笑她英語差,而她的每個優點,都會被朋友們珍藏。
她會和朋友們一起到天台上欣賞美景,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
那份對生活的掌控感和熱愛,逐漸回來了。
我一直覺得對於全職媽媽來說,有自己的交際圈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很尊重全職媽媽這份職業,但我並不贊同,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家庭中,失去自己的交際圈。
或許我們的交際圈會隨著年齡的改變而變化,少年時的朋友只需要一起把酒言歡,中年時的朋友或許變成了一起分擔煩惱的那群人,這些都沒問題,問題是,我們覺得不應該,把自己沉迷在家庭事務里,就封閉了自己。
其實當了媽媽之後,會更容易交到朋友。推著孩子在小區里散步,就能結交到一些年齡相仿的媽媽們,一起交談育兒經驗。
一個周,甚至一個月,我們總可以找到幾個小時,把孩子交給別人,給自己留下幾個小時,經營一下自己的愛好,會一會自己的朋友。
社交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並不是彼此利用,而是意味著,不管什麼年齡什麼職業,都要有自己的生活。
最可怕的生活狀態,就是完完全全圍繞著孩子、家庭,從早到晚,從給家人準備早餐,到給孩子講故事哄睡覺。
完完全全圍繞著家人的生活,會讓人恍惚間,忘記了自己是誰。
我到底是我,還是某個家的附屬品。
這很可怕,也很窒息。
回到影片,這裡有個小小的插曲,便是同班的法國男孩。莎希在咖啡廳被女店員欺負的時候,這個男孩便追上去安慰了她。
機緣巧合,兩人在英語班又相遇。
法國人果然是骨子裡的浪漫與自由,即便知道莎希有家庭、有孩子,他還是大膽地表達著自己的愛意。
兩人從做飯找到了共同語言,這個法國男孩也讓莎希對自己越來越自信。
這個男人讓莎希明白,自己是個值得肯定,值得尊重,值得被愛的個體。
相信不少觀眾都和我一樣,看到有這麼一個男孩,能尊重著,愛著莎希,真希望他們原地在一起。
但最後,莎希還是選擇拒絕了這個男孩,忠於自己的家庭與愛情,或許是這個印度女人的成熟與思索。
可無論如何,莎希感謝這個人,是他讓自己重拾自信,也教會了她,如何去愛自己。
故事的最後,就來到了影片的重頭戲,莎希幫忙操辦的婚禮。
莎希準備了一份英文的致辭,希望能通過這場祝福,和過去自卑的自己,揮手告別。
可還沒等她開始說話,丈夫就站起來和大家道歉,說莎希的英語不好。
看這段的時候,我的情緒很複雜。
從表面上看來,丈夫的這種言語,真的是一種令人想當然的不尊重,有種類似現在所說的直男癌的言語。
可他這麼說,究竟是為了什麼?
其實本質上,因為他知道莎希的英語很差,覺得她這樣的演講,肯定會被很多人當眾嘲笑。他並不想讓自己的妻子被外人嘲笑,他企圖用自己的道歉,向外界討個情,放過莎希。
是的,他是愛她的,所以他願意帶著孩子們突然來美國,給莎希一個驚喜,老夫老妻的愛啊,愛太久了,已經不用宣之於口,但並不是不存在。
然而,老夫老妻的人生中,有太多因為時間而沉澱下來的偏見和盲目,讓他固執的看低了莎希,於是他的道歉,雖然處於愛的保護,可無論是觀眾,還是莎希聽來,都有些刺耳。
是的,不尊重。就是因為愛,才更容易帶來傷害。
而莎希只是拍拍丈夫,示意自己可以,邁出她人生道路上,小小的,卻是重要的一步。
她用著不是那麼熟練的英語,慢慢地,說出她對新人們的祝福,她對婚姻的理解。
或許雙方都會有處於弱勢的一天,或許我們並不能很好的意識到,體會到對方的脆弱。
這時候你需要自己幫助自己,沒有人比你更能幫助你自己了。
影片里,莎希對新娘和新郎祝福的話,英語還是講得磕磕巴巴的,然而,在場的每個人,當然也包括她的老公和孩子,都已經非常明確的感覺到了她的變化,她不再是那個不懂英語,土老包子的莎希,她身上出現了某種變化,讓她看起來判若兩人。
在影片的最後,莎希依舊是那個家庭主婦,但心態已經完完全全不一樣了,因為她收穫了家人的理解與尊重。
她終於認識到,讓自己有魅力、讓自己強大、讓自己自信的,不是愛,不是家,而是自己。
她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讓自己重拾自信。她結交新的朋友,充實自己的生活。
而她的變化,被丈夫、孩子看到,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口無遮攔的話語,或許會深深地傷害到自己愛的人。
生活,隨著找尋到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而變得美好。
學會愛自己吧,全天下的女人們,因為有平等,才能有尊重,只有彼此尊重,才有談愛的可能。
盧璐:有兩個女兒的留法服裝碩士、作家,新書《和誰走過萬水千山》,正在熱賣。行走在東西方文化差異裂痕中間的,優雅女性自媒體。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