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拍攝於2018年的照片,又被傳開了...
為推進「體悟美學精神創作電影藝術精品」的精神,中國影迷的老朋友貝拉·塔爾(代表作《都靈之馬》《撒旦探戈》《鯨魚馬戲團》)在秘魯利馬,走訪慰問了一家盜版碟店。
走訪結束後,他開心地與店老闆合影留念。
這一時刻,值得大寫特寫、大吹特吹。
電影大神、盜版碟、盜版商,三個水火不容的元素神奇地和解了。
貝拉塔爾與店老闆
深扒一下。
這位店老闆,名叫El Chino,秘魯盜版界的大佬。
由於秘魯網絡慢且貴,正版電影稀缺,很多影迷傾向於買盜版DVD。
作為一位資深影迷,他瞅准市場潛力,開始出售小眾文藝片。
套用他的話說。
「雖然盜版是犯法的,但在一個求知若渴的國家,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徵,我們只能以身犯法。」
El Chino的生意越做越大。
很多人在自己國家買不到,就會來他的小店碰運氣。
一些影評人、大導演也來這裡掏碟。
甚至,為了打開知名度,新人導演還會把自己的電影放到這兒賣。
當泰國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憑《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斬獲金棕櫚)來探店,El Chino早就見怪不怪了。
反倒是阿彼察邦異常高興,驚訝自己在秘魯的知名度。
阿彼察邦與El Chino
與El Chino類似,內地也有一位傳奇色彩的大神。
江湖人稱,排骨。
排骨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在大灣區影迷圈子,排骨的大名,無人不曉。
這話不是吹,論找片,就沒有排骨找不到的。
哪怕退隱江湖12年,他的傳說依然盛傳不衰。
華強北的文化巨人
排骨只有初中文化。
他和許多鄉村娃子一樣,年紀輕輕就離開農村,在都市尋找一個發家致富的夢。
先在製衣廠當縫紉工,後又改行學中醫足浴按摩。
那段時間,他每個月只賺600多塊。
這對一個年輕人來講,抽抽煙喝喝酒,再算上日常花銷,攢不下錢。
後來,朋友給排骨想了一個生財之道——
賣碟。
排骨知道,賣碟風險高。
朋友卻說,「沒事,那麼多盜版,那麼多人做,就你不敢做。」
激將法生效了。
排骨拋下顧慮,與朋友合夥賣起盜版碟,而且只賣藝術片。
為什麼只賣藝術片?
難道瞧不上商業大片?
排骨這樣解釋:
「商業大片的太多了,一般買的話,只買一兩張。文藝片雖然看的人少,但一次可能會買很多。」
排骨的小店很簡陋,只有6平方米左右。
門上一直掛著一塊牌子:
找排骨,請電:137******,馬上到。
推門而進,走過狹窄的過道,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的碟。
穿越古今中外,跨越亞非拉歐美。
這裡是華強北的文化地標之一,當地文藝青年的耶路撒冷。
排骨喜歡跟人侃大山,嘮電影方面的。
一來,增進交流,拉近與客戶的感情;
二來,推薦更多的碟,多賣一點,多賺一點。
顧客打聽紀錄片《意志的勝利》。
他不會只講導演的名字叫里芬施塔爾。
而是像參加《一站到底》那樣,滔滔不絕地講更多的背景資料。
「她是希特勒的御用女導演,去年剛去世。」
「她還有個紀錄片《奧林匹亞》,我這賣沒有了。她的作品沒有可看性,但有價值性。」
我勒個去。
他的腦子簡直就是一部歐洲電影史。
有時,排骨會爆出毒舌辣評。
有次,他向顧客推薦李滄東的《綠洲》。
客戶瞅了瞅封面,吐槽男主角長得像張藝謀。
排骨趕緊補刀,還讓馮小剛無辜躺槍。
「張藝謀可沒這麼好看。張藝謀跟馮小剛是中國導演的兩大美男。
有句話說的好,男人的智慧往往跟他的長相是成反比例的。」
關於賣碟這件事,排骨有自己的追求。
他只賣品牌碟,不賣壓縮碟。
有人質問,為什麼不賣?
他擺出一副輕蔑的態度。
遇到脾氣不好的時候,他還會把人家「罵」走,趕人家去買地攤貨。
中盛(ZS)、威信(WX)、創佳(CJ)、英皇(EE)等九區品牌碟,畫質清晰,製作精美
排骨告訴導演,華強北摔死一個人,是個賣碟的。
那個人在逃跑的時候,從9樓跳下去摔死了。
賣碟賺錢不多,危險係數還高,他為什麼還繼續做呢?
排骨無奈又滿足。
「沒有文憑,沒有手藝,只有做點小事,犯點小法,但這份工作讓我開心。」
對排骨來說,生意不在於掙錢,而是能找到顧客想要的碟。
被需要,就是一種難得的肯定與滿足。
有位客人,為了找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找了20年都沒找到。
其實這片子不稀缺,排骨以前賣過。
當排骨幫忙找到後,客戶高興得要命。
他自己也自豪到不得了。
與文藝片八字不合
不管贊同還是反對。
關於這門生意,排骨堅持了自己的理解。
「拍這麼多電影,如果不出盜版,單單有正版,只有一部分能看到,就是那些有正版消費水平的人。
但一部電影要實現它的價值,肯定要進到每個層次的人,什麼人都要能看,不分貧富。」
這種平等、淳樸、帶有烏托邦幻想的價值觀,與秘魯盜版老闆El Chino出奇的一致。
El Chino也認為電影是大眾文化,不是精英文化。
「好電影是一種文化,知識需要分享和傳播,不能只限制在精英圈子。如果知識被精英壟斷,腐敗就會產生。
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普通消費者,如果他渴求知識,卻又無從滿足,於是有途經獲取知識的人和沒有途經的人的鬥爭就出現了。」
所以。
我們不得不承認——
在特定時期、特定階段,這群盜版商搖身一變,變成了盜取電影之火的普羅米修斯。
《天邊一朵雲》(上)《血液機器》(下)之類的影片,一般從盜版流傳到大眾
據說,排骨有個封號,「四大碟商」之一。
瞧這地位,槓槓滴。
如果對照金庸先生筆下的五大絕頂高手,興許他是南帝。
高鳴導演透露,2009年,排骨因為賣碟進去了。
事發當晚,就有人力保他。
以至於連上面的人都好奇這位排骨。
「排骨到底是個什麼人?一個晚上收到5個電話要保他。」
排骨的小店,在圈內越傳越廣。
賈樟柯的朋友啊,王小帥的哥們吶…啥背景的人都來打卡。
他還嚮導演炫耀。
「昨天你知道誰來我這裡賣碟了?《茉莉花開》導演侯勇,可惜就沒帶章子怡來。」
有人這樣評價排骨:
「排骨是一個站在大師門前的人,只需推開門就可以進入另一個層次,但卻始終只是徘徊門前。」
私以為,這個評價並不準確。
自從踏入這一行,排骨就沒想推開這扇門。
他清楚地認知自己,從不往前邁一步。
「以我的文化程度,接受不了,看不懂。」
雖然賣碟,但他與藝術片八字不合。
自己看得懂、喜歡的的電影,不好賣。
不喜歡、看不懂的冷門非主流,反倒很好賣。
於是乎,他斷然給文藝片下了一個定義。
「藝術片就是我們看不懂的,很悶,看幾分鐘或者十來分鐘就想睡覺,堅持看完也不知道講的是啥的電影。」
有人建議排骨改行寫影評,別浪費一身的電影知識。
他自嘲婉拒。
「普通話都說不標準,還寫影評?字都不認識幾個,都認不全。」
在這個簡陋小店,排骨迎接、送別著熙熙攘攘的文藝青年。
他卻一直是局外人,與文藝片保持距離。
雖然會背誦歐洲電影史,對歐洲文藝導演如數家珍。
但是。
他內心最喜歡看的是《馬大帥》,最喜歡聽的是《兩隻蝴蝶》。
排骨變成了五花
每一座城市,都有過「排骨」。
伴隨版權保護意識的增強,每一個「排骨」逐漸消失匿跡。
2010年,店鋪關門歇業,深圳排骨也神隱了。
關於他的傳聞,卻從未停息。
有人說,他娶媳生子,在深圳買了3套房,開了3家服裝店,開上了寶馬車。
有人還說,他已經移民馬來西亞,開上了賓利。
排骨登上廣州日報
排骨的故事,高鳴導演還在繼續拍,目前已經拍完第二部。
導演對排骨本人說。
「我打算拍成三部紀錄片。第一部叫《排骨》,第二部因為你長胖了,就叫《五花》;等你老了之後,肯定是乾瘦乾瘦的,就叫《臘腸》。」
至於,《五花》啥時候才能放映?
唯希望,不要等太久...
參考資料:
1.曾經賣盜版碟的他,如今在深圳坐擁3套房產和1輛寶馬 導筒
2.中國盜版DVD二十年:一段隱秘的地下史 奇遇電影
3.「淘碟」的2000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看理想
4.深圳知名賣碟人已轉賣服裝,傳奇故事被拍成電影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