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2天,《長空之王》以接近2億的票房領跑五一檔。
和其他同檔期的電影,一起引領整個電影市場的全面復甦。
經歷過檔期的變更,也難擋觀眾對《長空之王》的熱切期盼。
票房數據便是最好的證明。
國內軍事題材電影並不算少,但是航空題材的相對不多,關注試飛員群體的更少。
據資料顯示,全國試飛員不超過200人。
珍稀程度堪比國寶大熊貓。
每一個人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精英中的精英。
第一部講述試飛員故事的電影,還得追溯到1981年出品的《螺旋》。
用現在的眼光看,殲7和空對空飛彈效果簡陋,但仍然看得人熱血沸騰。
時隔這麼多年,電影工業突飛猛進,航空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70年的時間裡,我們國家的空軍從望洋興嘆,一路追趕,到如今的同台競技。
這本身就是奇蹟。
但這個奇蹟,仍然有不少人質疑是在自我感動。
因此,《長空之王》的出現,很有必要。
在新時代里,必須要有一部電影,明明白白地告訴觀眾,我們國家空軍由弱到強的奮進史。
《長空之王》揭開試飛員群體神秘面紗的一角,讓公眾了解他們的青春與熱血如何熔鑄成祖國航空裝備的長空英姿。
很多人聊這部電影,都會夸場面宏大,特效逼真,演員出彩,情節感人。
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那些在電影里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當你都了解這些細節後,你會發現,《長空之王》牛的不僅僅是特效和演員。
1
軍事評論員魏東旭說過:
電影《長空之王》應該有雙重含義,一是指人,非常優秀的試飛人員,他們是「刀尖上的舞者」,是天之驕子中的「長空之王」;
二是指裝備,我國國產最先進的隱形戰鬥機殲-20在現役戰鬥機中也是佼佼者,也是「長空之王」,可以更好地守護祖國的海疆和藍天。
2
雷宇(王一博 飾)和張挺(胡軍 飾)在電影的第一次試飛,就遇上了雙發停車事故。
雷宇先一步選擇跳傘逃生。
張挺多次重啟發動機失敗,此時的測試機下墜速度加快,逐漸進入失速狀態。
如果不跳傘,最終的結局,極有可能是機毀人亡。
但張挺並沒有那麼做,仍然一直重啟發動機。
最終奇蹟出現,發動機重啟成功,在千鈞一髮的時刻,飛機重新獲得了動力,使得張挺得以安全降落。
這一段劇情的原型,來自於有「試飛英雄」稱號的王昂。
1978年,王昂駕駛殲8在1.7萬米高空試飛。
當時,王昂正在做發動機加力測試。
還沒等王昂反應過來,只聽見「砰」的一聲巨響,發動機轟鳴的聲音瞬間減弱,隨後又「砰」的一聲巨響,發動機轟鳴聲變得更小並發出喘息聲。
王昂飛行經驗豐富,他立即意識到戰機發動機可能熄火。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慌張,按照規定,到了1.2萬米的高度就可以重新啟動發動機。
但是等高度真降到1.2萬米的時候王昂發現,發動機毫無反應。
殲8不是滑翔機,沒有足夠的升力,它就會像一塊巨型鐵砣一樣砸向地面。
戰機上布滿測試儀器,一旦墜毀,這些珍貴的數據將不復存在。
那意味著研發人員的數年心血付諸東流。
更有可能讓整個航空業的發展陷入停滯。
王昂深知責任重大,當時只有一架殲8可以飛。
如果他跳傘了,殲8就完蛋了。
所以,他無視指導員的跳傘命令,堅持要駕駛飛機迫降。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王昂再一次啟動發動機時,突然響起一陣轟鳴聲。
發動機重啟成功了。
殲8在極限的高度下重新飛了起來,機場塔台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3
雷宇和張挺的第二次試飛。
要做的測試是,飛機發射飛彈後,形成的氣流,會不會對發動機造成致命性的損害。
結果證明,會。
戰機發射飛彈後,發動機吸入過多氣流加載超負荷發生著火。
似乎,跳傘成了當下的唯一選項。
只是,張挺看到地下是一片居住區域,自己兒子的學校還在那裡。
飛機上還有一枚飛彈和許多燃油。
墜機引起的爆炸,會造成巨大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最終,張挺騙雷宇要一起跳傘, 其實自己已經決定駕駛著飛機墜入了無人區。機毀人亡,屍骨無存。
這段劇情改編自「空軍功勳飛行員」李劍英的英勇事跡。
2006年中午時分。
飛行員李劍英執行完常規巡邏任務正準備返航。
在離機場跑道頭2900米時,突然遭遇一群信鴿撞擊,發動機空中停車。
撞到鳥群的事件,在電影里被放在了雷宇最後一次的試飛任務里。
不同的是,雷宇的飛機只是被撞破了擋風玻璃和他的面罩,發動機沒有受損。
但現實里的李劍英就沒有那麼幸運。
鳥被吸進引擎導致起火,發動機徹底報廢。
戰鬥機喪失動力,墜毀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李劍英如果選擇跳傘,那是再正常不過的操作。
但當他看到飛機下方村莊密集,而且機上載有數百升航油和航彈。
飛機一旦墜毀引起爆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將受到極大的威脅。
李劍英義無反顧地駕駛著飛機,遠離人員密集的地方,並嘗試在跑道延長線上做緊急迫降。
可惜,飛機迫降失敗,直接解體。
李劍英當場犧牲。
在電影里,張挺犧牲,留下了妻子和兒子。
在現實里,李劍英犧牲,留下兩個孩子,病重的妻子,年邁多病的父母。
2006年「五一」,李劍英療養結束歸隊時路過家鄉,與父母和兄弟相聚吃了頓飯後馬上啟程歸隊,沒想到這竟是他與家人最後的一頓團圓飯。
在電影里,張挺試飛之前,把雷宇等試飛員招呼到自己家,吃了一頓飯。
當著所有人的面和妻子秀了一波恩愛。
沒想到,這竟然就是最後一次。
4
雷宇受傷,父母得知後,千里迢迢來到基地看望兒子。
當初雷宇要當飛行員,父親堅決不同意,為此兩人已經很多年沒說過話。
出了這事,父親來是想勸雷宇放棄飛行安心轉業。
結果雷宇執意要繼續做試飛員。
父親感到失望,選擇離開。
臨走前,他回頭跟雷宇說:「想飛就飛吧。」
沒有煽情的台詞,那一刻,父子二人達成了和解。
這段劇情,來自於劇組走訪時聽到的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清華畢業生。
他本來有著在世俗眼裡的光明未來。可他偏偏把試飛員當作自己的畢生追求的事業。
父親因此和他三年沒說過話。
後來父親因為思念兒子,前往基地探望,順道勸一下兒子為了小家做出改變。
在得知兒子心意已決之後,父親沉默良久,然後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他在飯桌上只說了九個字:
「想飛就飛吧,注意安全。」
導演劉曉世聽到這個故事很受觸動,雖然聽起來沒有那麼驚心動魄,但在平靜的外表下是滾燙的內心,是英雄無悔的擔當。
所以,他決定把這段故事放在雷宇這個角色身上。
5
電影里的男三號鄧放(於適 飾)。
前期和雷宇是「既生瑜何生亮」,誰也不服誰的關係。
張挺犧牲後,兩人放下成見,並肩作戰。
在試飛前,鄧放看著自己和外公的合影,跟雷宇提起了自己父親的往事。
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駕駛戰機出事,英勇犧牲。
鄧放覺得,要是當年父親有著最先進的飛機,是不是就不用犧牲了。
所以,他長大後立志要當試飛員,把飛機的極限性能測試出來,好讓前線的戰友大膽飛行。
不再讓父親的悲劇再次重現。
年紀大一點的觀眾,估計已經猜到,鄧放嘴裡提的父親原型,就是王偉。
2001年4月1日,美國軍機非法侵入我國南海領空,與王偉駕駛的殲-8II戰鬥機發生碰撞,殲-8II戰鬥機墜毀。
墜機前,王偉留下了最後一句話:
「81192收到,我已無法返航,你們繼續前進,重複,你們繼續前進!」
這句話在電影的彩蛋里,也有重現。
現在聽,仍然讓人心頭一顫。
王偉失蹤後,中國軍民在南海展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搜救行動。
然而一無所獲,王偉被確認犧牲。
王偉犧牲22年,妻子接過丈夫軍銜,特招入伍,兒子成為海軍軍官。
經歷22年年的蟄伏蓄力,無數軍人和軍工人員的奉獻,換來了今日中國國防力量的飛速增長。
END
127分鐘的《長空之王》,雖然只是一代代英勇無畏的「長空之王」的縮影,但卻是對他們最莊嚴的一次致敬。
這群不顧生死的無名英雄,默默為我們的國家保駕護航。
他們值得被更多的人記得、讚揚、被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