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群人,說「書生意氣應猶在,赤子堅心莫許猜。」
又說「韶華織彩夢,熱血鑄芳魂」
熱血築夢的知青
其實早在1955年就有一些知識青年下鄉學習了。但僅僅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對於這些在城裡讀書的孩子們來說,第一次下鄉是新鮮又充滿挑戰的一次旅程。
那個時候的農村還處在初期的建設中,鄉民依舊保持著最接近大自然的淳樸氣息。
每一位知青下鄉的原因各有不同,他們帶著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共同為國家建設出力。
知青陳純的使命
已是暮年的陳純就是當時眾多知青中的一員。雖然已不是青絲年華,可當記者問起那一段記憶的時候,她的臉上還是會有濃濃的暖意。
羅家兩個兒子都是軍人,他們的一生都獻給了人民和國家。
首先是自己的丈夫羅盛民。他在從軍時也不過是十五六歲的年紀。小小的少年早早褪去了稚氣,擔起了家國的擔子。
二人初遇的情景,陳純依舊曆歷在目。
當時被那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羅盛民通身的氣派展現著一股子暖意,略顯稚氣的面龐卻有一雙堅毅的眼睛。
許是受過軍中訓練的緣故,幹練的身姿,壯碩的軀體給了十七歲的陳純滿滿的安全感。
也正是這次相遇讓陳純義無反顧地嫁給了這個少年。
只是這個二十一歲的女孩沒有了十七歲時的幸運。
那個時候的羅盛民因為受傷被迫回家休養。陳純放棄了自己進修的機會返回到羅盛民的身邊悉心照料。
後來,陳純乾脆做了當地的老師,打算就這樣留在這裡。
雙向奔赴的感情最終還是會開花結果的。
二十歲的少年,少女雖然早已將一顆愛情的種子深深地埋在了心裡,很快,一句羞澀的告白,一場簡單的婚禮,將這對良人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婚後的生活少了幾分婚前的自由,多了許多的責任。
雖然羅家早就把這個活潑的姑娘當成了自己家的女兒,可家中長子成為了烈士,次子又身體不便。
一時間所有的擔子都壓在了這個二十幾歲的女孩子身上。
陳純不僅要給孩子們上課,還要照顧家裡務農。
家中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需要親力親為。晨起而做,日落而息成為了她的生活。
漸漸地也沒有了上學時的天真爛漫,責任讓她成熟,擔起了更多的擔子。
生活被歸置得井井有條,很快陳純為羅家生下了兩個兒子。
每每看著兩個小孫子。羅父總是暗暗地難過。
羅盛民直到父親在想念自己的哥哥。
自己的兩個兒子一起玩耍奔跑的樣子,也讓他不由得充斥在自己過去的回憶當中。
都說長兄如父,對於羅盛民來說,哥哥是更勝一籌的存在。
不僅會像父親一樣教導自己,更會向朋友一樣開導自己。
而陳純對於羅盛民的哥哥羅盛教也是抱著一顆崇拜的心。
英勇烈士羅盛教
她和羅盛民的開始,也是因為自己對於烈士英雄的憧憬和崇拜。
哥哥羅盛教的故事讓人讚嘆之餘多少有些惋惜。
羅盛教是一名英勇的烈士。根據陳純的回憶來看。21歲的羅盛教是抗美援朝的一名志願軍。和美軍殘酷的交戰中,羅盛教英勇參戰,奮力殺敵。
戰事不緊的時候羅盛教也沒有疏忽,積極地去練習,提高自己的作戰能力。
只是這一次羅盛教在練習時遇到了一個落水的朝鮮族孩子。
本來是毫無關係的兩個人,甚至沒有任何交集,可能連語言都互不相同
可性命危機時刻,羅盛教縱身一躍,數九寒天就這麼浸泡在冰水裡尋找著落水的孩子。
這不僅僅是對他體力和耐力的要求,更多的是意志的要求。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這個孩子。
他將失去意識的孩子高高舉起,用自己的生命給這個孩子強行打開一扇門。
也就是這樣的行為,讓年僅21歲的他,永遠地離開了他的家人。
烈士雖然犧牲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可這份精神卻影響著無數人。
陳純自己就是受這份精神的影響遇到了自己願意廝守一生的人。有了屬於自己的美滿家庭。
所以直到晚年,陳純都在守護著這份初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份炙熱的精神。
雖然丈夫因為病痛早早地離開了自己。陳純卻沒有向現實妥協,她獨自教養著這兩個孩子,堅守著心中的凈土。
她的一生既充實又偉大。在那個一切猶如新生的年代,這位知青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撐起了一片藍天。
結語
無論是社會剛剛開始建設時候的貧苦生活,還是二十一世紀的迅速崛起。
刻在國人骨子裡的那股紅色精神是世代相傳的。
有無數像陳純這樣的人,有自己的一生在守護著這份初心,這份捨己為人的魄力。
無數像羅盛教,陳純這樣的先輩,用自己的一生為國家的發展築起了生命的橋樑。
如今的我們雖然只能從老一輩的講述中去參與這一段段的傳奇。
雖然已經無法成為一名赤城的知青,可那種撼人心弦的感召力卻始終隨著沸騰的血液流淌在我們的生命力,代代相承,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