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都能走進劇場,不再把音樂劇、話劇當做高雅的宮殿藝術。最好的藝術應該直面更多觀眾。」
——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家100大賽
金獎獲得者李雨珊
Q
恭喜你奪得金獎。第一次參加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家100大賽就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你有什麼樣特別的感受?你覺得自己的參賽作品有哪些獨到之處?
李雨珊:謝謝,首先要感謝福布斯中國,感謝小燕畫院,感謝各位老師和觀眾,給我們搭建這麼好的平台和展示藝術特長的機會。戲劇方面的展示大舞台可能更少,尤其在我們這個年齡段,往上不搭邊,往下也不沾邊。所以,真的很感謝在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階段,在福布斯中國這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舞台,能有機會展示自己,也能有機緣認識這麼多大師和朋友。
尤其要謝謝各位評委和老師對我的認可。此外,在備賽、預演、彩排過程中,父母不斷鼓勵我,老師和同學不斷幫助我,讓我有很多收穫,也讓我對話劇藝術的理解提升了,對自己的信心增加了。我今年十五歲,對藝術的學習和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能夠獲得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家100大賽的金獎,讓我站在新的起點,我非常感恩。
我沒想過會獲得金獎,所以在捧起獎盃和證書的那一瞬間,我還是非常激動。我的參賽作品是一個戲劇獨白,可能和很多參賽選手不一樣——有些是美術作品,有些是藝術裝置,其實都是原創的。我的戲劇獨白,也有一些原創性,但還是有些不一樣。為了參賽,我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挑選《鹹味的我們》。
其實,做出這個選擇,跟我很喜歡的一部話劇《戀愛的犀牛》還有一些關係。這是一部很老的話劇,20多年前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首演。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了,經濟發展很快,但人們對愛情陷入一種迷茫。小到個人愛好、友情、愛情,大到人生觀、價值觀,是以金錢利益為參考,還是依據其他?我覺得自己對這個劇本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台詞里有一些抽象化處理,以及一些細節的表達,和我的整個獨白都挺像的。
為了更好地演繹出這個獨白,我就使勁去了解它,包括戲劇結構、舞台處理、角色塑造,語言技巧。我記得當時上網搜索,還是沒找到獨白的出處。怎麼辦呢?我就索性對整個戲劇背景、人物、情節加了一些自己的想像和設計。這樣一來,不斷疏通思路,也給我留下了發揮的空間。
李雨珊出席2023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與創新論壇
Q
藝術是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理解與表達的方式,藝術創作也是一個宏觀與微觀交織思考的過程。請詳細談談你本次參賽作品的創作思考和真切感受。
李雨珊:在我的作品中,我飾演著一位20多歲的女生,在重慶街頭徘徊,對青春充斥著迷茫。這既有一種對青春的懷念,也有一種身處青春的憂愁。我要演她的角色確實挺難的,因為有年齡差距。再加上那段時間,我的課業很忙,還有很多排練,我非常想演好她,又擔心自己是慢熱型的人,一直沒進入很好的狀態。
我覺得如果純粹當作一個任務,一定很難對比賽報以希望。我努力擺脫潛意識裡把它看作一個比賽的感覺,儘管我知道自己是高敏感的人,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空間,就難以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但我還是盡力去調整,去找一些激活自己的線索。不怕嘲笑,我喜歡吃重慶火鍋,所以女主角走在重慶街頭,我都覺得似曾相識,覺得文字里能聞到火鍋的味道,我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
現在回頭去看,經過這次大賽之後,我的一個收穫是,有些事情應該留更多的感性在裡頭,不能用一個偏理性的方式去做。我覺得現在是快節奏的時代,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不太懂得怎樣去珍惜,去搜集身邊人的感受,去珍惜和身邊人相處的機會,就像話劇獨白里的女主角一樣。像男主角聽從內心最真實的意願堅持下去,或許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所以,我覺得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次的參賽作品,就是:我們永遠都無法擁有青春和對青春的感受,但依然努力生活。
李雨珊在舞台上
Q
你平時有哪些個性化的創作習慣嗎?請介紹你的創作特點。
李雨珊:關於創作習慣,可能每個人都不一樣。我也喜歡寫一些劇本,我的靈感來自於點滴記錄。我讀一本書,聽一首歌,看一部影片,或者乾脆在路上行走,看到某個角落,某個瞬間,有一些碎片的思考,我就會記錄在手機的備忘錄里。我也喜歡發獃,做白日夢那種。發獃幾秒鐘,有時候一部劇的雛形就有了。但是我忘性也很大,所以要隨時記下來。
我還有一個創作習慣:就是拿了個劇本,或者拿了個片段,我會習慣性給某個角色新的塑造,塑造一些小的記憶點,比如說近視,也比如喜歡摸眼睛、摸嘴角、摸鼻子這種個性化習慣。一方面讓這些角色立體起來,另一方面在塑造這些角色時,這些記憶點可以成為我相信這些角色的支撐點——我需要相信「我」在活著。
我有一個非常喜歡的音樂劇演員,他在一次訪談里說過一句話——「我想活很多次」,這正是我想學戲劇的真正原因。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希望也能短暫地擁有不同的人生,通過這些新塑造的角色,通過學習戲劇。
Q
藝術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請從學生角度談談你對中西方藝術發展的一點理解。
李雨珊:其實,藝術無國界,都是相通的。看中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我覺得很多是從中國開始的,比如五聲調式,就是古代漢族的音律。由五個音構成的調式,分別是:宮、商、角、征、羽。五聲調式廣泛存在於中國古代和民間音樂中,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中國民族調式的種種變化和完整的音樂理論體系。儘管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能見到五聲調式,它還是被稱為「中國調式」。
我覺得,應該讓更多人去感受藝術,像西方在藝術理療方面的嘗試就非常好。我希望大家都能走進劇場,不再把音樂劇、話劇當做高雅的宮殿藝術。最好的藝術應該直面更多觀眾。
李雨珊出席2023福布斯中國青少年藝術與創新論壇
Q
在國際化學校上學,對於你學習戲劇藝術有什麼特別的幫助?又有哪些特別的挑戰?
李雨珊:我們學校開了不少與戲劇藝術相關的課程,我選了Drama、音樂,還選了生物。其實,我覺得想學表演,就應該學習生物課,比如人體構造、心理技能,這些有助於更好地了解自己。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主動請教表演老師,他們就是影視導演。他們會很好地指導你,不能全靠自己琢磨。畢竟你演出來的東西不僅要讓自己相信,也要讓觀眾相信。
同時,我們會接觸國外話劇,也就會有新的挑戰。如果拿到國外話劇的某個片段,我肯定先找到整部劇的資源,把我要演的部分看完,對角色有大致的了解。其次,完整地閱讀、看懂英語劇本,特別是一些專有名詞,具有特別的意義。我還要把詞背熟,這樣才能去演。對我來說,要做好兩方面充分的準備:一個是角色扮演,一個是舞台調度。你走上舞台就要傳遞給觀眾準確的意思。
遇到古典話劇,比如莎士比亞的劇,劇本裡面有Old English,雖然比較難,我就會花時間去搞清楚它的意思。查字典、做批註,這個過程很燒腦,但有利於理解話劇和藝術表現。我一直覺得我挺有信念感,一定要讓自己還有觀眾進入你的角色,並把它生動展現出來。
Q
這次大賽在深圳舉辦,你也在深圳長大。藉此機會請談談你和深圳的故事,以及你對它的期待。
李雨珊:我出生在合肥,上幼兒園時來到深圳,後來也在深圳長大。剛來深圳時,我覺得深圳很濕,這純粹是很主觀的感覺。夏天很熱很黏,會下很大的雨。我記得以前在牆上貼的海報會因為太潮濕而脫落。上小學時,我在上學路上會遇到洒水車,不經意間灑到我的身上,那種潮濕的、涼涼的感覺,至今記憶猶新。
後來,我對深圳的雨有一種超乎尋常的預感反差:每次我帶傘出門,永遠不會下雨;每次下起大雨,我總是沒帶傘,經常被淋濕。再長大一點,我竟然發現自己有風濕,雖然這聽起來很古怪。但確實在十幾歲的年齡,我的膝蓋到冬天就會痛。深圳的冬天不太冷,我喜歡穿破洞牛仔褲,愛滑板運動,可能跟這些都有點關係。
不管怎樣,我早已習慣深圳的生活,喜歡這座多元化、國際化的城市,因為「來了都是深圳人」。我熱愛深圳,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地方。
李雨珊(左四)與其他嘉賓合影
Q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回首學習藝術的道路,你覺得父母對你有哪些影響?
李雨珊: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想學音樂劇。我爸媽其實並沒有刻意培養,也沒讓我刻意上培訓班。他們雖然沒有從事藝術事業,不過我覺得他們對藝術有挺好的理解。小時候,他們送我去上過播音主持興趣班,我當時就特別喜歡站在台上的感覺。我舅舅是主持人,我覺得可能他對我學戲劇表演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夢想有時候可能來自一個瞬間。你看到某一部作品,見到某一位長輩,遇見某一個老師,聽到某一句讚美,接受某一聲鼓勵,就可能都會孵化出一個夢想,然後讓你堅持走下去。這次大賽就讓我們離夢想更近。
到了假期或者空閒時,父母就會帶我們去各種地方旅行。我們去過歐洲,去過北美,去過東南亞,去過世界很多地方。每次我們去哪個城市,我就會跟我媽媽說,這個地方有什麼劇場,這幾天有哪部劇在演,我可以去看嗎?她總是微笑著答應,「趕緊買票啊!」然後,我就自己安排去看劇。她會在某個地方等我,她說如果進劇場了,看不懂劇,就不要湊熱鬧吧。所以,我每次都是沉浸於看劇當中,無法自拔。
我一直覺得,我的父母和別的父母不一樣,他們非常開放和自由,會很有耐心地幫我找興趣。我的父母總是給我自由的空間,很少在意升學,順其自然,這讓我覺得很幸運。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吵著鬧著要學鋼琴,我媽媽二話沒說就給我買了一架鋼琴。然後學了幾個月,覺得很枯燥,沒什麼興趣,不想學了,我媽媽就沒再讓我學。長大以後,我非常詫異,不僅因為當時鋼琴價格不菲,而且他們從不強迫我學習。
Q
最後,請展望一下自己的未來,你最嚮往哪所大學?
李雨珊:我的夢校是NYU,紐約大學。我很喜歡紐約,也許那裡有點亂。不過,百老匯讓我很難拒絕,畢竟那是每一個學音樂劇的人嚮往的地方。
聲明:品牌之聲相關資訊來自於被採訪對象,非福布斯編輯內容。
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