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90後已經成為一線城市相親市場上的主力。
在快節奏的大城市中,因高學歷導致畢業時間晚、高壓力工作導致交際圈縮小等原因,一些高效、精準的相親活動開始備受青睞,各種新型的以校友圈子、網際網路大廠圈子為受眾的相親公眾號或小程序開始湧現……
情人節的前兩天是一個周末,北京氣溫低至零下10度,但在望京一家咖啡館裡,從這座偌大城市各個角落趕來的60多位單身男女青年,將現場的氛圍烘托得喧囂且燥動。
他們均畢業於國內985高校,其中不乏清北、劍橋、史丹福等國際名校,絕大部分是碩士及以上學歷,目前就職於各大金融機構、央企、網際網路公司等。
女生平均年齡30歲,平均身高166cm;男生平均年齡33歲,平均身高177cm——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稱得上是相親市場最優質的人群。
他們正在參加一項「經典8分鐘約會」的相親活動。
簡單來說,將兩男兩女分成十幾桌,聊完8分鐘後,男生起身換到下一桌,這樣能保證每個人相互都有交流的機會。
「8分鐘約會」來源於一項國外研究:8分鐘是陌生人見面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足以對異性產生好感並建立聯繫,如果無感的話也不至於漫長而太無聊。
當然,殘酷的供需關係也決定著相親的價格不菲。
網上投一次簡歷「應徵」就需要花費50元——200元不等,一些1V1高端相親套餐動輒上萬元起步,平均見一名相親對象需要花費4000——5000元。
「給自己找對象」成了一項事業
91年的林怡24歲起就開始給自己相親,彼時她剛剛研究生畢業來到深圳,舉目無親,工作又特別忙,去哪裡找對象成為她最關注的事情之一。在朋友的推薦下,她開始參加一些網際網路相親活動,大約一個月一次的相親頻率,持續了好幾年。
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胡小武曾撰文分析,根據現在普遍的大學本科畢業22歲、碩士研究生畢業25歲、博士畢業28歲的標準年齡,如果碩士畢業三年內未婚,那麼女性年齡將達到28歲。這種因為畢業年齡的推遲而導致的婚姻年齡的延遲,成為當今大城市「剩人時代」一大主要原因。大城市所呈現出來的高工作壓力、高生活成本與職業高流動性,讓越來越多的白領、藍領在為「三十而立」奮鬥不息,從而不得不推遲自己談婚論嫁的年齡。
花5000元去見一個相親對象
據了解,目前網際網路相親的收費方式主要分為線上、線下兩種。
線上的普通會員費通常在幾百塊錢,此外會有一些按次收費的項目。
在網際網路大廠工作的文婧,很久之前就關注了一家相親平台的公眾號,她發現平台推送的男嘉賓少之又少,後來,一位前來「掛牌」的男醫生嘉賓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興沖沖地在平台付費了50元,只為將自己的「簡歷」在線遞交給這個男生。
然而,令她沮喪的是,由於收到的「簡歷」太多,這名男生根本都沒有點開她的那一份。按照平台的規則,50元被原路退回來。
「太不靠譜了!」她向作者吐槽,這次失敗的經歷讓她不再相信這種相親方式,「還是回歸傳統方式,讓身邊的朋友幫忙介紹,感覺更值得信賴」。
(好評如潮,大牌同工廠衛衣一折起, 點擊進入店鋪 )
不過,與線上幾十塊、幾百塊的付費相比,線下1對1的高端會員,才是真正的「燒錢」模式。
到了27歲之後,林怡想脫單的心情更急迫了,她也去考察了一圈網際網路相親機構。按照她設定的一些要求,報價均在2萬元起步,她自己默默在心裡算了一筆帳,就自己身邊的男同事那種條件的男生,她需要花至少6萬塊錢才能在相親機構見上面。
在考察了三年之後,30歲的她終於成為了一家新型相親平台的付費會員。一次交13999元的會員費,保證安排約見4個人,平均見一個人需要花費3500元,這在行業里算是比較低的價格了。
對林怡來說,當下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價格貴一些也能接受,而且這個價格包含了紅娘的諮詢費。她認為自己之所以單身到30歲,一定是有一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情感問題或者障礙存在,希望能從紅娘這樣的專業人士處得到建議。
幸運的是,相到第二個男嘉賓的時候,她就成功牽手脫單了。
與林怡相比,35歲+的王妍的相親史更加漫長。
從2010年開始,她就在某某佳緣等傳統平台上相親,從一開始幾百塊錢購買普通會員服務,到2020年在銷售的極力勸說下花13800元買下高端會員套餐,王妍依然沒有成功「脫單」。
這兩年各類相親小程序和公眾號興起之後,王妍也積極嘗試過不同的渠道來相親。在她看來,這些渠道會給人一種錯覺,讓大家認為可以選擇的機會更多了,很多人甚至會看花眼,「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然而她仍舊單身至今。
作為年薪近百萬的高級白領,王妍先後在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工作。高強度的工作之下,讓她很長一段時間無暇顧及「終身大事」。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王妍發現找對象越來越難。
她甚至認真考慮過,自己要不要嫁到國外去?因為國外對女性的年齡沒有這麼大的偏見,「他們會首先看到你是一個很有能力、很積極向上的女生,而不是關注你的年齡」。
一線城市「優質男」稀缺
92年的上海白領蘇慧從27歲開始在網上相親,因為見證了親姐姐在相親市場的「殘酷」經歷,讓她認識到「越早越有選擇權」。她注意到,在上海相親市場上,女多男少的現象非常嚴重。
在上海本地一家線下相親機構繳納了近兩萬元會費,歷時3年之後,蘇慧的姐姐終於成功牽手。令蘇慧吃驚的是,這家機構只對女生收費,對男生則是免費,背後的原因也是由於市場上優質男生太稀缺。
事實上,不只是上海,一線城市相親市場普遍面臨「女多男少」的性別失衡現狀。在「單身青年自救平台」「陌上花開HIMMR」舉辦的線下活動報名時,女生的名額基本上秒光,而男生則需要「千呼萬喚始出來」。
胡小武提到,從根本上看,中國城市「剩人社會」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於社會競爭加劇而導致的平均學歷提升和工作年齡推遲。與此同時,還在於大齡時期承受著城市高房價、高工作負荷、高生活成本壓力,更糟糕的是,越來越多的大齡青年必須面對城市性所產生的低社會交往頻率、縮小的交往圈、異變的婚戀觀、擇偶觀等殘酷的社會現實,這也讓成千上萬的都市青年陷入了一個「高壓力、低交往、難交往、高壓力」的惡性循環漩渦。
「如果要打破這種』剩人怪圈『,還需要從就業觀念、住房保障、婚戀觀念、價值觀等層面進行系統的改變。」胡小武稱。
文章來源: 騰訊新聞(作者:周純子;編輯:楊布丁;出品:稜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
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即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1adb0a13145e375d1bbec24067f1c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