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大人還是小朋友,不少人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天冷之後,皮膚變得又干又癢。
這是秋冬季節很常見的一類皮膚問題,值得我們來細說。
干癢的原因
——相對濕度下降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最直接的原因是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在下降(這和季節關係很大),皮膚短時間沒能適應過來。
相對濕度下降對皮膚有多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這會影響皮膚表層的含水量,當相對濕度下降比較快時,則會加重皮膚的乾燥;
另一方面,除了皮膚乾燥外,皮膚會更粗糙,彈性也有所降低,進而短期內細紋也會更明顯。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皮膚問題
不只是乾燥……
每個人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各有差異,當適應不了的時候,有的是洗臉後皮膚緊繃和乾燥,有的是皮膚細紋增多,有的是皮膚瘙癢,有的是長新的濕疹,有的是原來的皮膚病復發或者加重。
總結下來,天冷之後,因為氣候的變化,可能出現下面的一些風險:
類型
舉例
皮膚狀態改變
皮膚乾燥:單純皮膚乾燥,沒有別的病變
皮膚緊繃:主觀上覺得皮膚有緊繃感
皮膚粗糙:皮膚看著或者摸著像砂紙一樣粗糙
細紋增多:手、臉、眼周等部位的紋理增多、明顯
皮膚瘙癢:皮膚癢,有抓撓慾望
嘴唇乾燥:嘴唇乾、起皮
皮膚皸裂:手掌或腳後跟部位粗糙、增厚、開裂
新的皮膚病變
乾性濕疹(乏脂性濕疹):皮膚發紅、開裂和瘙癢
錢幣狀濕疹:皮膚像錢幣一樣的圓形發紅
舊的病變復發或加重
特應性皮炎:長期且反覆的皮膚乾燥、瘙癢、濕疹
魚鱗病:小腿為主的蛇皮樣改變
毛周角化症:臉、胳膊、大腿等部位的小顆粒
下面我們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討論,並給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1
皮膚乾燥
單純的皮膚乾燥,指的是有皮膚發紅、起顆粒或者明顯瘙癢。這種情況特別普遍,好在比較輕微。比較常見的乾燥部位是臉和手,有的還會表現在嘴唇、小腿和腳後跟等部位。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果因為氣候乾燥、相對濕度降低而出現了皮膚乾燥,應對措施比較簡單,主要就是日常加強皮膚的保濕,比如按需塗抹保濕霜、保濕乳、身體乳或面霜。如果是嘴唇乾燥,可以用凡士林唇膏,並注意保證正常的飲水量,平時不要頻繁舔嘴唇,會越舔越干。
另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加濕器。有數據指出,在乾燥的室內使用加濕器後,乾燥的症狀會有明顯的緩解。如果開加濕器,相對濕度控制在40%~60%會比較合適,適合大多數人。不過這也有個體差異,因為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不同,只要用了之後皮膚乾燥有改善即可。
2
乾性濕疹
乾性濕疹也叫乏脂性濕疹,重點就是皮膚乾燥、少油。這通常是氣候乾燥、開空調/暖氣、空氣相對濕度降低引發的,胳膊、腿、屁股等部位都可能會遭殃,表現為皮膚發紅、皮膚開裂和瘙癢。
另外,如果皮脂腺活性降低(老年人群)、摩擦皮膚、洗澡太頻繁或時間太長、大量使用香皂或藥皂,還會讓乾燥的皮膚雪上加霜,濕疹變得更嚴重。
應對這種濕疹,要注意的有這樣幾點:
- 還是要常規地使用保濕潤膚產品,洗臉後、洗澡後、覺得乾燥時,都可以及時塗抹。
- 選擇溫和不傷膚的沐浴產品,比如弱酸性的沐浴露,不要用普通的香皂,也別用藥皂。
- 洗澡時間不用太長,一般5到10分鐘即可,不建議超過15分鐘。水溫不要太高,最好別超過42℃,38℃到40℃適合大多數人。
- 注意室內溫度,空調或暖氣溫度開得太高的話,空氣很容易乾燥。
- 可以關注室內的相對濕度,如果低於40%,可以考慮開加濕器,大多數人更適應40%~60%的相對濕度。
最後,如果病情嚴重,或做好防護後也沒怎麼改善,則有必要看醫生,搭配一些藥物治療。比較常規、有效的藥物,是地奈德乳膏(力言卓)、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尤卓爾)、糠酸莫米松乳膏(艾洛松),雖然藥店能買到,但最好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3
「蛇皮膚」和「雞皮膚」
這個季節,「蛇皮膚」和「雞皮膚」都可能會更為明顯。
「蛇皮膚」指的是醫學上的「魚鱗病」,喜歡長在小腿,表現為不容易脫落的片狀皮屑,像蛇皮一樣。它的特點是舊的皮膚細胞脫落比較慢,小腿部位的皮膚乾燥、粗糙、起皮屑,遇到換季後,天氣變冷、乾燥,這些表現就更為明顯。
「雞皮膚」指的是醫學上的「毛周角化症」,喜歡長在臉頰、上臂和大腿等部位,圍繞著毛囊長出很多小顆粒,顆粒中心往往有捲曲的汗毛,有的顆粒還能擠出白色的物質。同樣地,氣候乾燥時,雞皮膚也會更明顯,像雞皮疙瘩似的。
這兩種問題雖然沒法治癒,但有很多護理和改善的辦法,比如說:
- 少用粗糙物品過度摩擦病變;
- 每天常規塗抹保濕產品,例如保濕霜、潤膚霜、身體乳;
- 可以用一些改善角質的外用產品,比如尿素乳膏、水楊酸乳膏;
- 如果治療很迫切,還可以就醫,考慮更激進的治療,比如醫學刷酸、口服藥物。
總之,氣候乾燥對皮膚的直接影響是由於相對濕度降低,皮膚的保水能力下降,進而引起一系列的相關問題。注意日常防護,比如使用保濕潤膚產品,可以幫助減輕這些症狀。
參考文獻
[1] Engebretsen KA, Johansen JD, Kezic S, et al.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 on skin barrier function and dermatiti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6; 30(2): 223-249.
[2] Goad N, Gawkrodger DJ. Ambient humidity and the skin: the impact of air humidity in healthy and diseased states.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6; 30(8): 1285-1294.
[3] NHS. Ichthyosis. https://www.nhs.uk/conditions/ichthyosis/
[4] Mayo Clinic. Ichthyosis vulgaris.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chthyosis-vulgaris/symptoms-causes/syc-20373754
[5] AAD. Ichthyosis vulgar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ttps://www.aad.org/public/diseases/a-z/ichthyosis-vulgaris-treatment
[6] Specht S, Persaud Y. Asteatotic eczema. In: StatPearls [Internet]. 2021.
[7] Aubrey Bailey. Asteatotic eczema: Overview and more. https://www.verywellhealth.com/asteatotic-eczema-5200587. Verywell Health. Sep 25, 2021.
策劃製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唐教清 皮膚科主治醫師
審核丨馮珺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 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策劃丨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