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人力車夫有多慘?學者:一般活不過40歲

2022-08-10   適應生活

原標題:民國時期的人力車夫有多慘?學者:一般活不過40歲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各色行業,存在於這形色的世界,朝九晚五,華燈初上,披星戴月,用各類的分工運行著時代的美輪。體力勞動,腦力付出,每個人用自己的所有所學來存在於這社會,相比於日復一日的白領,體力勞動則更加顯得勞累和辛苦。

在近代,就有一個職業曾經是無數人的噩夢,它廣泛地存在於各類文學作品之中,擔當著不痛不癢卻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得到廣泛發展的人力車夫。

在城市中穿梭的他們進行著無比辛苦的體力活動,卻只能得到極其微薄的收入。

生活悲苦,命運多舛。民國時期的人力車有多慘?大抵如此,有學者指出:他們一般活不過40歲,勞苦卻薄命,令人唏噓不已。

東洋傳入,民國興起

中學時期,《駱駝祥子》讓我們知道了一個在當時社會底層苦苦掙扎,最後卻依然淪為行屍走肉的苦命人力車夫祥子的悲慘生活,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更加鮮血淋漓,慘不忍睹。

祥子的形象正是當時無數普羅大眾的真實寫照,也是那些人力車夫的慘澹結局。

人力車起源於日本,清朝的光緒年間傳入中國,首先在宮廷中得以使用,慈禧太后就曾經乘坐過中國第一輛人力車,之後不久,人力車便在中國的各大城市風靡而起。一時間,大量的人力車出現在街道上,形成了未曾有過的壯觀景象。

人力車的出現也自然催生出一個新興行業——人力車夫,而作為貧苦百姓無奈之舉而去尋找的活計,這個職業必然帶著汗水和血水,也是悲慘現實的照映。

人力車夫的下場,往往不堪而垂老慘澹,

不僅筋骨軟爛,體力盡失,甚至可能早早透支完自己的生命,

眾人倒下攤出燈火車水馬龍,這是民國時期最骨感的現狀。

生活貧苦,身體摧殘

《駱駝祥子》中,老舍筆下的祥子受盡了摧殘,來自鄉下的他為了謀生選擇了車夫的職業,卻在大城市中墮落結束,壓榨他的不僅有車行,還有民國腐敗的苛捐雜稅。除此之外,當地的地頭蛇之流,也經常欺負這些勞苦的車夫,這是最真實的寫照。

馬扎亞爾曾經將人力車夫比作 「牲畜式的勞動」,在他看來,這是在踐踏人力車夫的靈魂和人格。馬扎亞爾的話直接點明了人力車的辛苦,但隊伍幾十萬的人力車夫來說,這是萬般無奈,別無他選的謀生之路,

流民無奈,選擇路窄,無可奈何,只能藉以來謀生。

1935年《東方雜誌》中報道,各大城市人口極速暴漲,有大量的農民湧入,但自身工業的枯萎使得大量的工人失業,相比較於流落街頭,拉洋車反而是更能維持生活的選擇。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城市中的交通方式與工業革命的方向背道而馳,走上了人力大行其道的道路,不僅沒有受到汽車和有軌電車的影響,反而洋車數量仍在不斷上漲。

但與行業光速發展對比的,是車夫們日漸慘澹的生活狀況。

車夫大多數都來自農村,他們是破產的農民,擔負著不堪沉重的賦稅,在毫無背景的情況下來到陌生的城市,對於他們來說可以選擇的空間實在太少。

本以為跳出土地的束縛,迎接新的陽光,最後卻是走向更加淒冷的深淵。

他們之中很少有能安穩的度過一生,有學者曾經說過他們一般都活不過四十歲,實為殘酷人生。真正讓他們活不過40歲的,則是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打擊。首先車輛的供應就是一大難題,供求關係的變化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隨著人力車夫源源不斷到來,車輛數量已經跟不上人數的增長,一般的車經常是兩人共同使用,還有部分的車三人甚至四五人合用,這四五個人的全部活計都來源於這一輛小小的人力車。

而對於普通的車夫來說,妻子兒女也全部依靠他的身體,這樣算下來,一輛人力車竟承載著近20人全部的生活希望。

學者通過對當時數據的分析,發現很多人即使四五人合作也難以找到人力車。而想要藉此謀生,首先要給車行老闆塞錢,上下打點,分文未得而已然負債纍纍。對他們來說,

拉車既要供養一家人的生活,還要拿出來還債,

這對於車夫是深度的壓迫和擠軋,對他們的身心都是極度的迫害。

而對車夫更直接的傷害,便是他們苦不堪言的生活狀況。嚴寒酷暑,冬雪夏雨,無論什麼惡劣的環境下,人力車夫都要走出家門,背負著沉重的大山,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由於馬路條件的糟糕,人力車夫的肺部飽受煎熬,不僅有大量的塵土進入肺部,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還有長時間高強度的使用,讓他們30歲的年紀卻是超過60歲的身體。

心靈上和身體上的雙重摧殘使得人力車夫的命運十分悲慘,看似輕盈的步伐卻沉重似鐵,背負大山,在幾年之後,步自己前輩們的後塵,倒於大街或者病魔纏身。

學者們曾經就一個倒在實業部門口的案例分析,年約40歲的人力車夫暴斃於街頭,經驗屍為因病身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高強度的工作讓他們只能維持5-6年,最多不超過10年,之後身體便會急轉直下,

從此被車行淘汰,在四十歲的年紀便匆匆告別。

活力不再,悲劇收場

對這些車夫來說,夢想實在太過於遙遠,甚至生活下去都是如此的艱難。在那樣的舊社會,理想和現實就是如此無情冷漠,即使他們是被形容為了「牲畜一般的工具」,也無他選,只能前赴後繼,在無奈中艱難生活,

或許陽光短淺,命運難料,但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抗戰勝利之後,人力車逐漸消失,最終不見於馬路之上,這個曾經背道而馳的產物也終於離開了歷史舞台,這是時代的進步。

如今的我們也只能在網絡和文字中依稀找尋到一些殘留的碎片,去了解那些底層的人力車夫,他們究竟如何悲慘的命運,以及活不到四十歲就離世的悲劇,這些也都隨著時代的雲煙慢慢散去,恍然留存在過去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