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天,女生走出考場痛哭:比讓孩子贏,更重要的是...

2022-06-18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高考第一天,女生走出考場痛哭:比讓孩子贏,更重要的是...

作者 | 芊和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

在各種有關高考的消息中,

我偶然看到了這樣一個新聞。

6月7日,在山西某考點外,

一個女生考完數學感覺發揮得不好,

走出考場就抱著媽媽崩潰痛哭。

面對考試,

一旦發揮不好,

難過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作為家長的我不禁思考,

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心態,

以此來面對人生中那些諸多重要的時刻呢?

同事王姐的兒子也是今年高考:

我問起他考完數學的感受時,

他說:

「我沒想太多就準備下一科了,

反正大不了明年再戰一年。」

沒想到正是因為這樣平靜淡定的心態,

後面幾科考試的發揮還不錯。

我想說,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中,

有一項品質比教他們成功更加重要,

那就是——擁有不怕失敗、不怕輸的勇氣。

就如白岩松說:

「每個人都想贏,但不怕輸才是關鍵。

只有你不怕輸的時候,你才能贏。」

曾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浙江寧波一個媽媽去參加高一兒子的家長會,

在桌上發現了一瓶溫水和一張紙條。

紙條寫著「水是給你留的」,

折頁位置是孩子本次考試成績,

總分839.5分,

不僅是班級第一,而且是年級第一。

但更暖心的,是紙張的背面,

孩子還寫下了自己的考試心得:

「我沒有成功,也沒有失敗,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

我沒有盡力,也沒有放棄,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

越是堅強,越是要學會在泥濘的路上爬行;一切只是開始。」

這位媽媽說:

兒子中考失利沒有考上理想高中,

但他沒有沉浸在中考的失敗中,

而是努力贏得了翻盤的機會。

在這個孩子的留言中,

我看到了一個「不怕輸」的孩子擁有的強大內心。

不因為一次失敗而沮喪,

也不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驕傲,

而是堅強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永不氣餒。

怪不得網友們評價說,

這個孩子考第一,並不意外。

不害怕失敗、不在意輸贏,

往往是一個人越來越強大的開始。

而當我們太想贏,

反而會患得患失,

也往往會離失敗越來越近。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瓦倫達效應」:

美國著名高空鋼索雜技表演者瓦倫達,

在自己退役前的最後一次表演中,

因為太想成功而心態失衡,

不幸失足身亡。

放到教育里,

事實也是如此:

只有讓孩子擁有「不怕輸」的心態,

具備不斷嘗試的勇氣、不放棄的毅力,

享受努力的過程,

才更有利於他專注於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2020年12月,

北京市青少年短道速滑聯賽四分之一決賽中,

一個名叫馬子惠的8歲女孩剛一出發就摔倒在了冰面上。

對於第一次參加正式比賽的馬子惠來說,

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就當大家都為此揪心時,

馬子惠卻沒有絲毫猶豫,

而是迅速爬起來向前衝去。

儘管已被其它選手甩出了幾十米的距離,

但她依然拼勁全力向前追趕,

終於在彎道處連超3名選手,

奇蹟般地第一個衝過終點。

馬子惠比賽的視頻被傳到網上後,

贏得了400多萬網友的點贊。

當記者問她摔倒後的感受時,

馬子惠的回答卻很簡單,她說:

「我腦子裡什麼都沒想,

就想著追上去還是有可能晉級的,

教練說過,

沒有完成比賽就要一直去拼,

等拼完最後一圈才算完成。」

於是,

她獲得了最終的超越,

還奪得了最後的冠軍。

有人說,不怕輸的孩子遲早會贏。

深以為然。

因為在人生的長跑中,

一時的落後影響不了最終的結果,

而每一個不怕失敗、勇敢挑戰的人,

都有機會彎道超車,贏得自己的勝利。

就像前段時間在網上爆火,

被稱為「最勵志逆襲者」的河南山村男孩兒張煥騰。

2014年,原本成績優秀的張煥騰在中招考試中發揮失常,只上了一所中專。

但張煥騰卻沒有就此墮落,

而是一直堅持努力學習。

他從一個起點極低的中專生一步步考入大專、升入本科,

最終考取了北京協和醫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的研究生。

從「學渣」到「學霸」的逆襲,

張煥騰身上有最珍貴的人生哲理:

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

不是看他登到頂峰的高度,

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

喜歡贏是人類的天性。

但是作為父母,

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生活中的一舉一動,

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對待輸贏的態度。

從小培養孩子「不怕輸」的心態,

我們應該從這三方面做起:

1、少拿孩子做比較。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喜歡拿孩子和別人做比較,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早就說過:

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

盲目對比帶來的焦慮,

會讓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分散,

內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而少比較,甚至是不比較,

才能讓孩子從內心淡化輸贏的概念,

在兒童時期有足夠的時間積蓄自身能量,

長大後擁有「不怕輸」的強大內心。

2、用鼓勵代替表揚。

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講過一個心理學研究成果:

她通過實驗發現:

不同的誇獎方式會激發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

基於對過程和努力的鼓勵式誇獎,

會讓孩子覺得任何技能都可以通過努力提高,

成功與否完全事在人為。

而基於對結果和天賦的表揚式誇獎,

則會讓孩子覺得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他們會避免挑戰,

害怕失敗,遇到問題就輕易放棄。

所以,

家長可以用「你很努力」代替「你真聰明」,

用「你練習了這麼久所以才成功」代替簡單的一句「你真棒」。

3、給孩子始終如一的愛。

很多時候,

孩子對「輸」的恐懼來源於害怕自己輸了後,

父母就不愛自己,

別人就不喜歡自己。

育兒專家蘭海老師說:

「孩子在低齡階段很難真正客觀地看待自己,

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來源於周遭的評價。」

父母對孩子輸贏的反應,

往往決定著孩子對輸贏的態度。

如果父母在孩子贏的時候表現過度激動,

那無形中,

也會傳遞給孩子「輸很可怕」的觀念。

所以,

想讓讓孩子擁有不怕輸的心態,

需要的是父母始終如一、前後一致的愛,

以及足夠坦然的心態。

有人說,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

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作為父母,

我們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就是讓他們擁有「我想贏,但也不怕輸」的心態。

讓孩子在成長中體會除了勝負之外更重要的東西:

比如不計結果的付出,

全心全意的投入和永不放棄的熱愛。

願每一個父母都能讓孩子遠離失敗的恐懼,

擁有勇往直前的力量。

—— End ——

作者:芊和,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體驗人生,記錄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讀懂自己,讀懂人生。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16b695dab2e4b8f27e44a12cef10c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