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幼兒園接小寶的時候,遇到他曾經一個小夥伴的媽媽。
那位媽媽有些猶豫地和我說,覺得她家的寶貝最近越來越不一樣了。似乎不會和家裡人主動溝通、聊天,也不會像同齡小孩兒一樣作什麼妖,在家裡就是乖乖地呆著玩玩具;在幼兒園也是如此,不會回答老師的問題,總是習慣於坐在角落裡,頭也不抬。
她問我,是不是寶寶遭到校園暴力了?
我是趕緊建議她帶著孩子去做相關檢查的。因為孩子遭受到校園暴力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是我認識他們家孩子已經一年多了,但凡是在小公園裡遇到他們母子,總是小寶主動拉著她家孩子一起玩,即便如此,那個小寶貝也多數情況下對小寶不聞不問,更是不會和小寶他們一群小朋友一起玩那些你追我跑的各種活動,總是自己乖乖的在挖土玩。
當時也是他媽媽和我聊天,說及孩子的情況,他媽媽卻很是滿意,說孩子特別的乖巧,在家裡也是如此的聽話,雖然不善言辭,但是也不惹事兒,更不多事兒,出門在外特別放心。而且說小寶比她家寶寶大了一歲,等寶寶再長大就會活潑一些吧。
我委婉地說了一些自己的建議,不過那位媽媽當時的確沒有在意。
有人曾對5-6歲的孩子做過抽樣調查,發現:
- 脾氣不好的近16%;
- 性格古怪的占5%;
- 有神經質傾向的占28%;
- 有行為問題的占9%;
- 社會交往不良的有3%,
- 有情緒障礙的人近2%,
- 注意力障礙的占10%,
- 智力低下的占0.6%,
此外,還有偏食、語言發育遲緩、分離性焦慮、強迫症等情況。
對比於幼兒軀體疾患所占比的1.5%,幼兒心理偏離問題更為嚴重一些。
1、嬰兒也會出現心理問題
我的一個朋友給我講過一個案例:一位年輕的媽媽為了讓自己產後儘快恢復體型,就把孩子直接交給保姆照顧,偏偏保姆也是一個年輕未婚的女子,所以對孩子的照料也總是手忙腳亂,哭了就拚命喂,要不就是趕緊把尿換紙尿褲,再要不就是抱起來搖晃寶寶讓其儘快睡覺。
漸漸地,孩子的哭鬧越來越強烈,保姆也哄不住了。可是嬰兒到了媽媽的懷裡也依舊哭個不停。後來就帶到醫院看是哪裡有問題。
最終才得知,是父母對寶寶的視若無睹,讓寶寶沒有感受到愛,從而引發的「心理隱疾」。
事實上,除了上述的問題之外,這位年輕的媽媽和孩子的爸爸也處於感情比較脆弱的階段,兩個人感情不和很久,即便是當著寶寶的面,也總是爭執不休。這也是為什麼兩個家庭中的老人都沒有來幫忙照顧寶寶的原因,所以寶寶也常常處於憂鬱的狀態,只好用哭鬧來宣洩自己的不安情感。
對於從出生到3歲的嬰幼兒來講,他們還不懂太多的道理,很容易在情緒上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父母在家中經常發火,吵架、爭執,寶寶的性格就會變得膽小、內向,漸漸情緒出現更大的問題。
在嬰兒時期就出現的寶寶異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很容易引發精神上的疾病,後果不堪設想。
2、幼兒時期的心理偏離的因素
幼兒時期孩子的情緒體驗已經相當豐富,情緒表現往往是外顯的、缺乏控制的、比較直白地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時還可能會表現出極度的恐懼、莫名其妙的發脾氣等等,這些對於孩子來講,都是正常的體現。
但是情緒異常、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往往是安靜的,他們可能不怯懦,甚至體現出「高冷」,但其實這並不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應有的表現。
寶寶的異樣,與家庭環境有直接的關係。父母的素質、彼此的關係、教養方法,均能對寶寶心理發育產生影響。比如父母不和睦、離異、對孩子沒有耐心等,寶寶就容易情緒抑鬱、性格古怪、心裡反常;與之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孩子也會出現情緒上的問題,比如驕傲、自私、任性等,自理能力也差。
寶寶有異樣不要緊,關鍵在於要及早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世衛組織對於「健康」的解釋是: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還包括了身體、心理的完好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力。
因此,寶寶的健康,也不能僅僅是身體健康,而是要具備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力都保持良好的狀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