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豆腐心,何必刀子嘴!教育孩子,請你這樣好好說話

2019-06-29   小皮育兒經

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有好心人來跟我們說:你媽/爸那人就這樣,刀子嘴豆腐心,但他也都是為了你好,你何必還去惹他生氣,乖乖聽話。

「刀子嘴豆腐心」這句老話,是很多大人用來粉飾自己傷害了孩子後的解釋,可是我不明白,既然有著豆腐心,為何要刀子嘴。

人心隔肚皮,心思是最難被看透的,但刀子嘴在出口的那一瞬間,就已經在刀刀凌遲著孩子,孩子既然已經被傷到透心涼,哪還有心思去揣摩你的豆腐心。

哪有什麼為了你著想,那都是給自己的低情商找的藉口罷了。

一、

前些天,朋友李鳴跟我回憶起她的往事,有一次期中考試的時候她發揮的不好,從平時的前三掉落到第八,回家後跟媽媽彙報起這件事,媽媽對她破口大罵: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我天天辛辛苦苦賺錢,每天給你上這麼多的補習班,結果就考這麼一點分數,隔壁麗麗從沒上過補習班考的都比你好,就你這智商補習班上了也白上,我的辛苦錢還不如拿去喂狗,它吃飽了還會對我搖尾巴,就你這樣的還能有什麼出息,畢業了也只夠格去要飯。

朋友本來就因考的不理想心裡難受,結果被這樣一頓劈頭蓋臉的罵,邊哭邊懟:是啊,我沒出息,你很早以前就說過我註定沒出息,你現在還指望什麼?就你有出息,你有出息怎麼還在菜市場賣菜啊,你怎麼不去當高管,不去當總經理啊,你每天灰頭土臉賺的錢還不如人家坐辦公室吹吹空調一小時賺的錢,就你最有出息行了吧!

結果可想而知,兩人兩敗俱傷,據朋友回憶,那次激烈爭吵後,兩人都不怎麼交流了,同在一個屋檐下過的如陌生人。

有一次爺爺奶奶過來了解到了情況,過來勸朋友:你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刀子嘴豆腐心,但也都是為了你好,還不是希望你好好上學將來有出息,你怎麼還跟你媽吵架惹她生氣呢,太不應該了。

朋友說:你們說她是為了我好,怎麼就不說我也是呢,我哪有跟她吵架,我也是希望她能有出息啊,她怎麼就不能理解我,你們怎麼也不理解我呢。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讓人感覺受傷的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對事情的態度。

孩子考試考的不好,家長可以去教育,去分析,去指導,可就因為一次考不好就否定他的所有努力,質疑他的智商,甚至把他跟狗比,這不是教育,這是在凌遲孩子的內在精神,摧毀他的自信心,讓孩子重新審視自己,否定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

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Teicher對」父母語言攻擊對孩子的傷害「研究十餘年,結果得出:經常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人,腦結構會受到損傷,即包括與語言智商相關的顳上回區域,也包括記憶形成的關鍵區海馬體。

所以家長們,別再用你的「豆腐心」去包裝美化你的「刀子嘴」了,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你們在說孩子笨的時候,可曾想過是否跟你的行為有關。

二、

《少年說》里有一個讓人心疼的女孩子,在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幼時自己的影子,她對媽媽哭訴: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女兒在尋求解決方法,而媽媽卻依舊一意孤行,還認為自己的方式並沒有任何問題:其實我一直在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在你的性格裡頭,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

儘管女兒對媽媽的說法進行了反擊:我說了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這裡打擊我,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媽媽依舊不為所動,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你覺得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從始至終,媽媽都在自說自話:「我覺得,我覺得,我覺得。」

這是很多家長的通病,他們總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怎麼可能會錯的思想去教育孩子,他們把自己站的高高的去指點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自以為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是完美的,卻從未問過這樣教育下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感受。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能夠支持孩子的動機。

反過來說,如果父母總是否定孩子,羞辱孩子,不信任孩子,就會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最終讓孩子破罐子破摔。

我也曾受到家長這樣的待遇,當我考第十名時,他們說:才考第十名,全班有9個比你好,全年級5個班至少有50來個比你厲害,你也太差勁了。

當我考第三名時,他們說:又不是第一名,有什麼好驕傲的。

當我考第一名時,他們又說:這次考了第一名,誰知道是不是湊巧,要不是我一直激勵著你,你能考第一名?這次運氣好,下次誰知道呢?

不管我怎麼努力,取得怎樣的成績,從沒有從他們的嘴裡聽到過一句誇獎的話,反而每次都有花式嘲諷法,於是我習慣了他們的貶低,不再努力,既然學習不能使我快樂,不能給我帶來成就感,那我不如不學。

有句話這樣說:努力了可能成功,不努力就一定失敗。可如果我們知道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成功,那麼你還會去努力嗎?

心理學家科特·派克說: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就像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法則。

在孩子依賴父母生存的這段時間裡,孩子是無條件相信父母說的有關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的,在孩子心裡,哪怕全世界都不認可我,只要父母認可我,那孩子就有力量砥礪前行,就像《哈爾的移動城堡》里說的:只要你一個肯定,我就足夠勇敢。

所以家長們,別再捧著「刀子嘴豆腐心」執迷不悟了,一味的打擊不是教育,更不是愛,這樣的你們讓孩子活的太卑微,一輩子都只在尋求他人的認可。

三、

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需要終身學習的技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管用多美好的理由去粉飾刀子嘴,其對他人造成的傷害都是最直接的,《正面管教》上提到:父母要善用正面的語言教育孩子,切忌辱罵和人身攻擊,也儘量少使用否認的語氣。

1.不清楚的事,先聽再說

泰國有一則公益廣告,講的是家長放學後去接孩子,結果左等右等,等來了自家髒兮兮的小孩,家長開口就指責孩子又頑皮了,後來學校螢屏上放出了「本日好學生」的影像,記錄了這些孩子放學後因為去幫助老農翻在泥坑裡的堆滿植物和花盆的車,而把自己弄得髒兮兮的,最後家長心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改指責和氣憤的心,反而抱住了自己之前還嫌髒的孩子,並為他們感到驕傲。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從自己的主觀去判斷孩子的行為,孩子回家晚了,一定是溜哪裡玩了;考試考不好了,一定是孩子不夠努力;走路摔倒了,一定是孩子沒好好看路……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因此,當出現自己不了解的情況時,別急著開口,能說會道是一種能力,靜觀不說卻是一種包容和智慧,誤解一旦產生,孩子很難再開口為自己辯解,也很少家長會去相信孩子的解釋,怕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當誤解不斷堆積時,親子之間的隔閡也會越來越深。

2.開口前換位思考,想好再說

有這樣一則報道,一次家長會上,老師讓家長和孩子匿名寫下「對方什麼言行讓自己最難過」,在孩子的紙條里,答案有著驚人的一致,無外乎

  • 就你這樣的,長大了也沒出息!
  • 你怎麼這麼笨!
  • 再哭我就打死你!
  • 我怎麼養了個你這樣的東西!

家長看後,都詫異的發現,原來自己真的說過這樣的話,說的時候感覺沒什麼,可現在由孩子寫出來,才發現這些話有多麼惡毒,可自己明明是愛孩子的。

很多時候,生氣時家長都會不由自主的說出很多自以為是「愛」的傷人的話,可是要換位一下,又有多少人能承受住呢?

聖經《箴言》里有這樣一句: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所以家長再次開口指責孩子前,先數到十讓自己冷靜下,設想下如果你將說出的話是對方要跟你說的,你是否能承受的住,那句話是否僅僅只是發泄了你的情緒,它有沒有什麼教育溝通的意義。

3.孩子也是人,平等的說

我見過最差勁的家長就是把「我供你吃供你穿,你就必須要聽我的」掛在嘴邊,他們不知道孩子是你們生的,但並不屬於你們,當他們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時,孩子就已經明白跟父母註定是無法有效溝通的。

紀伯倫有一首詩里這樣寫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所以,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很重要,不要包辦,不要隨意指責,不要把自己端的高高的,以為自己是孩子的救世主瞎指揮,有商有量,讓孩子自己摸索承擔後果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爸爸去哪了》裡面,杜江在教育嗯哼時永遠都是半蹲著,與嗯哼平視的,這種平等尊重的態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孩子雖小,但他也有思想,在個體意義前他是與大人一樣的,能理解父母說的話,懂得父母的態度。

蘇格拉底說:世間有一種能力可以很快讓人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令人喜悅的說話能力。

溫和、理性、好好地跟孩子說話,不僅能跟孩子建立更有效的溝通,還能潛移默化的讓孩子知道憤怒、情緒化的說教式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聲音情緒都控制不了,那麼別人又如何去相信你說出的那些話語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我是小皮育兒經,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學習,愛生活,關注我,讓我們一起了解更多孕產育兒知識,一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