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民間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你見過幾個

2023-08-25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六七十年代非常吃香的10類民間手藝人,曾經的座上賓,你見過幾個

導讀:曾經吃香的10種手藝人,一人養活一大家子,如今無人問津了,慢慢地消失了,干過的都老了,見過幾種?

世上七十二樣手藝,樣樣出狀元,都是人間技人,很吃香。以前我們這有句:一奸(閹匠)二夫(屠夫)三打鐵(鐵匠)工資排名。時代變了在進步,以前的工匠現在都稱為技師技工了。以前都是靠手工製作的現在都已成機械化了,全國各地因物產、風俗的不同,還有一些獨具地域特點的特殊匠師,其手藝也消失了。

釘馬掌匠

過去幹活牛還真的釘掌不過牛掌和馬掌有區別,牛掌是月牙形要釘三個釘。牛釘掌確實有,不過很少,掌是兩頁的一個蹄子上兩個,我見過我本家大爺就是釘掌手藝人

木匠

過去木匠很吃香 大把票子兜中裝 走東家,串西家 家俱打得真漂亮 大柁大檁用斧鋸 五間瓦房戳當央 六大工匠貢獻大 雖然離崗也榮光 過去的木匠了不起!木匠是手藝人,也是技術活,在八十年代以前很吃香,但也很累,要有文化,有力氣、要寫、要畫、要測量。缺一不可。為落後的國家和家庭所做的貢獻之大。八十年代後,經濟飛速發展,技術不斷更新,新的科學技術替代了元始的落後的能工巧匠,漸漸被遺忘。但大家不能忘記我們前輩的辛勤付出及智慧。

特別是木匠,鑿眼開渣必須得計算好, 開巢,穿塞講究是(渣分) 農用家具,有犁,耙,講究的是分巢接質。 所以古時學藝三年起步,現在的不能稱為木匠只能稱之木工因為算不上匠人。那時候沒有電動工具,沒有用膠水,全手工的不用釘子,

鋦匠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就是這個行業。是鋦鍋,鋦 專業修補瓷器,手藝活。小時候經常有人挑個擔子,走街串巷,嘴裡不停的吆喝,鋸鍋來鋸缸。鋦匠,鋦鍋鋦盆,涉及到千家萬戶,小時候總能看見,老藝人挑著擔子,沿街鋦碗鋦盆的。如今聽不到了。

石匠

石匠是手藝人,和木匠,泥瓦匠一樣全是手藝人, 老傳統石匠在十八匠中地位很高了。「一錘鏨子一出火,你家的妹崽嫁給我……」這句話,來自多年前石匠們的號子,

石匠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巧」,想不到吧?從石山上開採、搬運頑石,到修葺、雕琢,再到搬運、樹立、搭建,特別是修建牌樓、牌坊、石拱橋,幾千斤到幾萬斤的巨大石構建,整個過程中無不是一個「巧」字。俗話說的:鐵匠用的是蠻力,石匠用的是巧勁。兒時記憶石匠手藝難以忘懷!

裁縫匠

舊時裁縫匠也屬於七十二行,上世紀八十年代誰家娶媳婦嫁女兒,都要拿上很多布料到岳母家給做新衣服和內衣,岳母是縫紉高手一年四季生意很好,現在已無人找上門。

土匠

土匠(從前鄉村建房一般用生土,兩種方式,一是調和草筋稀泥,裝入磚模子,脫出晾乾前平整即成土基或叫土磚,再用稀泥漿砌成牆。二是直接用拳握可成團的濕土,裝入牆板舂捶成牆,即夯士牆。同時包括蓋瓦座脊、打灶抹牆,會此門手藝的人即稱土匠)

瓦匠

瓦匠又叫車瓦匠,瓦匠是在瓦廠(或叫瓦窯)工作,把黃泥巴整絨和才車得起瓦片丕子,涼(陰)干用煙煤才燒得好,也有用劈柴燒的。完成瓦片製作的各道工序,用戶是在瓦廠買瓦,而不是請瓦匠到家做瓦。

閹雞匠

我們叫旋(煽)雞匠,就是把公雞的蛋蛋取了,扯本雞的血毛沾上草灰溥住傷囗,這個殘忍,把燒雞公變成″太監",育肥吃嘎嘎。

改匠

改匠(即兩人互相推拉用大鋸把原木鋸成板材的匠人),即用大鋸子將木頭解剖開後,變成木板的下苦力的匠人。改匠用 的是改鋸,是改匠們必備的工具,在以前的農村改匠們用來鋸木頭木板子等。

彈棉花匠

彈棉匠又稱"彈棉花"、"彈棉絮"、"彈棉郎",。彈棉匠是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彈棉花哦,彈棉花......」猶記得小時候總能聽到大街上的吆喝聲。半斤棉彈出八兩八,舊棉花彈成了新棉花,彈好了棉被姑娘要出嫁……不知有多少人還能記起這首古董級別的民謠。如今這門手藝人已經很少見了。

當年的手藝人都是窮人為了生計,現在好多都失傳了,把能傳下來的保護好,這就是財富修鋼筆的、鋦盆鋦碗的、焊鐵鍋鐵壺換鍋底的、編門帘的、修搓板的、磨刀的……已經消失了。其實不少還是百姓生活中需要的,如磨刀、修電器、修鐘錶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f3dcfb46c3b8ae621b21d33edb94a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