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堪比《狂飆》,鄒兆龍這部網大,讓我看到港式動作片的希望

2023-04-03     青石電影

原標題:畫面堪比《狂飆》,鄒兆龍這部網大,讓我看到港式動作片的希望

這段時間,港式動作片又引起了許多影迷的關注。

原因有二:

一來是《疾速追殺4》在北美正式開畫了。

首周末就在北美取得了7350萬美元的開畫成績,不僅是該系列最高,也是疫情時代以來開畫最高的R級電影。

算上海外市場,《疾速追殺4》的首周末票房高達到1.37億美元。

且口碑也相當不錯。

目前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5%,IMDB的評分也有8.5分。

外媒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甚至打出了「好萊塢需要Gun-Fu片」這樣的標題,也就是港式槍戰動作片。

二來則是成龍大哥的一段發言。

在電影《龍馬精神》的採訪里,成龍大哥說了這麼一段話。

「多好的功夫都沒用,現在要長得好看的。」

還說到因為市場不需要動作演員了,所以他想找第二個Jackie chan但卻找不到。

說到動情處,甚至一度哽咽。

其實港式動作片後繼有沒有人這個咱先不聊,但是港式動作片其實一直沒有「死」。

就在前不久,鄒兆龍的新片《除惡:飛車黨》上線。

上線後,不僅拿下10個冠軍,票房成績更是讓人驚嘆。

根據資料顯示,電影投資成本約為800萬,上線後5天就回本。

截至目前,電影的總票房超1400萬。

這成績,就算是拿來和院線引入的歐美大片相比,也一點不遜色。

院線在映的歐美高口碑作品,《梅根》的票房將將突破2000萬,《困在心緒里的兒子》票房僅213萬,《生無可戀的奧拓》也僅拿下134萬的票房。

打開豆瓣評論,《除惡:飛車黨》的口碑也沒落下,好評占了大多數。

還有人直接給出「這是小成本電影里的驚艷之作」這樣的說法。

可以說,這部電影算是打通了港式動作片的「任督二脈」。

既然都說到這了,咱就來好好聊聊電影。

該片根據佛山「戰神」林偉光所在的佛山市刑警支隊第八大隊打擊飛車「雙搶」案件改編而成。

故事一開始,就放出了第一個鉤子,讓人忍不住繼續往下看。

鄒兆龍飾演的未知身份的神秘人在一個廢棄的橋墩下。

他點燃一支煙,抽了一口,然後把它立在了一個台子上。

一切動作結束後,他若有所思地看了這個地方一眼,表情由凝重變得惡狠狠(常威的樣子出來了),最後留下一聲咆哮。

顯然,他在祭拜一個人,這個人是誰?

好,前菜結束,正餐端上來了。

故事背景是21世紀初的廣東,這是一個飛車搶劫黨橫行的時代。

他們有專人培訓,搶奪技術「一流」,不僅兩人一組配合默契,還會根據搶奪東西的不同分成三種搶奪方式。

比如「摘榴槤」指的是搶包,一定要快准狠。

搶手機叫做「摘蘋果」,動作要穩,手機掉地上一切都白搭。

搶項鍊叫做「摘葡萄」,就要慢,快了會損壞項鍊,破了相。

案件頻頻發生,針對性的,警方這邊也組建了專人負責,即「打兩搶」專業隊。

「打兩槍」專業隊由隊長林岩負責,他們日常訓練有素,平時都身著便衣,隱藏在市區的各個角落。

這天,是林岩結婚的日子。

飛車搶劫案卻在婚禮開始前發生了,林岩二話不說,騎上車就是追。

動手的是飛車黨里有名的「飛鼠仔」,他飛車技術一流,搶奪財務也是快准狠。

專業隊隊員在追趕他的途中一一失敗,只剩林岩還緊緊咬住飛鼠仔,最後將飛鼠仔和他的同夥趕到了一個斷橋上。

然後,意外發生了。

高速逃竄的飛鼠仔情急中一個剎車掉頭,后座的同夥陳泰不慎被甩下斷橋墜亡。

最後的結果是飛鼠仔逃脫,陳泰死亡。

鏡頭一轉,時間線來到現在。

林岩依舊是專業隊隊長,只不過現在的飛車黨安分了不少,但逃脫的飛鼠仔一直就是他的心病。

很快,飛鼠仔露面了。

他在一次飛車搶奪的案件里,殺了人。

飛車搶劫案升級為搶劫殺人案,林岩帶隊跟進案件,順藤摸瓜發現了飛鼠仔背後的黑惡集團。

與此同時,死於飛鼠仔車下的人身份也有來頭。

她,就是之前和飛鼠仔一起搭檔搶劫,又意外死去的陳泰的女友。

看來她的被殺和之前的案件有一定聯繫,那麼飛鼠仔又為什麼要殺她呢?

那一邊,對於飛鼠仔背後黑惡集團的調查有了新的進展,這是一個牽涉很廣的犯罪集團。

分工明確,層級分明,涉及到了組織賣淫,地下賭場,手機翻新和首飾加工。

小魚釣大魚。

林岩既要拿住飛鼠仔破獲殺人案,又要端掉惡勢力集團,該怎麼部署,如何行動?

精彩的要來了。

作為一部掃黑除惡的網絡電影,《除惡:飛車黨》整體表現可以說超出了網絡電影的質量。

90分鐘看下來,不覺得無聊尷尬,甚至還有點意猶未盡。

電影里的幾段摩托車追逐戲,雖然不如經典港片那樣的大場面,但氛圍也絕對到位。

腎上腺素飆升的場景有;

「拳拳到肉」的感覺有;

驚險刺激的氛圍也有。

不過能讓網友發出「留給低質量網絡電影的時間不多了」的感慨,還是因為《除惡:飛車黨》做到了以下三點。

第一、尺度有!特別是一段展現犯罪集團內部的7分鐘長鏡頭絕了!

從片名很明顯能看出,這是一部掃黑除惡的電影。

今年的掃黑劇可謂是大出風頭,一部《狂飆》讓大家看到了國劇真正的實力。

《除惡》里也有和《狂飆》相似的鏡頭。

看看這個大佬帶人砸場子的排場,是不是和徐江「讓別人也節哀」的場面很相似。

開篇還有兩位大佬在腸粉店直接對線,暗語間就是幾百萬上下的「貨物」流動。

特別是中間「影弟」喬裝進入到犯罪集團內部的場面,7分鐘的長鏡頭把這個分工明確,讓人看得心驚肉跳的集團內部展現得淋漓盡致。

鏡頭跟著進入隱藏門的「顧客」,開啟了讓人大開眼界之旅。

先是「掃黃部」,樓道的燈光和身材姣好的女子

然後收「賭場」,桌子擺的不算整齊,但人卻很多。

如果資金不夠,還可以馬上給你開借條。

這就進入到第三個產業區,手機翻新。

以及最後一個黃金融化成金條的產業。

這種一鏡到底的手法,有一種跟著鏡頭偷偷進入到集團內部一樣,臨場感UP。

此外,片中對於一些暴力畫面的展現,也是夠直接。

陳泰掉下斷橋後,給了一個衝擊力極大的鏡頭特寫;

陳泰女友被殺的橋段,從拖行到,甩飛,再到摩托車砸頭,更是讓人看得呼吸一滯;

「影弟」身份被發現後,那段「清理門戶」和嚴刑拷打的戲份,真實!

還有摩托車店老闆被虐殺的現場,則是用了一種剪影的表現形式,讓人感受到現場的兇殘,厲害。

第二、邏輯有!主線抽絲剝繭,看得人手心出汗。

難得的是,《除惡》在主線上,不僅邏輯基本在線,還有驚喜反轉。

劇情是從飛鼠仔再次現身開始說起,表面上的主線是林岩小分隊偵破飛鼠仔搶劫殺人案,順便端掉黑惡集團。

事實上,從一開始,電影的那條暗線就埋得很深。

即「常威」飾演的陳否要給他弟弟陳泰報仇。

在案件的推進過程中,飛鼠仔的真面目一直就是一個謎。

這就讓他被抓和陳否身份揭曉的部分有很大的反轉,看得人手心出汗。

同時,「影弟」潛入黑惡集團內部當臥底的部分,也頗有看點。

至少在邏輯上都是能對的上的。

美中不足的就是,能看出編劇的野心,也能感覺到他們想要的故事線。

但是90分鐘實在太短,很多部分都還沒展開說,就匆匆結束了。

比如陳泰和陳否之間的兄弟情,應該至少給一點鏡頭刻畫一下,只靠說很難感受陳否復仇的心情。

比如「影弟」進到集團內部的過程,也稍微敷衍了點。

情節渲染的不夠,知道這個邏輯對,但是就是太快了。

再比如黑惡集團的倒台,也未免過於簡單了,安保措施沒做到位啊。

總的來說就是,編劇的構想是好的,就是電影沒能完全實現。如果可以把電影拓展成短劇形式,應該會更加分。

第三、質感有!網大里都能把鏡頭語言玩的溜得很。

質感這詞雖然虛,但是確實能感覺得到。

《除惡》里除了劇情還算可圈可點之外,鏡頭語言也算是良好級別的。

比如開場時候飛車搶奪技巧講解配合搶奪案件的畫面,代入感更強。

比如在知道真相後再來看開頭,鄒兆龍這個陳否出現的時機就很有感覺。

他坐在路邊,拿著報紙擋著臉,等到林岩載著老婆離開,才緩緩拿下報紙。

緊接著,他坐著的地方也能看到陳泰女友。

一個位置,2個視角,加上他手上報紙的摩托車店,引出了3條線。

還有不少光是看截圖就能看出故事感的畫面。

但對青石來說,本片最大的驚喜,是片中出現的幾個老牌港星。

鄒兆龍、湯鎮業、駱達華。

電影里,鄒兆龍作為主演,戲份其實不算太多,但是卻頻現高光。

他的初登場,就有一種港式江湖片的味道。

一支煙,一聲嘶吼,讓人覺得瞬間入戲。

接近尾聲的那段獨白,更是展現了他的演技功底。

鄒兆龍一直以來都是以演壞人出圈,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常威」。

這次他的角色,也是壞人,但卻不一樣。

因為身上有著復仇這一使命,他前期都是以隱忍的方式出現。

在摩托車店打工的時候,看起來就真的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外地人。

所以最後「癲狂」起來的反差,以及被抓到時候的表情,就更有衝擊力。

湯鎮業和駱達華的戲份就更少了,可寥寥數筆,他倆塑造的大佬形象也能讓人記住。

近年來,越來越多老港星出現在內地網大里。

這其實也是一種悲哀。

有的人明明有實力,卻沒有機會。

片中的客串演員湯鎮業,原本還是無線五虎將之一,巔峰時期也是能和梁朝偉劉德華齊名。

可如今,梁朝偉剛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的終生成就獎,華哥的電影和人氣就更不必說了。

湯鎮業上一次以演員身份被人記住,還是在《鬼吹燈》里演「明叔」。

但他上一次被討論,卻不是以演員身份。

3月下旬,有人在網紅國岳夫婦給女兒辦的滿月酒席上看到了湯鎮業。

不止是他,香港的老演員麥長青就曾以兼職開店+送外賣的形式維持生計。

接受採訪時,麥長青就透露自己因此陷入迷茫期,一度懷疑自己是否已沒有價值...

但他多次堅持自己不退圈,因為他始終在等待下一部屬於自己的戲。

而這背後,也深層次地折射出當下港圈老演員面臨的困境。

首先,是人才流失的港圈不可避免的衰落。

隨著內地市場興起,資金投入更少的港圈在製作規模上漸漸被比下去。

在高水平演員、編劇和導演逐漸北上之下,港圈不可避免地出現創造力下滑。

演員李國麟就透露,不少留守TVB的編劇就被強行催逼,要求在2周內完成60場戲的編寫,這導致一些較敷衍的公式劇情出現,也導致港圈影視作品逐漸套路化。

在港圈發展愈髮式微之下,市場蛋糕越做越小,這也使得就業機會逐漸減少。

其次,則是北上發展的機會都留給更「知名」的人。

其實近些年港星的身影我們見得也不少,但是總是那些我們熟悉的面孔。

有知名度,有人氣的港星很容易藉此在內地找到工作,綜藝也好,電影也好,電視劇也好。

但中部藝人或者說邊緣藝人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

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場景。

如果影視行業都已經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也希望更多有實力的有理想的演員能夠有地方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青石電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e9c5c62c496968f061ed9457df22d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