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17/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15天
01
前幾天,看到一條評論頗多的投稿。
稿主說,感覺要和自己認識23年,從小玩到大的閨蜜相處不下去了。
她舉例,閨蜜常常會問她非常私密的問題,並且窮追不捨,以至於她本不願意與外人說的東西,都不得不說出來給閨蜜聽。
這讓她很難受,影響至今,每每回想起來都在不斷重演當時的心情。
除此之外,她覺得兩人的性格差異也逐漸令她感到疲憊。
稿主自覺是個謙虛甚至有些妄自菲薄的人,閨蜜與她截然相反,自信且固執己見,認定自己說的就是對的。
她很討厭閨蜜說:「就是那樣,你說的不對,肯定是我說的那樣。」
她還覺得,自己每次陪閨蜜,都會優先考慮閨蜜喜歡什麼,忽略自己的的喜好,但閨蜜卻沒有同樣為她考慮,並且態度敷衍,這也令她很難過。
閨蜜也總是「口不擇言」,常說一些不合時宜的玩笑,傷了她的心。
總而言之,稿主在與閨蜜相處過程里,她總覺得不快樂。
底下熱評:「建議非必要不交閨蜜。」
「這個朋友,也不是非交不可。」
「讓你不開心的關係就要遠離。」
是啊,我們無法評價這個關係里誰做的好,誰做的不好,但就稿主描述的情況來看,她常常因為這個閨蜜而感到不快樂,令自己長時間在不快樂的狀態里,本就是消耗自己的精神,得不償失。
就像網友說的,你不是非得交這個朋友。
02
想必很多人都有從小玩到大的朋友,但常常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一些無話不談的髮小、閨蜜、青梅竹馬也開始漸漸生疏了起來。
這是為什麼呢?
俄亥俄大學教授歸納出,從14歲到100歲,人們對於朋友的定義都是相似的:
朋友是那些我們所欣賞的人、可以說話的人、可以依靠的人。
而區別在於,我們遇到這樣的人、產生這樣的感覺的情境在發生變化,我們處理關係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遇到同一個人,小時候的我們和長大後的我們,感受有可能是不一樣的;
同一個人,在你長大後,也有可能變得與以前不同。
如果說兒時的友誼往往是出於情感、彼此欣賞、玩得來;
長大後的友誼還會受到資源置換等利益因素的影響,因此也不再像年幼時那般單純。
就像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成年人的友誼不必太認真。」
雖然顯得頗為悲觀,但也側面說明,成年人之間的友誼,並不太容易維繫。
因為當我們成年後,我們的責任和關注的中心都有所轉換。
所以此時,友情便最容易受到衝擊。
這樣看來,上文稿主與閨蜜之間漸漸遞增的不滿,也有跡可循。
03
不論是什麼原因讓自己在一場關係里感受到不愉快,我們都應該及時調整,避免內耗。
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女生獨自「北漂」,剛開始一個人很孤獨,後來交到了一個朋友。
相處一段時間後,她發現那個朋友對自己不太好。
那位朋友總是動不動就嘲諷她,說她不修邊幅、呆板無趣。
見到她難過了,就馬上改口說自己是開玩笑。
不然就是對她頤指氣使,說什麼就得做什麼。
最讓她鬱悶的是,當她加薪後高高興興地請這個朋友吃飯,朋友還陰陽怪氣地說:「喲,有錢了到底不一樣了呀。」
女生很糾結,這是她在北京目前為止為數不多的社交對象,但是又時常令自己不適,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這樣的朋友,就如網友所說的那樣「也不是非交不可」。
我們常說,愛情要寧缺毋濫,友情也應該如此啊。
一個高質量、付出真心的朋友往往會給你帶來許多積極、正向的影響;一個「有毒的朋友」則恰恰相反。
他們會消耗你的感情、消耗你的信任,讓你變得不快樂。
因此,與其在消耗自己的友情里沉淪,不如勇敢一點,享受孤獨。
04
作家馬伯庸在《土豪的危機:成年後如何交朋友》一書中寫道:
「年輕時交朋友,只是因為一杯青島純生就可以上桌,而成年以後,我們的桌子抬高了很多。」
因為成年以後人們問自己最多的一個問題,從來不是「要不要」,而是「值不值」。
成年之後,很多昔日的友誼,註定要走至末路。
但也無需傷感,畢竟成長本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我們總要學會與自己作伴,培養自己獨處的能力。
梭羅曾經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兩年,自耕自食,體驗簡樸和接近自然的生活。
兩年時間,梭羅都孤獨一人。
常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
梭羅回答: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
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夥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
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於滾滾人流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能獨處,不孤獨。
在這個世界上,你更應該關注的是自己。
關愛自己,親疏隨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