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丨「天下無拐」絕不是一個願望

2024-10-25     半島都市報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高書華

判處余華英死刑!10月25日,余華英拐賣兒童發回重審案一審宣判,再次彰顯了法律的威嚴和態度:即使過去再久遠,都要對人販子追究到底,嚴懲不貸,絕不寬恕。

拐走12個家庭的17個孩子,有的孩子甚至被中途遺棄;被拐賣的楊妞花25年後才找到姐姐,卻得知父母早已積鬱成疾去世;有的孩子至今仍未找到……余華英卻毫無悔改之心,即使落網也不主動交代問題,提供線索,幫助受害人家庭早日團圓,而是任憑骨肉分離的慘劇繼續上演,讓被拐家庭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更加煎熬。其罪孽深重,死有餘辜。

把罪大惡極的人販子判處死刑,無疑是司法正義的強烈震懾,既體現了法律的威嚴和對拐賣人口的「零容忍」,更是體現了「天下無拐」的民心所向。

從法律上說,雖然我國刑事案件追訴期最高年限是20年,但刑法規定,如果案件已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或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犯罪人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余華英案重審判決充分說明,所有的人販子都別心存僥倖,做過的惡不會隨歲月自動消失,無論跑多遠、藏多深,都不會逃脫正義的審判。「梅姨案」主犯張維平周容平都是如此下場,判處死刑並已執行。

從公眾角度看,這是一次對正義的宣揚,大快人心。每一次罪惡的拐賣,必定是一個家庭的破碎和血淚,以及無法承受的命運顛沛之痛。要讓失散的親人早日團圓,要讓以後沒有拐賣,要讓人販子無隙可乘。只有用最嚴厲的刑罰,才能鎮壓最野蠻的犯罪。

但是,「天下無拐」不能只是一個願望,更應是全社會為之付出努力的行動。在法律震懾之外,還要全社會形成嚴防人口販賣的屏障,健全常態化打拐防拐機制,攜手築起防拐打拐的安全網。比如完善法律對「買家」追究刑責,建立打拐DNA信息庫,藉助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發揮大數據的重要作用……

同樣在10月25日,「梅姨案」最後一名被拐兒童,剛剛通過大數據人臉識別系統成功找到,這無疑是令人欣慰的好消息。雖然實現被拐兒童家庭團聚需要經歷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天下無拐」的美好願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cd65e78d3546dd155ea5b29c1c381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