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連古今 保護行動紮實推進

2024-10-19     搜狐號政務

青山環抱,流水穿繞,橋樑與廊屋珠聯璧合,橫懸山水之間,牽繫兩岸村落,庇蔭一角風雨,串聯起千年風情。

日前,國家文物局在福建省屏南縣召開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中期推進會,會議重申了廊橋保護三年行動的重要意義,多地文物部門負責同志介紹廊橋保護最新進展與典型經驗做法,借廊橋保護這一小門類探索文物建築系統性保護的「大保護」之道。

長橋飲澗群山中 資源調查深入開展

當鹽茶古道讓位給高速路網,鋼筋混凝土的現代橋樑穿山越嶺,散落在山林間的廊橋日漸藉藉無名,對廊橋的摸底調查與研究保護尤為迫切。

廊橋保護三年行動實施以來,多地開展了廊橋資源調查和精細化測繪,為下一步實施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

廣西組織開展全區廊橋文物調查、廊橋信息留存工作,並納入廣西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內容。目前,已完成自治區級以上廊橋文物保護單位保存狀況、周邊環境、附屬設施建設等情況調查。完成富川瑤族自治縣風雨橋群中27座風雨橋、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永濟橋等11座廊橋本體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橋台、駁岸平面測繪和文物保護矢量圖的繪製,以及歷史照片收集工作。

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程陽永濟橋

在湖南,普查隊員通過整理徵集的廊橋線索以及試點的資源調查登記表,補充查閱族譜、碑刻、題記、村民口述等方式,獲取廊橋的歷史信息,RTK、無人機等現代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廊橋本體及周邊數據的採集。調查中有不少可喜的新發現,例如發現位於永州市江永縣的興隆橋,其石榫卯結構橋墩在湖南省內較為少見。

調查發現的湖南省江永縣興隆橋,其橋墩為石榫卯結構

雖然廊橋主要分布在南方,但山西、甘肅2個北方省份也發現有數座廊橋分布。經調查,甘肅境內現存廊橋多始建於明初期,興盛於明、清兩代,主要分布在茶馬古道、古蜀道等文化線路重要節點,或在文化線路兩側呈線性分布。甘肅已對全省廊橋開展了高精度測繪、數字化信息採集、歷史信息調查等資源調查工作,完成了第一輪廊橋風險評估。

根據當前初步統計數據,全國共有1820座廊橋,相較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來新發現76座,這一數據後續仍有動態調整。目前統計數據顯示,福建共有537座廊橋,是全國已知廊橋數量最多的省份。湖北、四川、重慶等之前被認為廊橋數量不多的省份,經過調查發現也保有一定的數量。

祛病延年賴此功 保護工程有序實施

廊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見證了無數世代的更迭與變遷。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格外脆弱,特別是一些木拱廊橋,面臨著火災、腐化、蟲蛀等多重威脅,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在福建省屏南縣,經歷災損的木拱廊橋「萬安橋」劫後餘生,現已完成修繕並安裝了安消防設施,儘可能續用了原有舊構件,補配構件按照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予以製備、安裝,還將部分過火無法使用的木構件用於專題展陳中,時刻給世人敲響警鐘。目前,屏南縣已完成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一文保一方案編制,共建設48個文物微型消防站,實現省級以上木構文保單位微型消防站全覆蓋,聘請160名專職文保員開展文物日常管理巡查,委託專業團隊開展病蟲害專項防治,在抓好人防物防的基礎上,推進安防、消防、防雷工程和文物預警監測平台建設等技防措施。福建省落實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完善領導幹部掛包文物保護單位制度。今年5月以來,全省集中開展了文物建築消防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共排查文物建築2萬多座(處),廊橋文物排查全覆蓋。

福建專職文保員對廊橋進行數字化巡查

位於福建省屏南縣的萬安橋正進行消防演練

浙江省泰順縣構建廊橋防汛物資儲備體系,落實消殺養護工程,深化「廊橋監管保護一件事」數字化改革,實現古廊橋視頻監控和AI煙火智控攝像頭全覆蓋。目前,泰順縣已完成北澗橋雷射雷達監測系統安裝,織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防護網。

四川實施的「廊橋文物平安工程」中,將廊橋安全防範納入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壓緊壓實各級責任。加強安防的同時,四川結合文物行業重大隱患排查整治和法人違法專項整治行動,整治一批廊橋安全隱患、查處一批違法案件,有效遏制破壞廊橋行為。

據統計,各地陸續組織完成廊橋保護修繕和安消防工程93項,正在實施的41項,投入經費總計超過1.5億元。浙江省泰順縣旗峰橋,四川省南江縣接龍橋、都江堰市興隆橋,江西省鉛山縣澄波橋、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鸕鶿塘瀾通風雨橋、永濟福風雨橋等一批廊橋保護修繕工程完工,消除了險情,修繕效果總體良好。

文物普查員調查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回瀾風雨橋

留記故園風雨聲 推動廊橋活化利用

廊橋不僅連接交通,它還承載著當地社會的公共生活、鄉風民俗,浸潤人間煙火。廊橋所在,即為故鄉。廊橋保護三年行動實施以來,各地加緊探索廊橋活化利用途徑,使廊橋跨越山澗,走出不同的「出圈」之路。

在廣西,位於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程陽村的風雨橋同鼓樓、戲台、寨門、涼亭等建築組成獨特的侗族木構建築「博物館」,成為展示傳播侗族建築文化、提供研究交流體驗的研學基地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今年6月,在眉山市舉行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主會場活動現場,「四川廊橋」數字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廊橋,在功能屬性、營造技巧、地域文化、民風民俗、環境景觀等方面生動呈現四川廊橋的獨特與精美。

在貴州,廊橋保護利用有效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黎平縣每周在肇興鼓樓風雨橋群開展「村歌」賽事,展示多姿多彩的貴州民族歌舞;凱里市在風雨橋長廊開展絢麗的「村T」,對精美的民族服飾和銀飾創作進行展示;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等地,充分利用廊橋開展文化活動、非遺展演……各類「村」級品牌成為展示廊橋與民俗文化的舞台。

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鼓樓風雨橋群

浙江啟動區域廊橋主題游徑建設,整理有代表性的40座廊橋,「廊橋+青瓷」「廊橋+香菇」等「廊橋+」的方式形成串聯線路、構建主題片區。福建、安徽、四川等多地也結合自身文化特色發布廊橋主題游徑。

各地積極開展廊橋文化宣傳活動,湖南通過文物部門與媒體單位的多輪深入討論,已在籌拍「湖南廊橋保護三年行動紀錄片」,此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組織廊橋千人訪談的拍攝,接受採訪的基層文物工作者、工藝傳承人、其他參與廊橋保護的社會力量,留下了珍貴的口述歷史和影像資料。廣西製作紀錄片《百年廊橋 風雨匠心》和微電影《三叔的風雨橋》。福建出版木拱廊橋詩文集《人間彩虹》等。

齊心偕行同築夢 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廊橋為行人遮風擋雨,如今,隨著保護意識蔚然成風、機制措施日趨完善、文化情結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社會力量參與進對廊橋和廊橋文化的守護,協力搭建起庇護廊橋的「連廊」。

福建省寧德市通過實踐授徒傳技,不斷完善「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老中青梯隊人才建設,代表性傳承人從6名增至20餘名;千乘橋等廊橋被列入全省「文物保險+服務」試點項目,龍津橋被列入文物安全保護新材料試點應用研究項目,創新探索廊橋保護新模式;南平市閩北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傳承人徐氏父子投入百萬資金,建設廊橋傳習基地和廊橋主題展示館,文物保護與非遺傳承協同推進。

浙江省泰順縣全面配齊境內古廊橋業餘文保員,簽訂廊橋保護責任書,實施廊橋「橋長」制。一批鄉賢通過捐資集資等方式積極推動廊橋保護,利用傳統鄉賢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吸引多方參與文物保護,拓寬了文物保護資金投入渠道。浙江省慶元縣在中小學、職業學校開設廊橋文化遺產保護課程,有兩所小學建立了「廊橋文化教育基地」。

浙江省泰順縣旗峰橋修繕前後對比(左圖為修繕前,右圖為修繕後)

浙江省泰順縣實施廊橋「橋長」制

浙江省慶元縣護關橋

科研團隊、學者紛紛出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文物局支持「橋樑文物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關鍵技術與示範」項目立項。長期跟進廊橋研究的建築史學者劉妍公開自建的閩浙木拱橋資料庫,上傳共享上百幅廊橋測繪圖。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將《徽州廊橋保護和利用研究》專題納入2024年課題,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重慶大學開展《重慶木樑廊橋健康評估及預防性保護研究》。

在致力於廊橋保護的三年行動中,我們不僅僅是在保護一座座古老建築,更是在傳承千年的文化與智慧,維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見證。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過一項項務實的政策、一條條精準的舉措,必會使廊橋之美世代相傳,恆久屹立於村頭水口,見證著鄉土中國的振興與發展。

采寫:趙軍慧

編校:翟如月

審核:徐秀麗

監製:李學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c69624f6c9e85df336080018c0dba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