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血管外科成功的為一例下肢動脈多處硬化閉塞症的90歲超高齡女性行了血管腔內介入手術,迅速解決了困擾奶奶多年的腿涼、腿痛的痛苦,為足部巨大潰瘍(老爛腿)的恢復創造了有力條件。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已於5月23日康復出院。
90歲的許奶奶(化名)感覺雙下肢發涼、麻木,進而出現小腿疼痛、行走困難已有10年。近期出現左側足跟部巨大潰瘍,許奶奶疼痛明顯,夜不能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診於當地醫院,建議截肢。患者及家屬不願放棄,遂在家人陪伴下,再次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就診。
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劉煉接診許奶奶後,為患者行血管檢查,結果提示其雙側髂動脈嚴重鈣化、右側髂總閉塞、左側股總動脈閉塞,左側股淺動脈長段閉塞、股深動脈起始段閉塞、左側腓動脈及脛後動脈近心端不全閉塞等多處血管嚴重問題。
多處動脈動脈閉塞診斷明確。腿疼和腳爛因下肢動脈多處粥樣硬化並閉塞所致的缺血而引起,如不能及時救治,患肢缺血時間延長就有壞死的風險,甚至需要截肢。
但因患者年齡超高齡,各臟器儲備功能極差,且既往長期因疼痛導致飲食、睡眠差,全身動脈血管硬化嚴重,血管外科迅速啟動多學科聯合整治,討論救治方案。
疼痛科為患者精準鎮痛、解除痛苦;心內科及全科醫學科全面綜合分析患者情況,為診治提供基礎保障;營養科提供了精準營養方案,超聲科及影像科精確解析病變血管解剖結構及血管內病變性質,為血管腔內微創治療提供有力支持;麻醉手術科評估患者身體情況擬定麻醉方案,保障術中安全。
在多學科密切配合下,血管外科主任姚凱主持了疑難病例討論,經討論後認為雖困難重重,但手術指征明確,決定迎難而上,經與患者及家屬詳細溝通並徵得同意後,下肢動脈血管閉塞再開通手術很快開始。
隨後,由姚凱主任、王征副主任醫師、劉煉副主任醫師組成的血管疾病團隊,在克服患者超高齡、身體情況差、營養重度不良等種種不利因素,髂血管、股總動脈等多處血管病變等的複雜情況下,成功憑藉高超醫療技術,在不到2小時的時間內,成功打通關鍵血管長段閉塞,順利完成微創了左下肢動脈硬化腔內血管再通術。
術後,許奶奶左足溫暖,疼痛明顯緩解,保住了左腿,免去截肢悲劇。且體表僅留下一個不到3毫米的穿刺針孔,沒有造成大的創口;患者術後僅三天,恢復良好,順利出院。患者及家屬對此診療極為滿意,向姚凱醫生團隊表示了感謝。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血管外科姚凱主任介紹,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目前老齡、特別是超老齡患者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往需外科手術治療,風險較高,且不完全適合合併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高齡患者。
外周血管疾病腔內介入治療技術以其微創、迅捷、安全、併發症低等優勢,已成為21世紀血管外科發展主要方向之一。作為一種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專業技術正在飛速發展中。
而目前開展的下肢動脈腔內介入治療則是在基礎麻醉下,將導絲通過血管閉塞或狹窄處,應用球囊擴張、支架置入等手段疏通血管病變、恢復血供,適合高齡或合併有其他併發症疾病的患者。
據調查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了在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即三高一抽)的高齡人群更易患病。一般好發於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和膕動脈等大、中型動脈處,最終可導致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肢體出現缺血症狀。
隨著缺血症狀加重,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表現,當病變發展至動脈嚴重閉塞且側支循環不佳時,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最終導致組織壞死、壞疽,危及生命,一部分病人將面臨截肢危險。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血管外科專業團隊提醒,半夜抽筋痛醒不一定是簡單的缺鈣,特別是「三高一抽」高齡高危人群,如感下肢麻木、發涼、易抽筋、跛行、靜息痛,下肢皮損難癒合、壞疽等症狀,在積極行藥物控制的基礎上,應及時到醫院專科積極行微創介入手術就診,打通血管,以免截肢。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 血管外科 劉煉 姚凱 徐宏博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