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75個地標見證共和國成長的腳步(1959-1968)

2024-09-30     中國日報網

75年不懈奮鬥,70年砥礪前行,從1949年建國至今,新中國已經走過整整75年的歷史。

從貧瘠到富強,從弱小變強大,75年間,新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還記得當年天安門城樓上的開國大典嗎?還記得奧運火炬點燃星空的瞬間嗎?就讓我們用75個地標來記錄新中國成長的腳步吧!

人民大會堂(1959)

人民大會堂位於中國北京市天安門廣場西側,是黨、國家和各人民團體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群眾舉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動的場所。每年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及五年一屆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也在此召開。

人民大會堂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建設而成,完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行設計和施工,1958年10月動工,1959年9月建成。

大慶油田(1960)

大慶油田於1959年被發現,1960年投入開發。大慶油田開發建設近60年來,在幾代石油人的共同奮鬥下,建成了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創造了領先世界的陸相油田開發水平,孕育形成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

廬山人民劇院(1961)

自1959年開始,中共中央曾在廬山人民劇院召開過三次重要會議,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廬山會議),1961年的中央工作會議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舊址於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塞罕壩林場(1962)

塞罕壩林場位於中國河北省北部,占地9.3萬公頃,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由於歷史上的過度採伐,土地日漸貧瘠,北方沙漠的風沙可以肆無忌憚地刮入北京。1962年,數百名務林人開始在這一地區種植樹木,經過三代人努力將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以上,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

2017年12月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撫順雷鋒紀念館(1963)

1963年3月,毛澤東主席發表「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學習雷鋒的共產主義精神品質。雷鋒同志是全國人民學習的光輝榜樣。他以22歲的生命,將有限變為無限,將短暫變為永恆,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詩篇,鑄就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豐碑。為了宣傳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雷鋒犧牲後,撫順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雷鋒紀念館。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1965年8月15日雷鋒犧牲3周年紀念日竣工開館。

大寨(1964)

大寨,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這裡曾經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後,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闢層層梯田,並通過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澤東主席發出「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大寨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大寨精神和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等偉大精神一樣,是新中國成立後黨培育的時代精神,曾影響了一個時代人的精神風貌。

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1965)

1965年9月17日,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原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生科大樓里,科學家們第一次觀察到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結晶。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與天然胰島素分子相同化學結構並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本質的征途上實現了里程碑式的飛躍。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重要標誌性科技成就。(圖片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紅旗渠(1966)

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即將濁漳河水引入林縣),被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1965年4月總乾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幹渠同時竣工,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十六個字是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形成的紅旗渠精神,成為我國人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羅布泊(1967)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鄧小平曾說,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南京長江大橋(1968)

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標誌著中國的橋樑建設,在勘測設計、科研試驗、施工技術、建築材料、設備製造等方面都達到新的水平,是中國橋樑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南京長江大橋於1968年12月建成通車。

(編輯:刁雲嬌 李海鵬)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bf30b66e4c81c830153b7ae1c9498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