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用房子曝光人性的惡,這樣的國產劇請多拍點

2022-03-31     伍脊六獸

原標題:《心居》:用房子曝光人性的惡,這樣的國產劇請多拍點

《心居》:用房子曝光人性的惡,這樣的國產劇請多拍點

最近看得最「心塞」的電視劇——《心居》。

《心居》,改編自魯迅文學獎得主滕肖瀾的同名小說,由執導過《蝸居》《裸婚時代》等經典作品的著名導演滕華濤掌鏡,主要演員海清、童瑤、張頌文、馮紹峰等一眾中國中生代實力派。但是,即便如此,《心居》都是近期播出的,最令人「心塞」的電視劇。

要問為什麼會得出如此結論?

原因無他,劇情太過赤裸,直接打上了生活中你我的標籤。看《心居》就好像在看安裝在家裡的閉路電視,把普通人家那點不足為外人道的邊邊角角,自私以及隱私,都完完整整地呈現在了陽光之下。生活當眾被扯了胯,帶來的不僅僅是丟人現眼,更伴隨著鑽心的疼痛。

很多人說《心居》拍得很「不國產」,的確,血淋淋的現實被如此明目張胆地掛出來遊街,任誰看,都有礙和諧,但也讓很多人終於敢於直面真實,直面當下的人生。

《心居》的開場從海清飾演的外地媳婦馮曉琴在婆家生活的早上開始。作為一個全職家庭主婦,馮曉琴的一天買早點,與菜販討價還價開始。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扯著嗓子喊全家人起床。做早飯,幫老公找東西,提醒老人吃藥以及送孩子上學。與大多數家庭主婦一樣,馮曉琴是家裡的頂樑柱,維繫著全家人一天的運作。

反觀童瑤飾演的本地姑娘顧清俞,她的一天則要舒心得多。晨起的健康瑜伽,全套的美容護膚,出門前可以在專屬衣櫥里精挑細選,保姆阿姨幫她搞定全部的家庭瑣碎。社會精英,高級白領女性的生活就是如此洒脫,洒脫到可以因為一件白襯衫就輕易淘汰男朋友,與已婚的馮曉琴仿佛生活在兩個世界。

同樣是女人,人生的質量怎麼差距就這麼大呢?別急,差距大的還不止這一個早上。

就這麼兩個看似毫不沾邊的女人,卻因為顧磊這個平庸且普通的男人被連接在一起。他是馮曉琴的丈夫,是顧家唯一的男丁,也是顧清俞的雙胞胎弟弟。

論起來,顧家的生活條件不算差。全家除了馮曉琴之外,都是上海本地人。有著可以容納四世同堂的大房子,顧家奶奶身體硬朗,公公顧士宏積蓄豐厚,姐姐顧清俞更是高收入人群,隨便一個上市項目都是七八億,佣金至少百萬起價。因此,即便顧清俞已經36歲,追她的人還是排成隊,絲毫沒有大齡剩女的困擾。優秀的家人就會襯托出那些不優秀的人,顧磊就是這樣的人。

作為顧清俞的胞弟,顧磊為人溫吞,沒有主見,對事業和人生都沒有太大的野心。這輩子最拿得出手的東西就是媳婦兒馮曉琴和兒子小老虎。大事有姐姐兜底,小事兒自己也不用操心。可是,看似和睦的家庭,每天卻暗潮洶湧,讓顧磊無所適從。

問題出就出在困擾了中國幾十年的老問題——房子。

要不然怎麼說滕華濤厲害呢?之前他用《蝸居》表現了社會的黑暗現實,用《裸婚時代》刻畫了絕望的婚姻,這一次,又用《心居》,引爆了人們潛藏的私慾內心。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顧家的這一本,除了寫滿了家庭生活,親戚里外,更寫上了地域之差,階級之別。人生的小倒刺密密麻麻地鋪了一地,讓每個走過的人即便不流血,也要刮破一層皮。

外來媳婦馮曉琴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在她看來,「房子是一個人的臉面,買什麼樣的房子就是什麼樣的人,至於租房的,都是無根的浮萍。」因此,她以孩子、投資、家庭和睦為託詞,極盡所能地討好顧家老人,為的就是在不平等的家庭中謀求一份平衡,好讓丈夫顧磊可以在大姑姐顧清俞的生日宴上開口借100W當首付。然而,馮曉琴的算盤打得再響,精明的顧清俞都不買帳。

在社會精英顧清俞看來,世界上有兩種「道理」,一種是付出就該有回報,這是能拿到檯面上說的「大道理」;第二種是不能拿到檯面上說的,說出來就難聽的「真話」。說白了,作為有經濟實力的人,顧清俞認為,平時讓馮曉琴占便宜是自己的大方。如果還想索取更多,就是對方心術不正。至於照顧老人,沒實力就等同於沒地位,吃虧也是應該的。

因此,顧清俞以自己也要買房,開口就是2000萬的豪宅,讓馮曉琴敗下陣來。

短短几個片段,《心居》借著「買房」的事情,輕輕鬆鬆就扒開現代家庭中的那些齷齪的小心思。你以為這只是顧家上演的家庭倫理8點檔?不,《心居》之所以戳人,就是看似平淡的故事下面藏著血肉模糊的世態炎涼。

房子,對於馮曉琴這樣來滬的外來人口來說,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份財產,更是她內心想要磨平的地域差距,翻越的階級壁壘。因此,當她的訴求被顧清俞拒絕時,她直接與公公攤牌,寧可去法院做公證,用贍養老人下半生為代價,也想爭取這套房子。這是生活殘忍的地方,也是馮曉琴讓觀眾念念不忘的原因。

要不說導演會挑演員呢。從《蝸居》到《雙面膠》,那種帶著上海弄堂人家煙火氣的女性形象,除了海清,內娛找不出幾個人能演出這個味兒來。此次,她飾演的馮曉琴,或許能再次成為她演藝生涯的代表角色也說不定。一個早上的慌慌張張,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婦,海清把握精準,表演到位。演活了中國女性人生的一種活法。

但是,顧家這本經可不止一個人念。姐姐顧清俞,這個擁有先天地域優勢,得天獨厚環境的資源實力者照樣也得準點敲鐘。

表面上看,顧清俞是個36歲的高知女精英,可以在家說一不二,連弟弟的婚姻也可以隨便指手畫腳,計算得頭頭是道。但事實上,身為顧家的「阿姐」,職場上叱吒的顧清俞,回到家裡照樣是一地雞毛。弟弟夫妻吵架,她要出手干預;弟弟工作挨批評,她要負責擺平;就連弟媳的妹妹找工作,也得靠她這棵「大樹」。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她這樣有房子有車的都市麗人,也有解不開的煩惱——尋找初戀施源。而她想買的2000W豪宅,與其說是用來投資,不如說是在拼湊少女時期的回憶。

看出來了嗎?《心居》表面上講得是顧家因為買房鬧矛盾,講得是顧清俞和馮曉琴姑嫂之間的高智商鬥法,說得是顧磊意外去世,馮曉琴和顧家人的愛恨糾纏。但本質上,房子不過是引爆都市人心魔的導火索。房子背後隱藏的含義才是生活的真相。

老實說,無論《心居》稍後的劇情如何發展,觀眾看到的都會是骨感的現實。「一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劇情引發的思考多如牛毛,在這裡不再討論。但如果就電視劇本身來看,《心居》無論是題材還是落點,都是近期家庭劇難得的好作品。只不過,它好得太過尖銳。想要得到一個公允的評價著實有些難。

畢竟,被劇情打中內心的觀眾不一定願意忍著痛看裡面的疤。沒被打中的觀眾也不一定能與之共情。因此,我們看到某短視頻觀眾力挺馮曉琴的奇景,也看到了某瓣上怒贊顧清俞的盛況。但是,即便如此,仍然必須要說,國產劇就應該多一些這樣存在爭議的作品。正如,有觀眾留言說的那樣,什麼是現實主義題材?批判,才是現實主義藝術作品的首要精神。看這個時代,反思這個時代,這就是《心居》讓共情者難受,旁觀者呲牙的原因。

最後必須要夸一夸該劇的演員們。儘管近期看到不少觀眾詬病劇中童瑤和張頌文的演技,但是如果放到國產劇大環境里,他們的表現完全是毋庸置疑的好。特別是走出古偶,走進家庭的馮紹峰,再次驗證了什麼導演調教什麼樣的演員。

用房子曝光人性的惡,《心居》做到了。

作為普通觀眾,希望國產劇日後改編的原著就照這個標準來。觀眾看著雖疼,但痛並快樂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b0a77d47063bf17ddfe8de5db6ddd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