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後,70歲老人組建「老子軍」:老人參軍專接送死任務

2022-09-27   晴捺生活

原標題:「七七事變」後,70歲老人組建「老子軍」:老人參軍專接送死任務

老年人能做些什麼呢?在很多人眼裡,老了之後也幹不成啥了,頂多帶帶孫兒、下下棋什麼的。但你知道嗎?

抗日戰爭時期,曾出現過 「老子軍」, 他們只收60歲以上、敢死的老年人。這麼悲壯的軍隊,為什麼如此鮮為人知呢?今天咱們就來講講。

1937年7月7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的野蠻行徑,激起了全國上下無數愛國人士的激憤。

盧溝橋事變

為了驅逐侵略者,數以百萬的戰士踏上了戰場。當然,抗戰的主力軍是青壯年。

有人去了前線,有人留在後方。前線戰士奮勇殺敵,後方留守人員也想方設法,儘自己的力量去抗戰。如70歲老人張一麟,聯合59歲的好友李根源,一起創辦了《斗報周刊》。

一個「斗」字,盡顯兩位老人的激憤。他們以筆為刀,義憤填膺地號召全國人民抗戰到底。

與此同時,張一麟還親自上手撰寫文章。他是個不畏強權的老人,哪怕知道當局不會高興,依舊強烈倡導「三不」主義。所謂「三不」,就是「不不抵抗,不簽喪權辱國條約,不壓制輿論」。

《斗報周刊》

張一麟在社會上很有聲望,他這文章一發表,立刻引起很多人重視。就連民國「四大元老」之一的蔡元培,也高度評價,認為這是催國人奮進抗戰的號角。

或許有人好奇了,張一麟到底是什麼人?為何周刊說辦就辦起來了,寫個文章還能引起蔡元培的重視,這就不得不說說他早年的經歷了。

張一麟1967年生,字仲仁,蘇州吳縣人。此人打小就是個神童,12歲考上秀才,18歲成為舉人。

對比一般學霸范進,中舉後竟然瘋了,就能看出張一麟的「妖孽」程度。36歲時,張一麟被分到袁世凱手下任職。因他有智慧、有遠見,且足智多謀,深受袁世凱倚重。

袁世凱

民國初年,袁世凱升任大總統,張一麟則是他的秘書。後來歷任機要局局長、教育總長、總統府秘書長等職。那些年,袁世凱的每一個決策,幾乎都有垂詢張一麟的意見。

總統府的機密文件,也基本是張一麟起草保存的。由此可見,他絕對是袁世凱心腹中的心腹。

不過心腹的意見再重要,也抵不過帝位的誘惑。在袁世凱想要稱帝的那段時間,張一麟明確反對,他是苦口婆心的勸說,所有弊端都講得明明白白了,袁世凱還是一心稱帝。

張一麟知道這是條絕路,可他勸不動袁世凱,只能憤而辭職了。

之後,張一麟返回蘇州潛心著書,從此不問政事。著書的同時,張一麟還與他人一起改良農業、興辦教育、編纂縣誌等,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實事。如此總總,使得張一麟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威望,時人稱他「仲老」。

張一麟

如果說張一麟屬於文人,那他拉來的合作夥伴李根源,就屬於武將了。

李根源1879年生,雲南騰衝人,1904年到東京學習,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1905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後,李根源和蔡鍔等人紛紛響應,建立起雲南軍政府。

後來,他還擔任過陝西省省長、廣州衛戍司令、北洋政府航空督辦等職。如此位高權重的元老級人物,卻因反對曹錕賄選總統,只能離開政界。

之後,李根源也沒回雲南,而是選擇留在蘇州。他辦過學校、修過公共浴池、還公開為「七君子」聘請律師,很是讓人尊敬。因為他的字是印泉,所以時人尊他為「印老」。

李根源

同居蘇州,還都在北洋政府做過高官,李根源與張一麟自然而然地相識了,還成為極好的朋友,有「吳下二老」的美譽。兩

人意氣相投、過從甚密,所以當抗日戰爭爆發時,哪怕年紀不小了,他們依舊想為救國貢獻一份力量。

「七七事變」後不久,日軍又進攻上海,發動了「八一三事變」。蘇州與上海的距離有多近?想必大家都知道。一時間,城裡是人心惶惶。

但那些愛國志士們,卻顧不上操心個人安慰,紛紛投身愛國行動中了。

為了支援前線,張一麟和李根源商量過後,在蘇州組織起「抗日治安會」,將募捐來的糧草、棉衣、藥品等,全部押送到上海守軍那。

李根源

同胞在受難,張一麟和李根源的怒火在燃燒。面對猖狂的侵略者,他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哪怕一個70歲,一個快60歲,兩人依舊想到戰場上,跟鬼子真刀真槍地干。

可他們兩個老頭,軍隊也不會收啊。推己及人,他們覺得肯定有持同意念頭的老年人。

與一些愛國人士商量過後,決定發動全國老人,一起投入抗日救國鬥爭。

在當前的抗戰中,青少年有童子軍,婦女有娘子軍,而他們老年人,自然也應該有「老子軍」。這個「老子」之名,取自愛國名人范仲淹的雅號「小范老子」,可不是「爸爸」的意思。

抗日兒童兵

當然,老年人體弱,怎麼能拼得過年富力強的敵軍?對於這點,他們當然明白。但是「少者、壯者前程遠大,來日方長,若多犧牲,未免可惜。」

但是上了年紀的人,本就沒多少年活頭了,「視死如歸,是其天職」。

這是「老子軍」創建的原因,也是他們創建的目的。雖然上了年紀,但他們仍有一顆報國之心,願意為抗戰付出生命的代價。

「老子軍」要求每個成員都要滿60歲以上,55~59歲之間的,可以成為預備軍。

抗日敢死隊員

對於「老子軍」的任務,也有明確的規定。如:點燃雷管發動機關,破壞敵人重工業、軍械,制裁土豪劣紳漢奸等等。

像這種不需要太大體力、但必須以命相搏的任務,都可以交給「老子軍」執行。

「老子軍」面向全國招人,但必須有敢於一死的決心。

因為「凡青壯年不必犧牲者,則『老子軍』當代之」。經過仔細研討,關於「老子軍」的規則、宣言,悉數在報刊上發表。這代表著,「老子軍」開始招兵買馬了。

後來,高壽98歲的馬相伯成為總司令,張一麟為副,李根源做參謀長,李恆升做後勤部長。張一麟和李根源上面已經介紹過了,馬相伯、李恆升又是什麼人?說起來都不是一般人。

馬相伯

馬相伯是復旦大學創始人,號召力響噹噹的。李恆升則是著名實業家,曾一舉捐出百萬元抗日經費。文人、武將、富豪齊聚,「老子軍」的領導班子初具規模。

招人信息在報紙上大肆刊登之後,立刻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巨大反響。

老年人喜形於色,覺得自己這把老骨頭,總算有用武之地了。哪怕是送死,又有何懼?這是為國捐軀、死得其所。不少老人發來電報、寄來信件,要求報名參加。

老年人尚有如此雄心,青壯年怎會不受震動?就連婦女、兒童也紛紛響應參戰。

士兵與童子軍

一時間,壯烈的情懷涌在每個國人心頭,抗戰的呼聲響徹大江南北。郭沫若還特地為其撰文,稱張一麟和李根源是「天下之大老」。

舉國百姓都深受震動、覺得有可行之處的事,偏偏蔣介石不同意。

9月16日,蔣介石特意致電張一麟,告訴他們「軍事組織,貴在嚴整,軍事名稱,未可輕用」,直接叫停了「老子軍」。

就這樣,「老子軍」籌建計劃流產了,終是成為憾事。正是因此,「老子軍」才變得鮮為人知,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不過兩位老人的愛國情懷,並不會隨「老子軍」的流產而消失。

戰爭後的場景

據不完全統計,從「八一三事變」開始,蘇州地方的後援會、紅十字會等,先後救治傷兵約5萬,收容難民約15萬。

直到日寇逼近蘇州,救助行動才被迫終止。能有這樣的成果,張一麟、李根源兩位老人起到了巨大作用。

淞滬會戰中,抗戰軍士多有死傷。由於戰事激烈,根本來不及收斂屍體,很多戰士就那麼暴屍荒野。

是張一麟和李根源組織起紅十字會,遠赴上海為抗日烈士們斂屍,並披麻戴孝,收葬於蘇州善人橋。

蘇州善人橋村

為了安置受災群眾,李根源一直奮戰到11月中旬。那時日軍都逼近蘇州了,安排好最後一批難民,他才選擇了離開。

而張一麟呢,直到蘇州淪陷,他也沒走。喬裝成僧侶,藏於城西寺廟,用自己的家財、聲望,繼續組織抗日,安置傷兵難民。

但蘇州畢竟淪陷了,張一麟這麼個有聲望的老人,留下來實在太危險。經人力勸後,他才由上海取道香港,輾轉去了武漢。

後來,張一麟被聘為國民參政員。1943年10月,病逝於重慶,享年76歲。他這一輩子,終究沒看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

李根源

相較之下,李根源幸運多了,活到了新中國成立的時候。1949年之後,李根源做過西南軍政委員、全國政協委員等,1965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