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章回體神魔小說。在本書的整本書閱讀實踐中,存在影視解讀代替原文閱讀、片段賞析代替整本通讀的問題,使閱讀流於表面化。那麼,教師如何在整本書閱讀實踐中加強方法指導呢?
一是跳讀速讀知其大概,提高閱讀的效率。身為長篇章回體小說,《西遊記》篇幅較長,個別地方語言晦澀難懂,行文中亦有大量引詩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進度。因此,教師在閱讀指導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學生讀完整。
參照章回體小說的回目進行跳讀。跳讀,是主動捨棄、有意忽略。回目即目錄,高度概括了一本書或一章節的內容。閱讀目錄能夠清晰了解《西遊記》的結構布局、各章節內容及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了解全書面貌,達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根據學生所熟悉的內容,我建議他們利用目錄先查找自己能夠講得出來的西遊片段,然後再仔細閱讀原文,看看自己的理解與原文記載是否相符,完成了這一步,就能夠獲得很大的閱讀成就感,進而堅定閱讀完整本書的信心。參照回目,能夠指導學生較為快速地選定閱讀篇目開展閱讀。
以敘事脈絡為線索進行速讀。小說都是以敘事為主進行情節架構的,《西遊記》也不例外。釐清某一個回目或某幾個回目的敘事脈絡,有助於我們開展速讀,把握文本內容。如何快速把握敘事脈絡呢?我們可以藉助回目擴展法。以回目為中心,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領式的方式來擴展題目,以便快速釐清敘事脈絡,比如:誰?在什麼情況下?做了什麼事?結果如何?回答這幾個問題,並將答案用流暢的語言串聯起來,本回目的敘事脈絡便清晰可見了。再一個是六要素串聯法,六要素是一篇優秀的記敘文必不可少的因素,找出六要素並連貫起來,敘事脈絡便清晰了。
二是精讀精思透徹理解,挖掘閱讀的深度。精讀伴隨著精思,是一種深耕細作式讀書方式,需要讀者耐下性子邊讀邊思考,並學會鑑賞,精讀往往收穫會更多。《西遊記》每一回基本上以一件事為中心進行敘述,有時也有多回敘述同一件事的,像二十四回到二十六回講的是「偷吃人參果」、五十九回到六十一回講的是「三調芭蕉扇」等,這些章節都可看作本書的精彩片段,人物刻畫淋漓盡致、情節設置曲折生動,極具吸引力,可讀性很強。
巧用「三復情節」進行精讀。中國古典名著經常會存有「三」的痕跡,像「劉玄德三顧茅廬」「宋公明三打祝家莊」等,這種從形式上看要經過三次重複才能完成的情節,我們稱之為「三復情節」。「大鬧天宮」「大戰紅孩兒」「探無底洞」等精彩片段都有「三復情節」的痕跡,只是沒有明確標註出數字。比如「大鬧天宮」,就經歷了悟空因弼馬溫官小而私自下界(一鬧),偷吃蟠桃、擾亂蟠桃大會、偷吃仙丹然後下界(二鬧),八卦爐中練就火眼金睛後,於靈霄殿外與諸神對峙鏖戰(三鬧)的過程。「三鬧」層層深入,由個別治安事件發展成群體事件,再上升到社會層面,「大鬧天宮」由此完成。「三復情節」的應用使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既能夠看出事情的難度,又利於展示人物的努力程度,合乎中國人的審美心理。
三是基於學情,重視學生的感受、質疑和發現。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根據已有經驗預設學情,整本書閱讀教學尤甚,這種偏離了真實學情的教學往往導致形式化泛濫。我曾以不記名的方式書面調查過學生對閱讀本書的感受、質疑和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幾個疑問是「唐僧為什麼不相信悟空而一次次趕他走」「菩提老祖後來去哪兒了」「『無字經』是真是假」等,這與我們預設的情節、人物解讀相差甚遠。教師忽視學情就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慾,重視學情又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關注呼聲最高的話題,以探究帶動思考、推動整本書閱讀。截取「三打白骨精」片段中師傅對悟空的不信任表現和八戒的挑唆,結合前後情節和人物描寫的分析我們得知,白骨精是取經團隊組團後遇到的第一個妖精,此時悟空與師傅、悟空與八戒之間還存有矛盾,沒有達到精誠團結、共謀事業的地步,師傅有「離了悟空也能取經」的盲目自信,八戒有泄憤報私仇的嫌疑。探究過後,學生豁然開朗,閱讀興趣在無形中被大大激發。
在閱讀任務的設計環節,我建議學生圍繞自己的興趣點,綜合利用各種閱讀方式完成《西遊記》的整本書閱讀,並選擇合適的形式呈現出來,如手抄報、思維導圖、小論文等。在提供了指導、明確了要求以後,教師有時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
(作者單位系山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4年10月16日第12版
作者:劉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