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老家參加葬禮後,才明白故鄉回不去了

2023-12-12     布衣粗食

原標題:回農村老家參加葬禮後,才明白故鄉回不去了

小時候讀魯迅寫的《故鄉》,覺得那是藝術作品。

長大後再讀,那是故鄉的真實寫照。

「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不就是你我當下的心情、眼前的景象嗎?

早幾日,兄嫂的母親過世,我也參加了葬禮的大部分過程。

兄嫂和我的的家,在一個鄉,不同村。很多村民,扯起來,都是親戚朋友、同學,鄉里鄉親的,都熟悉。

葬禮之後,我忽然發現,曾經心心念念的故鄉,真的回不去了。

01

「參加葬禮的人少之又少」:人情還在,但是一起相聚好難。

按照農村的習俗,「死者為大」。

也就是說,村裡有老人過世,不管再忙,都要來參與落葬的事情。

尤其是村裡的年輕人,要出力。否則,事情就辦不妥。

作為70後的我,看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葬禮,熱熱鬧鬧的,送葬的隊伍,可以排幾里地。中年人抬棺材,幾班倒,絲毫不費力,也不會在中途歇息。

挖坑,修路,做飯,壘墳頭,誰家都願意借出家裡的東西,能幫一點是一點。最好的是,不缺人手。

關鍵是出殯這一天,土葬沒有幾個壯年勞力,肯定的不行的。

這幾年,出門混的年輕人多了,在家的多半是老弱病殘,還有部分留守兒童。

村裡也約定了規矩:在外的年輕人,要主動來幫忙安排落葬。在打工的時候,請假也要來。

若是大家都不來,以後老人過世,難以處理了。類似的情況,誰家都有。

正因為要等到年輕人聚攏,原本三天可以落葬的老人,往往要等五六天。畢竟,在遠方的人,半路上也要耽擱一兩天,急不來。

規矩有了,大家也認可了。但是種種原因,導致不能到場的勞動力,還是有的。

兄嫂家的葬禮上,只有九個年輕人,另外幾個是五六十歲、身體還硬朗男人。

親戚朋友也來了不少,但多半是看一看,就立馬回城去了。大家都開車來,把原本不寬的馬路,占據了很長。但到了傍晚,就都不見蹤影了。

鄉里鄉親的,都認識,但是能幫忙的情況少了,人情味也淡了。更多是走流程,儀式也越發簡陋。

02

「大家嫌棄農村生活」:風景不錯,卻不見了山水之情。

老祖宗告訴我們:「翻身莫忘本。」

真的,誰都不要忘記了來時路。你是農村走出去的,記得常常到農村看看,有美好的回憶,也有葉落歸根的嚮往。

和參加葬禮的親戚扯幾句,發現大家都一個共同點:習慣了城裡,農村反而不能習慣了。

或者說,農村太偏遠,什麼都不方便,令人各種不適應,甚至望而生畏。

一些老人也說:「這年頭,留在農村生活的青年,一準沒有本事。有出息的人,都在外頭買房子,有工作,收入不少。」

夜裡一陣風,把村裡的電路吹掉了。導致停電幾個小時。

村民說,類似的情況,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下雪了,電路有問題,也許好幾天都沒有人修理。也能理解,誰能爬上結冰的電線桿去幹活呢?將心比心就好了。

雖然農村改變了不少,但是相對來說,仍舊條件不太好。

老人有病,得送到城裡,車來車往的費用很大,關鍵是耗盡很多時間。

孩子上學,要去鎮上,並且鎮上也沒有中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寄宿的孩子很多,一些爺爺奶奶看不過去,也要去陪讀,就在鎮上租房。

對於偶爾來農村的孩子,就更難受了。也許手機信號不太好,看不了遊戲;泥巴多的地方,不想去,因此老喊著要「回城」,大人拗不過,也就一道回了。

橋還是原來的橋,沙子路變成了水泥路,村口有太陽能路燈,但是留不住村民的心。畢竟,收入多,才是硬道理,人們嚮往的真情感。

03

「兄弟姐妹各奔前程」:父母走了,故鄉也沒有了牽掛。

葬禮之後,按照規矩,兄嫂家的兄弟姐妹算一算開銷,也把禮金進行分配。

因為大家都比較團結,禮金也不是很多,因而算帳比較簡單。老家的房子,給了兄嫂的弟弟,幾畝果園給了鄰居管理,也不要租金,免得荒廢就行。

菜地也給了隔壁村的一位喜歡種菜的大伯。若是大伯走不動了,再議。

兄嫂的弟弟說:「房子給我,也是鎖起來。大家一人一把鑰匙吧,不管什麼時候回來,總得有地方落腳......」

一句話,大家頓時就落淚了。父母走了,老家也沒有牽掛了,誰還回來呢?不見了炊煙,還睹物思人,門口也沒有父母在等候,何必啊。

逢年過節,也大概是在城裡聚一聚吧。沒有特別情況,聚會也難。

把老屋鎖好,幾個月,或者幾年都不打開,類似的情況,有好幾家。門口有野草,長得比人更高。

04

人是有鄉愁的,可是如今,鄉不見,愁常見。

故鄉的山水,滋養了我們成長,卻無法滋養我們的收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平時對故鄉,沒有太多的傷感。但是參加葬禮,讓人帶著生離死別的情感,再去感悟,就潸然淚下了。

這二三十年,真的變化太大了,有些難以接受。

本來想,人老了,就去故鄉養老,門口養雞鴨,屋後有菜地,老屋裡有春風。到底是想一想而已,計劃趕不上變化。

餘生,隨遇而安吧,哪裡的黃土不埋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779dc20420cee565568f2bd7863d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