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百萬大移民》丨走出大山的「苦」與「甜」

2023-04-01     光明要聞

原標題:我聽《百萬大移民》丨走出大山的「苦」與「甜」

講述人: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委宣傳部 張金柱

前段時間,由敬一丹、董浩演播,國實、張潔編輯,邢曉春監製的20集有聲書作品《百萬大移民》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閱讀之聲首播。在此之前,我就認真讀了光明日報社寧夏記者站站長王建宏寫的這本長篇報告文學。作為土生土長在「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的一員,大學畢業後我在全國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區紅寺堡工作近十年,深刻體會過移民艱苦創業、脫貧致富的艱辛,也目睹了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天翻地覆的變化,一個個移民創業的故事,讓人心潮澎湃;每一個建設者默默奉獻的感人事跡,讓人心生敬仰……每個感動的瞬間,總能勾起我過往的回憶。

演播人敬一丹(右一)、董浩(左一)與編輯國實(中)在演播現場

可以說,讀《百萬大移民》生動質樸的文字,給人理性與思辨,充滿力量和希望;聽《百萬大移民》深情貼切的聲波音律,讓人如臨其境、酣暢淋漓,激起情感上的共鳴和觸動。

正如書中所述,「天越藍,太陽越大,就越不下雨。西海固人關於旱的噩夢,就是藍色的。」

記得初中畢業的那年暑假,母親叫我一起到田地收割麥子,懷著對豐收喜悅的期待,收割今年的收成。頂著烈日,氣喘吁吁跑到田裡,看到眼前的光景,心一下子涼到了腳底:不到一畝地的小麥,被乾旱、鼠蟲蹂躪地一坨麥秸、一坨黃土,一塊干黃、一塊青黃——靠天吃飯的莊稼嚴重發育不良,說是割麥子,不如說是拔麥子,拔出來的麥稈,長度都打不了麥腰捆。我已經預想得到,這塊莊稼地今年又打不上兩袋麥半袋面。我壓制不住心中的憤懣,扔下手中的麥稈,我想逃離這嚴重「營養不良」的土地,逃離大山環抱著的窘迫生活。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那延綿的大山里,教育是貧困地區孩子們走出大山,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然而,當時有許多同齡的夥伴,因生活、教育條件的限制,小小年紀擔起了家庭的重任,無法圓夢考學。

初三畢業那年,我因欠學校50元學費拿不到中考准考證,差點因此輟學。後來,在家人、老師的東湊西借下湊齊了學費,才如願參加考試進入高中。在求學的道路上因生活條件的窘迫,我曾多次想放棄學業減輕家裡的負擔,但在家人和老師鼓勵和堅持下,讓我本不甘放棄的心重拾希望。兩個弟弟已經提前退學,求學圓夢拔窮根的重擔和希望落在了我的肩膀上,咬著牙也得堅持下去。

每次在上學的路上,都會看到爺爺破舊的衣兜里揣著一本不知從哪兒撿來的字典,紙頁泛黃,殘缺不全。爺爺當時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十分精神,背著個大背篼,四處撿破爛用以貼補五叔家的生活。靠在路邊休息時,就會小心翼翼掏出字典,邊念邊用手指頭比划著寫,專注地認讀裡面的字。看見我走到他身旁,他一隻手捋著銀白的長須,一手拉著我笑眯眯地讓我幫他認字,講解字的意思,認識一個字後,就會滿意的點點頭。爺爺還會拿過我手中的課本翻看,雖然爺爺沒念過書,識的字少,但還是有模有樣地翻看,問我書中講的是什麼內容和許多「為啥」……至今,我都時時浮想起爺爺識字的情景。爺爺的字典,已經不是一本破舊的字典,那是探索知識海洋的「寶典」;那是播種自強不息、求學上進、永不言棄的「種子」。爺爺對知識無盡的渴望和求知,是爺爺那一代人的心愿和希望,這種精神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激勵著我。

當告訴母親我被大學錄取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母親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轉過臉的瞬間,露出開心的笑容,那是在與窮困生活長期鬥爭中,充滿希望的笑容;那是在受盡艱難困苦,眼含熱淚欣喜的笑容。

「在紅寺堡區樹立的一種理念:越是貧困,越要把教育作為拔窮根的重要手段,改變命運,掌握未來。」如今的移民區,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免費的營養午餐、明亮暖和的教學樓、優質多元的教育資源……讓更多移民搬遷來的孩子有了改變人生軌跡、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

打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雲聽客戶端即可收聽《百萬大移民》全集

《百萬大移民》中寫道:「西海固,作為中國貧困的代名詞,貧困的根源,在於人、水、土等自然資源的錯配。而移民的實質,則是將錯配的資源重新組合、優化配置。」

經歷過百萬大移民的人、水、土資源重組後,如今的家鄉隆德縣,處處綠樹成蔭、花草相伴。從過去的天藍山黃溝無水、狂風沙塵迷人眼、十年九旱粒無收、靠天吃飯肚難飽,到現今的天高雲淡綠成蔭、和風細雨潤心田、一年四季瓜果香、產業興旺精神足。

每逢節假日,我都要抽時間帶家人回老家轉轉,最愛去的是老家山上茂密的樹林中「避暑」「靜思」,那片樹林已是我和兒子約定的「秘密基地」,因為在那片「秘密基地」里,有天然的、人工種植的花草樹木和當地常見的野生動物。春天,有新生出土的鮮嫩苜蓿芽、蒲公英、苦苦菜、薺薺菜等有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野菜,和家人採摘一堆堆,可以嘗嘗大地的鮮味;夏天,有甘草、小柴胡、艾草等草藥簇擁相依,採集一捆捆,可以煲湯、泡水,體驗怡然自得的鄉村生活;秋天,成熟了的瓜果蔬菜在這裡「群英薈萃」,採摘一袋袋,品嘗大自然的饋贈;冬天,站在白茫茫的雪山上,掬起一把把白雪,在凜冽風中感受蒼茫大地的寥廓。洗盡鉛華,家鄉的春夏秋冬,已然沒有了從前只為填飽肚子的枯燥辛酸,更多的是感受四季變化的奧妙,是滌盪在外遊子的心靈,是見證歲月變遷的歷史印記。這是國家移民搬遷、退耕還林(還草)、產業結構調整等各種政策「組合拳」下決戰脫貧的勝利成果。

「此心安處是吾鄉。」移民區和搬遷區,都是移民的家鄉;故鄉與他鄉,早已融為一家,形成了新時代的移民精神。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移民和建設者們接續奮戰,用枸杞、黃花菜、葡萄、青貯草料、牛羊養殖、文旅體育等特色產業,在這片干沙灘的幕布上,繪就了一幅五彩斑斕的錦繡畫卷;王航弟、李志巧、喬文生、劉克瑞、馬慧娟等一個個鮮活的移民代表,濃縮了123萬移民的奮鬥歷程。那是移民們建設美好家園智慧的結晶,是西海固人與「苦瘠甲天下」頑強鬥爭的成果。

新時代的移民者同建設者、見證者和全國人民一道,繼承和弘揚移民精神,正走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去探索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續寫新征程的精彩故事,描繪新時代的多彩畫卷。(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採訪整理)

[ 責編:王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5b32b9035af3e9c2929b3623a53fd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