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老師對學生全面發展非常關鍵?航天英雄楊利偉這樣說……

2023-07-18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什麼樣的老師對學生全面發展非常關鍵?航天英雄楊利偉這樣說……

首飛剛返回地面時

楊利偉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原本準備獻花的人被擠到一邊去了

在場所有人都在歡呼雀躍

因為他們在現場

見證中華民族終於實現了千年飛天夢

看到這一幕的楊利偉

所說的第一句話是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

即便在今天

楊利偉依然感覺

沒有其他話可以更準確地表達他的這種感受

因為在首飛過程中

他遇到了很多風險和困難

「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信念

一直支撐著他

昨天,2023年「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廣州會場)開班典禮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行。中國首飛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將軍為來自廣東、廣西、海南的150名小學科學教師授課。

當你身臨其境遇到風險時,

才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責任

「我在乘坐火箭上升時遇到了共振。」

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都會敏感

而楊利偉當時遇到的是

8赫茲的低頻震動疊加6G的負荷

因為是首次航天飛行

他當時並不知道

這是異常的共振現象

而是覺得自己「不行」

「在那一刻,

我以為自己就要犧牲了。」

幸好共振時間不是很長

大概不到30秒

峰值過去了

楊利偉在首飛時

遇到很多類似的困難

「實際上

我們在遇到很多風險時,

才能更好地認知所從事的工作。」

1998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時

楊利偉等14名隊員在國旗下宣誓

並把自己名字簽到國旗上

在楊利偉看來

「從那一刻起,

航天員選擇的不是一個職業

而是一份責任。」

一進入航天大隊的一個小院子

映入眼帘的就是

「祖國利益高於一切」

楊利偉強調

「這不單單是一個口號,

更多的是體會。

當你身臨其境時

你才會這麼想。」

善於發現學生特長的老師,

對學生髮展非常關鍵

遇到一個好的班主任,

可能比去一個好的學校還重要。」

楊利偉認為

善於發現學生特長的教師

對學生全面發展非常關鍵

「老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

引導學生更好地去發揚自己的優點。」

在學生時代

兩位啟蒙老師對楊利偉影響深遠

其中一位是小學班主任

一次偶然的機會

小學班主任讓楊利偉去參加數學競賽

他獲得了一個很小的計算本兒

上面蓋著「獎」字

這個看似很小的獎品

卻在他的成長之路上

發揮了重大的激勵作用

楊利偉的飛行啟蒙老師也對他影響較大

學飛初教機時

楊利偉的老師是一位老兵

「我這麼老的教員了,

我的學生不能比別人差」

在訓練設備簡陋的情況下

楊利偉的飛行啟蒙老師克服很多困難

在周末時間帶楊利偉等學生辛勤訓練

老教員的言傳身教

讓楊利偉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也更加努力練好飛行技巧

這幫他取得了優異的飛行成績

他也成為了出類拔萃的飛行員

兒時的成長經歷,

會激發孩子心中許多「熱愛」

在楊利偉小時候

他很多同學的家長從事不同的工作

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

楊利偉拓寬了視野

而小時候豐富多彩的成長經歷

不但激發了他對很多東西的熱愛

還幫他養成對新生事物

充滿興趣的性格特點

「實際上我很小的時候

最想做的不是飛行員,

受《鐵道游擊隊》電影的影響,

想當個火車司機。」

楊利偉小時候

常常和夥伴跑到火車站看火車

更多的見聞讓楊利偉有了新的夢想

他的老家有一個機場

同學父親就是飛行員

楊利偉和同學們到機場參觀時

看到飛行員從飛機上下來

腰上別著槍和刀

「那時候感覺飛行員特別帥氣,

對飛行員特別羨慕,

就不想當火車司機了,

想當飛行員。」

他們還借來了同學父親的飛行帽

拿到教室每位學生都戴了一下

到後來楊利偉高中畢業時

一聽說有報考飛行員的消息

第一時間就報名了

從此走上了飛行員之路

現場一名科學教師在提問時表示

自己曾帶領學生製作水火箭

他們在模擬火箭的發射過程中發現

科學實驗不僅需要應用科學知識

還需要融合多專業知識

對此,楊利偉表示

除了應知應會的知識外

還需要引導孩子廣泛涉獵

學習不同的學科知識

在參加一些科技與藝術論壇的過程中

他發現許多孩子不僅學業優秀

而且綜合素質突出

究其原因

就是這些孩子通過廣泛學習

培養了很強的求知慾

還掌握了很好的學習能力

楊利偉建議

「從孩子小時候

就應引導他們學習

不同門類的知識,

這對他們的全面發展

非常有幫助。」

揭秘太空「出差」的趣事

「比如小孩兒用的尿不濕,

最早就是給航天員研製的,

逐步推廣到老百姓的生活當中。」

楊利偉提到

微波爐、核磁

起初也是為回應航天的需求

隨著航天事業發展

許多航天技術及用品

「走進」家家戶戶

在講座中

楊利偉還介紹了

「百鍊成鋼——航天員選拔訓練」

前段時間

航天員桂海潮乘坐

「神州十六號」飛船引發熱議

不少朋友問楊利偉

是不是現在戴著眼鏡也可以上太空了?

楊利偉笑著說

從技術上來看

低度近視可以

但是高度近視還是不行

隨著載人航天工程的深入推進

普通人進入太空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問題了

隨後楊利偉以

「飛天夢圓——忙碌的太空生活」

分享了大家感興趣的

太空人在太空的日常

太空人在太空中待上半年

不理髮的話頭髮會很長

因此太空人要學會理髮

「你幫我理,我幫你理」

在太空中生病了怎麼辦?

楊利偉回答說

「我們自己在太空中生病了,

如果吃藥不管用,

我們自己也會打一針

這樣都是可以的。」

因此太空人還要學會打針、抽血、做B超

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

如何避免食物中的油、米飛濺?

楊利偉表示

在製作食物時

會將其做成像八寶飯一樣有粘性

或者把食物做成「一口吃」

一口放進嘴裡

無需咬和咀嚼

也能避免殘渣飛散

睡覺方面

在太空中

每個航天員都有自己的睡眠區

睡眠區配有睡袋

航天員睡覺時

睡袋要固定在艙壁上防止飄走

洗澡時

航天員不能像在地面上那樣淋浴和洗澡

而要用濕毛巾擦拭身體

在太空失重環境中生活時

航天員必須每天鍛鍊身體

以減少肌肉萎縮和骨丟失

航天員工作生活條件

舒適性提升的背後

正是我們的載人航天技術工程大大提升

神舟十二號發射時

楊利偉感慨地說

「非常羨慕神舟十二號飛行員

有這麼好的工作環境。」

因為當時他飛行的返回艙是6立方

以他的體型難以站起來

現在的空間站大概有110立方

每個航天員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間

這讓楊利偉深切地感受到

祖國航天事業的進步

他也為祖國的航天事業

感到無比驕傲

文字來源 | 中國教育報 通訊員 楊曼潮 黎鑒遠 張紫欣 方媛 楊欣靈 記者 劉盾

圖片來源 | 華南師範大學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上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49740b8d9ac39dc04f5af983b405c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