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建築師,一個展覽,一幅未來北京的藍圖

2023-03-07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一群建築師,一個展覽,一幅未來北京的藍圖

原創 齊子櫻

Cook Haffner建築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和主理人彼得·庫克將《房間城市》和《濾網城市》兩張手繪作品結合轉換成一個空間裝置作品,攝影:朱雨蒙

藍圖,原指建築師的工作工具,後隱喻歷史的檔案以及未來的構想。2023年1月13日,由建築師馬岩松策劃,MAD建築事務所協辦的《藍圖北京》作為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最後一個板塊,在隆福寺木木美術館開幕。展覽邀請20名國內外建築師,並呈現8組文獻研究和4組科幻影像。800平方米的空間內放置了總計60多組不同尺寸、媒介的作品和文獻,高度凝練壓縮,密度極大。五花八門琳琅滿目的內容都指向兩個關鍵詞:未來、北京。

「未來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持續向前滾動,折射出不同的未來,如同稜鏡。」在與策展人馬岩松的對話中,86歲的英國建築師彼得·庫克(PeterCook)這樣說道。與小說《1984》中提到的「把控歷史、掌握未來」相比,他給二者的關係賦予了更積極的定義 — 未來是多可能的。這也是馬岩松在策展中努力試圖表達的。

硃砂參展作品《北京海報》,攝影:周一

MAD團隊主導調研,藝術家硃砂完成視覺呈現的47張大海報、一條時間線打開了整個展覽。總長25米的牆面展現了從1910年到2023年間提取,全球所有指向未來、激動人心的重要思潮和事件,加上對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市規劃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的梳理。漫長的時間線最終以留白結尾,隱喻2023年的無限可能。以大字震撼視覺直觀呈現出:當下所熱衷討論的歷史,是無數先鋒的思想家、學者、建築師以前瞻的國際視野努力推進、鋪陳的「未來」。

李虎和黃文菁主持的OPEN建築事務所暢想將北京老城牆和二環邊的空間都改造成城市公園,一條新的綠帶環繞整個核心區,這件2009年創作且被M+永久收藏的作品與另一件2022年新作《每個人的城市》相呼應,針對北京城市八類典型「尷尬空間」,提出讓每個人都能宜居的改造方案。張永和升級設計了自己當年的席殊書屋代表作書車,創建一個人的尺度,關於自行車騎行的城市,他心目中的北京。

對於城市如何發展,美國建築師埃里克·歐文·莫斯(Eric Owen Moss)以解構主義改造洛杉磯老城舊貨運鐵路。「只有相信才能看到未來」,他深耕三十多年,終於讓整個區域成為城市文化腹地;ZAHA事務所展現倫敦城市東擴規劃,將城市肌理如藝術品一樣處理和展現;荷蘭的事務所MVRDV呈現截然不同的思路,在《大巴黎》作品中表達出古典城市的發展困境只有通過增加密度和新體量、新建築來突破。

伊東豐雄參展作品《東京遊牧少女之包》,攝影:周一

普利茲克獎獲得者,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重新設計呈現了自己1985年的作品,在經濟蓬勃發展之際去思考消費主義社會和一個獨居少女居住的《東京遊牧少女之包》,一個飄浮在空中的家,專門在北京採購和陳設本地女性的指甲油、化妝品、首飾衣服。裡面諸多細節如女性使用的指甲油、化妝品、首飾和衣服,是專門在北京採購,特別陳設,東京遊牧少女此刻成為了北漂少女,空間依舊成立。此次復刻作品伊東感觸頗深,專門撰寫長文以警醒在疫情後以全人類的眼光謹慎看待消費、資本和生活的關係。彼得·庫克爵士將2020年《房間城市》和2022年的《濾網城市》兩張手繪作品結合轉換成一個空間裝置作品,考慮因為疫情人的生活都封閉在家裡,以及城市如何生態化面對病毒,進化成如海洋生物般層層觸手和濾網。如65年前創立「建築電訊派」(Archigram)時一樣,還是如此浪漫、先鋒、尖銳但又充滿奇思妙想。

藍天組」沃爾夫·德·普瑞克斯參展作品 Astro Balloon1969,攝影:周一

藍天組創始人沃爾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重新升級了自己1969年便開始研究的Astro Balloon,由一層亞克力,多層氣膜組成。此次為北京觀眾量身定製了一個心跳互動裝置,觀眾走進,雖然視線能通過多層氣膜看到周遭環境,但仍能體驗到一種驟然隔離。當人手握感應器的時候,空間裝置發出藍光,隨人心跳閃動,將個體生命存在最隱秘的信號放大並廣播。

MAD建築事務所參展作品《北京2050:胡同泡泡》,攝影:練懿霆

幾件作品在一個展廳內並排懸浮在MAD建築事務所《北京2050:胡同泡泡》作品之上,仿佛這都是老北京上空的城市景觀。整個展覽的設計沒有任何多餘的語言,直接以作品落位關係和透視不斷疊加場域之中的能量。當觀眾觀賞任何一件作品的時候,都能以此為一種獨特視角去看待其他人心中的未來。胡同泡泡是關於如何在老城激活建築、空間從而改善人生活的作品,用鏡面反光金屬製造出各種異型的泡,來填充缺失的功能,例如廁所、廚房、客廳等。

年輕一代在北京工作的建築師的表現非常亮眼,王子耕以8位建築師的作品平面整合生成極具陣列感、儀式感和古典美的壇城,為他《想像中的北京》。裝置倒掛在一層展廳,如同一個藻井,呼應隆福寺的在地特點。時境建築的《三秒鐘超現實主義北京》是以數個亞克力立方體創造出古典和現代、東方與西方並存的平行時空。繪造社《河邊餐廳》體現了截然不同的對城市縫隙、底層人民所需生存空間發展的未來關懷。眾建築以《閾限城市》隱喻北京城市、空間、建築、人與人之間所缺失的「連接」。梁琛《無盡的西西弗斯之塔》是高度抽象性的未來哲思,思想和希望如同光點凝練在一個永不停止的,並以斐波那契數列為比例製造的微縮空間之中,循環上升。程艷春關注城市中的居住改善,試圖用多米諾的插件改造眾多上世紀70年代大板樓集體住宅。孫海霆記錄和呈現了北京的大板樓,重現上世紀70年代城市風貌。未之建築事務所高度關注人類中心化的未來,人類應當把建築做成移動的飛行艙,探索太空,可以去達任何地方,這樣一來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也能讓地球生態喘息和痊癒,實現真正的可持續性……

「眾建築」何哲、瀋海恩與臧峰參展作品《閾限北京》,攝影:周一

展覽籌備時間不長。除了北京歷史和文獻的部分是以慣常調研策展步驟展開外,參展藝術家的創作是通過極短時間內和策展人高密度對話進行,以馬岩松兩個問題貫穿始終:「你理解的未來是什麼?」,「你想像的北京未來是什麼?」。這些問答的存在本身在2022年已經十分珍貴。建築師的工作通常是更冷靜、理智的。在《藍圖北京》中他們帶著強烈的表達欲和充沛的情感,迸發出巨大能量。將展覽選址在北京市中心,特地在更小的展覽面積里集中更多高能量作品,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以雙年展來對抗雙年展」,批判現行清單式、陳列式、過於優雅和文質彬彬的「白盒子」展覽。

「這是一場集體的創作。你所以為的歷史都是由彼時對未來的想像構成。可預見的未來和合理的結果是值得警惕的。我們不應該接受一切理所當然。保持想像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思想才是建築師的武器」策展人馬岩松最後說道。

文 Article / 齊子櫻 Qi Ziying

圖 Pictures / MAD 建築事務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3f152eba058ab960072db176636b4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