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炸開黃河決堤,阻止日軍南下,日軍沒攔住卻坑苦了河南人

2022-03-21   浩然文史

原標題:國民黨炸開黃河決堤,阻止日軍南下,日軍沒攔住卻坑苦了河南人

國民黨炸開黃河決堤,阻止日軍南下,日軍沒攔住卻坑苦了河南人

電影《一九四二》以1942年發生在河南的一場大饑荒為故事背景,有許多讀者應該都看過這部電影。但電影並未講述這場饑荒因何產生,也沒有講述為何這場饑荒能發展到如此嚴重的程度。大部分人可能認為是由於戰爭帶來的破壞導致,這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若要追根溯源,還要從發生於1938年的黃河決堤事件說起。

1942年逃難的兒童

一、花園口決堤事件

1938年6月,日軍在先後攻下平津、濟南、徐州、開封等北方各大城市之後,開始沿河南繼續南下,逼近當時中國的戰時中心武漢。為阻擋日軍的南下步伐,為政府西遷爭取更多的時間,國府決定在河南炸開境內的黃河堤壩,以水代兵,將機械化的日軍阻擋在黃河以北。6月7日,國軍在鄭州花園口一帶通過炮火炸開黃河堤壩,幾天後,黃河水從花園口傾盆而出,在河南「四面出擊」,整個河南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花園口決堤後的慘像

黃河的決堤對阻礙日軍南下的確起到一定作用,但依舊沒有改變武漢被日軍攻陷的結局。花園口決堤在戰略上並未取得明顯效果,但卻對整個河南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黃河泛濫後,受災各地為阻擋「來勢洶洶」的黃河水,紛紛修建新的防泛堤壩,而兩側堤壩的修建,使河南兩側地勢被人為抬升,泛濫的黃河被「圍困」在中部,形成一片巨大的黃泛區。況且,黃河本身攜有大量泥沙,泥沙的淤積使黃河河道地勢不斷提高,本就處於泛濫狀態的黃河由此更加不穩定,時常衝破各地修建的堤壩,使黃泛區面積不斷擴大。

在黃河中行走的日軍

黃河的泛濫使生活在河南的百姓遭遇滅頂之災,他們的家園與土地被無情的黃河水淹沒,大量民眾死於洶湧的洪水。據統計,自1938年黃河決堤至1947年左右黃河泛濫結束,河南各地被沖毀的房屋達87萬多間,淹沒的耕地面積近2000萬畝,占全部耕地的35%。河南境內原有的防洪、灌溉與水域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大量中小河道或被黃河吞併,或受黃河衝擊後改道、斷流,喪失了原有的生態與灌溉功能。

百姓流離失所

二、生態環境的破壞

饑荒的出現除人為的戰爭、瘟疫等因素外,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區域內整體生態環境是否保持良好。正如上文所說,黃河泛濫使河南境內原有的水域系統遭嚴重破壞,每逢雨季,本來起到涵養水源,促進水資源循環的生態系統無法起到任何效用,奔涌的河流在地面上「橫衝直撞」,既無法對降落的水資源起到保存作用,還使大量水資源浪費在「洶湧奔騰」的過程中,最終蒸發在空氣當中。

黃河內有大量泥沙

黃泛區內的河流無法宣洩,只得與其攜帶的大量泥沙,一同淤積在低洼之處,形成一片又一片沼澤地帶。這使本可以用作耕種的大片耕地再也無法使用,農民只得放棄原有的耕作方式,選擇以漁業或種植沼澤蘆葦作為新的謀生方式。有學者曾做過研究,黃河在九年泛濫時期,一共帶來了百億噸的泥沙沉積,堆積深度甚至達8米。正如今天的考古發掘時常可以在地下發現古代的宮殿或城池,大量黃河泥沙的淤積,使原有的鄉村城鎮被掩埋下泥沙之下。而且由於泥沙的堆積,加之黃河始終無法正常排泄,導致土地質量嚴重下降,沙化和鹽鹼化愈發嚴重。

沼澤地

三、生態破壞與災難的到來

自花園口決堤事件發生之後,黃泛區內開始接連不斷的出現各種自然災害。1938年黃河剛剛決堤之初,黃泛區內即出現了蝗災和風災,且這些災害並不是先後到來,而是一同發作。水災很容易理解,蝗災的出現則是由於黃泛區泥沙淤積,沼澤與蘆葦大量出現,為蝗蟲生存提供了絕佳條件。黃泛區內的耕地本就大量被淹沒在泥沙之下,蝗災的出現更加劇了農民的苦楚,使他們僅有的農作物也被蝗蟲破壞。風災就更不用說了,植被的缺失導致裹挾著泥沙的大風失去了屏障,如同「世界末日」一般,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十幾年內,河南省政府與地方縣政府仍要投入大量資源用於整治自然環境。

上文提及的水旱災害、風災、蝗災等種種自然災害疊加起來,引發了一場震驚中外的大饑荒事件,即發生於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早在花園口決堤之時,河南即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移民潮,河南、江蘇與安徽三省共近400萬民眾背井離鄉,逃亡率達20%,有些縣城的逃亡率甚至達到68%。還有許多百姓沒能逃過各種災害的侵襲,大量村莊幾乎全部死絕,無人村隨處可見。全河南省共計死亡32.5萬人,占到人口總數的4.8%。

1942年大饑荒發生之後,河南的受災人數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數量。自1942年春,河南出現滴雨不下的境況,加之黃泛區內大量水資源無法得到保存,大多經奔涌後白白浪費,一場大饑荒由此而生。除自然原因外,河南一直是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來回拉扯的主戰場之一,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又加劇了饑荒的程度。據統計,在1942-1943年的這場大饑荒中,有近300萬河南百姓餓死在逃亡路上,要知道在八年全面抗戰中,中國軍隊的傷亡人數也是300萬左右。由此可見,這場饑荒對中國帶來的破壞與影響究竟有多嚴重。1941年,河南民眾在向國民政府申請減免賦稅的呈文中直言,親受其(黃河泛濫)患者,苦矣!一個「苦」字可謂道盡了人民的辛酸苦楚。

花園口決堤帶來大範圍的黃泛區

文史君說

花園口決堤並沒有改變戰爭的走向,反而造成數百萬人民群眾的流離失所和死亡,無數財產與土地遭到破壞,河南生態環境更是在數十年後才得以改善。這不得不說是中國歷史上十分慘痛的教訓了。

參考文獻

徐有禮、朱蘭蘭:《略論花園口決堤與泛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抗日戰爭研究》2005年第2期。

翦俊偉:《淺析1942-1943年河南大饑荒及其社會應對》,《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