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間,大清朝的國運猶如風中之燭,一方面乾隆盛世的豪情天縱徹底透支了朝廷的活力,另一方面「太平三聖」也就是康雍乾三代雄主的獨斷專行也在公卿士大夫之間培養了文恬武嬉的頑疾。天步維艱、氣數將盡,加之東南海上和西北邊疆的外患,終於引發了那場爆發於咸豐元年的內戰——也就是改變了歷史洪流的太平天國之亂。而作為自延平王世家以來最強悍的反清組織,太平天國也和其他的反清組織一樣,十分鄙視清朝衣冠,並且還形成了一套獨一無二的衣冠制度。
這要先說明一下,有清一代,衣冠制度始終是一個碰不得的問題。歷史上的建州女真本是明朝邊將,後來趁機起兵奪取了天下。故早期建州女真的衣冠制度基本等同漢人,據朝鮮使臣的《燕行錄》記載,即便是努爾哈赤也是頭戴檐帽、身著貼里、外穿罩甲,其打扮與當時大明朝的遼人將校沒什麼區別。只是後來依靠科爾沁蒙古的努爾哈赤與親近明朝的兄弟小兒哈赤爭權勝出,所以才導致了建州女真在文化認同上一邊倒向了東蒙,並且將科爾沁蒙古的衣冠文物引進建州女真並強行的定為「新傳統」。
此後,出於對外「盜憎主人」、對內「指鹿為馬」的心態,在「建州-後金-大清」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無論是血腥的屠殺還是慘烈的宮斗,「剃髮易服」就成了一個很「政治正確」的由頭。這也就是為何直到清朝後期「辮髮胡服」都還是一個十分敏感的政治問題。而作為「中國唯一具備服飾制度的農民政權」(按:其實這麼說十分片面,至少之前的李氏大順和太平天國同時期的杜氏大理都有一套完備的衣冠制度),太平天國自然也要在衣冠制度上做出姿態,以示與大清朝之間勢不兩立。
謎一樣的「玉璽」,到現在這「八位萬歲」究竟是誰都不得而知、
不過,在不同的時期,太平天國的衣冠制度是不一樣的。
比如在一開始,也就是從金田舉事到圍攻長沙這一時期,太平天國並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衣冠制度可言。有目擊者記錄當時太平軍上下除洪秀全、楊秀清等人都是一身大紅——紅風帽、紅袍——之外。普通的士卒則是破衣爛衫形同乞丐,唯一能夠表明其太平軍身份的是每人在衣襟前縫一個黃布條,而上陣殺敵時則要穿短衣並且赤足。總結起來就是:
「尚皆布衣藍褸,縫數寸黃布於衣襟,以為記號,囚首垢面,鶉衣百結者,比比皆是。」
此後,大概是太平軍一路之上沖州過府,自然也就「有錢了」,所以就開始著手安排衣冠制度的問題。這時凡被太平軍俘獲的原大清臣民都要上繳所有的衣物,並且男子還要依照規矩蓄髮蓄鬚。無論男女,每人都要用一條頭巾包頭——這是當時粵西地區普遍的習慣,不僅太平軍包頭,和太平軍敵對的粵西民團們也同樣的以頭巾裹頭。這時頭巾起到了太平軍內部區分等級的作用:旅帥以上的大首領和老資格的將領們用黃綢巾,以下的黃布巾;普通士兵及新降之人用紅頭巾——官大一級,頭巾就長一寸;至於平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用藍布裹頭。這就是九斤老太所描繪的那樣:
「從前的長毛是——整匹的紅緞子裹頭,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腳跟;王爺是黃緞子,拖下去,黃緞子;紅緞子,黃緞子······」
九斤老太生於道光十七年,在太平天國的統治下度過了自己的青蔥歲月,所以她老人家的描述是相當準確的。
等到攻陷武漢後,來自瘴癘之地、窮山惡水的太平軍可謂一夜暴富,於是就開始拚命揮霍到手的財富。當時武漢是中國數一數二的通都大邑,各種奢侈品堆積如山,眼花繚亂的太平軍猶如進入了四十大盜藏寶洞中的戈西母,不知該如何享受。一時間男人則以錦緞被面、英國印花布床單裹頭,有的甚至將女人穿的紅裙子拆開,當做頭巾;女人們則插戴滿頭珠翠、穿著男子的馬褂、朝靴,腰間繫著從成衣上拆下來的刺繡滾邊——所有的人都儘可能的珠光寶氣:戒指、珠串、手鐲、玉佩、香囊活計、扇子套······能戴多少是多少,行動之時鏗鏘有聲,猶如傳說中環佩叮噹的仙子······因為太平軍中賞穿黃馬褂是身份高貴的象徵,所以普通的「天軍」(太平軍的自稱)將士及家屬都十分的喜好短褂,這也就是為何會「
擄得貂狐綢緞長衣,必齊腰剪斷,改作窄袖小襟短襖,或改對襟坎肩
「之後再用整匹的紅綠綢緞束在腰間。還有的直接穿著裘皮褂子,裡面什麼也不穿,在當時人看來樣子十分辣眼。
正規的穿貂方法:必須裡面穿著,中衣、襯袍、常服袍或吉服袍,而且穿裘皮是老人的象徵。
這種穿法在當時會被視為「怯」而遭到圍觀的。
在離開長沙之後,太平天國的官職也還不算多,所以就用風帽分別等級:普通的士兵不戴風帽,王親外戚及官員皆戴鑲黃布邊的紅風帽,以黃邊寬狹定官職之大小,在並在帽額正中縫一小塊白綾,將官職或寫或繡標於正中。進入武漢之後,「天王」洪秀全以及各級官員也開始妝點威儀——所有官員的風帽都改用純黃以示嘉獎,而洪、楊諸王則戴繡龍黃風帽並再加上一頂龍鳳金冠。由於當時太平天國尚無類似於織造局這樣的機構,所以諸王百官的衣冠都是直接從戲班子裡沒收來的「行頭」,具體的分配原則是:
「全擄戲班行頭,以為偽服。如黃龍袍龍帽,則偽王分用,紅袍紫袍金盔,則丞相以下自分等次攫取,蓋彼時尚無金繡諸匠作為之執役也。」
李良偉飾演的洪秀全。
TVB版的《太平天國》,雖然劇情戲說,但是在整體的氣氛上十分的逼真。
在這部劇中郭富城飾演秦日綱。
定都南京之後,太平天國也由傳統意義上的「流寇」成為了割據山河的「僭偽」小朝廷,所以也就理所當然的設定了一套完整的衣冠制度,站在大清朝的角度來講就是:
「
賊於是又變易其服飾,更張其偽制······」
首先是論功行賞——所有官員都加官晉爵,凡參從粵西跟來的「老兄弟」們都算作「功勳」,風帽當中皆縫上繡有「功勳」二字的白綾帽徽,並賞穿黃馬褂;其他的將士們則規定:「將軍」以上則紅袍黃馬褂。從「將軍」以下到「師帥」以上,皆紅袍紅馬褂。
之後就是領導階層那好幾套極其複雜的衣冠制度。公正地講,太平天國還是恢復了一定的漢製衣冠,比如洪秀全本人的「朝服」就是一種奇葩版本的翼善冠——「
洪逆冠如圓規紗帽式,上綴雙龍雙鳳,鳳嘴左右向下,銜穿珠黃穗二掛,冠後翹立金翅二,冠前立花繡冠額一,如扇面式,亦繡雙龍雙鳳,上繡滿天星斗,下繡一統山河,中留空格,鎏金為「天王」二字。
」也就是說比之於元明兩朝帝王的烏紗沖天折上巾,洪秀全的「朝冠」雖然說不上莊嚴,但卻顯得更加炫目。
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的「朝冠」則做成「
古制兜鍪式
」——楊秀清的「朝冠」同樣在左右各裝飾了一條金龍,當中則是一隻鳳凰,龍鳳口中也吐著流蘇,而「朝冠」頂上又豎一紅纓槍頭,這乃是戲曲中「帥盔」的樣式;韋昌輝、石達開的朝冠與楊秀清的大同小異,主要區別是頂上的紅纓槍頭改為小黃傘蓋。而無論是「東王」、「北王」還是「翼王」,所有的「朝冠」上都有一個表明身份的帽徽,也叫做冠額。楊秀清、韋昌輝兩人的冠額上繡雙龍單鳳,中列金字官銜;石達開的冠額則不繡龍,只繡著一隻鳳凰和「蝶戀花」這種圖案······
到了「諸侯」、「丞相」一級,「朝冠」就類似於戲曲行頭上的「相貂」,只不過沒有帽翅,並且繼續裝飾著雙龍單鳳,龍鳳口中依然吐著流蘇,當然,所有的朝冠當中都鑲嵌著「冠額」。
這裡要說明一點的是,太平天國的朝冠之上濫用龍鳳再怎麼解釋也是來自於戲曲行頭的影響——在「王帽」、「侯帽」、「帥盔」、「相貂」上裝飾滾子龍、正鳳是舞台上一貫的做法,非此不足以顯示權利的富貴潑天。
王帽——來源於民間對沖天折上巾的想像。
帥盔——來源於民間對鳳翅盔的想像。
相貂——來自於民間對公服幞頭的想像。注意,這裡裝飾的就是「滾子龍」。
再往下,凡檢點、指揮、將軍、總制、監軍、軍帥、師帥、旅帥、卒長、司馬的「朝冠」皆為「獸頭兜鍪式」——檢點、指揮的「朝冠」上綴一獅,左右各綴一龍,中綴單鳳,「冠額」繡百蝶穿花,中繡官銜;指揮以上「冠額」官銜皆繡金字,以下「冠額」官銜皆繡紅字,師帥以下「冠額」官銜皆繡黑字。將軍以下「朝冠」不用單鳳,旅帥以下不用雙龍;自將軍至司馬,都在冠頂綴一猛獸形象以表明等級——將軍、總制為麒麟,監軍、軍帥為虎,師帥為豹,旅帥為熊,卒長為彪,司馬為犀牛。而這些表明官職的龍、鳳、猛獸、日、月、星辰、山河、花草也都可以按照品級通通的用到風帽之上。
比之於令人眼花繚亂的冠帽,太平天國的衣服的款式卻十分單調,僅有黃龍袍、紅袍、黃紅馬褂而已,袍的款式也不是漢服的交領廣袖或是盤領袍,而是清代最常見的常服袍樣式——窄袖一裹圓袍。從滿文上來看一裹圓袍為「Hūhūba」即「呼呼巴」,被註明是「Selfen akū sijigiyanbe hūhūba sembi」,即沒有開裾的袍(sijigiyan)。這裡面「袍」指的就是有廠字領大襟、馬蹄袖、兩邊不開氣兒的長衣,即常服。這種服飾直到光緒朝還十分流行,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二回的旗員苟大人就是如此打扮:
「....他自己把大帽子除下,又卸了朝珠,寬去外褂,把那腰帶上面滴溜打拉佩帶的東西,卸了下來;解了腰帶,換上一件一裹圓的袍子,又束好帶子,穿上一件巴圖魯坎肩兒...」
而太平天國的長袍與大清朝的「一裹圓」之間唯一在款式上的區別之處就是「無袖蓋」也就是沒有馬蹄袖。
從洪秀全到各「丞相」都穿黃緞龍袍,洪秀全的龍袍上繡龍九條,楊秀清的繡龍八條,韋昌輝的繡龍七條,石達開的繡龍六條,秦日剛等人繡龍五條,各「諸侯」、「丞相」的繡龍四條。「檢點」穿素黃袍,「指揮」至「司馬」皆則都是素紅袍。
太平天國在衣冠制度上最重視「黃馬褂」,這想必也是因為收到了戲曲的影響。洪秀全至「監軍」皆穿黃馬褂,不同的是高官顯貴們的黃馬褂上繡滿了蛟龍的圖案,而一般將領則繡著花花草草;中低級軍官無資格穿黃馬褂,只能穿紅馬褂,也繡著花草或官銜。
一裹圓袍「Hūhūba」——正面。
一裹圓袍「Hūhūba」——背面。
想像中的太平天國龍袍。
南京雲錦研究所復原的「洪秀全龍袍」。
廠字領是清代衣冠最重要的特點,個人認為沒有傳統的交領和圓領好看、方便。
傳說中的「干王」龍袍,注意那個廠字領······
普通的「天軍」士兵的打扮當然沒有這麼豪華的打扮,但卻也同樣的詭異——在太平軍內部,中高層官員一般束髮,並以五色絨線來當做頭繩。微末小吏及士卒們都用紅頭繩,也有「
扎網巾及披髮者
「。戰鬥時普通士兵穿號衣,戴竹盔,踏平頭薄底紅鞋,軍官們穿紅黃小襖,踩黃鞋。衣服的款式統一都是窄袖衫,寬腳褲,皆是由沒收來的「男女綢縐衣裙」改的,所以穿在身上有一種雌雄莫辨的非主流氣質。
比之於大清朝的翎頂袍褂,太平天國的衣冠制度有一種亞熱帶獨有的「繁雜絢麗」和「乞兒暴富」土味浮華。據說將軍、總制級別的一襲衣冠便可抵中人之產,再加上太平天國一直朝令夕改,制度變換如同兒戲,所以除了一些富有的官員之外,大多數軍官實在沒有能力遵從來自於天京太陽城的最高指示。故大部分「天軍」將士們就是當時人們所目睹的那樣:「
······余多赭衣若囚,雖任偽官,並不能一服偽官冠服也。」
當然,太平天國最高級別的衣冠其實是「高邊帽」以及「黑龍袍」,因為這是天父皇上帝爺火華的打扮。因為早在道光戊辰也就是1848AD,離「斬龍斬妖聚金田」還有三年,未來的天王洪秀全就請教過降神於蕭朝貴的「穌哥」云:
「天兄,我們天父身穿黑龍袍,小弟還記得也,但天父頭上所戴,小弟不記得矣。
」
「穌哥」嘆道:
「爾升高天見過天父多少?爾就忘記乎?天父金須拖在腹,頭戴高邊帽,身穿黑龍袍,兩手覆在膝。
」
頭戴高邊帽,身穿黑龍袍·······
老豆爺火華
大佬酥哥
細佬坤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