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電商AB面:告別低價,走向價值

2023-11-22     財經無忌

原標題:直播電商AB面:告別低價,走向價值

文 | 無銹缽

「今年雙11,對直播電商的討論好像又回到了2017年」。一位電商操盤手這樣復盤今年的雙11。

2017年,正是直播電商的爆發期,彼時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平台在行業存量時代開始探索「直播+電商」這一新增量,沒人能想到,如今的直播電商不僅成為線上零售的基礎設施,也成為當下電商行業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場域。

業內人士的感嘆直觀反映出今年雙11直播電商競爭的焦灼。主播、平台與用戶,各方聚焦「低價」的輿論戰,將直播電商再度推上風口浪尖。

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場大亂斗中,走過野蠻生長的直播電商已成為平台、品牌在雙11牌桌上的重要手牌。可以說,儘管一再飽受爭議,但直播電商已成為電商行業重要增量、品牌實現品銷的標配以及滿足用戶需求的媒介,這些基礎價值是具備確定性的。

歷史並不會開倒車,電商行業也不會再重走過去的勞碌,本文主要回應和解答三個關於「直播電商」的核心命題:

1、對於用戶來說,為什麼說直播電商「難以替代」?

2、對品牌來說,直播電商改變了哪些深層的邏輯?

3、對於平台來說,如何理解直播電商所承擔的角色?

1、信息過量時代,用戶需要什麼樣的「賽博導購」?

剛剛過去的這個雙十一,儘管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輿論衝擊,但諸多平台與品牌都藉助各自的玩法與專長,藉助直播電商,創造出新的增長。

比如,淘天戰報顯示,雙11期間一共誕生58個破億直播間,京東主推的采銷直播間也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除此以外,抖音、快手、小紅書也都將直播電商列入平台的重要戰略。

從這一角度來說,直播電商並沒有在輿論戰中處於劣勢地位,反而再度自證了在重大節點大促中不可替代的價值。

背後的關鍵原因在於,從實體賣場,到貨架電商,再到直播電商,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新零售階段的興衰始終是圍繞「需求」而存在的。

而伴隨著產品的日漸多元化和細分化,零售已邁入了「信息過量」的時代,今天,一把鍵盤在淘寶上有一百多家品牌在同時售賣,一家亞馬遜上的零食品牌可以輕鬆擁有超過1000款產品,一支香水在tiktok里擁有超過2萬的sku。

身處這樣「指數級爆炸」的產品時代里,相較於實體零售的標籤,貨架電商的圖文視頻,直播電商依然是最高效的信息流轉渠道。 對於今天的用戶而言,直播電商確實更精準地滿足了多元化的需求。

最直接的需求滿足就是「節省決策成本」 ,通過主播的推薦,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到產品具體的功能賣點與細節,不用再花時間自己做功課,同時,直播間也能通過流量的聚攏,掌握一定的議價權,進而幫用戶爭取到最大限度的價格優惠。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幾乎可以「閉眼盲入」,並選到更具性價比的商品。

比如,一位小紅書用戶提到今年雙11在李佳琦直播間的購物感受時,用了「完整又流暢」一詞。「預售24號開始,我23號晚上才開始架構,先翻開公眾號小課堂的總結,結合自己的膚質,想要的功效,然後去直播間加購,整個過程十幾分鐘完成,很絲滑。」

區別於貨架電商,這種更高效的服務體驗源自不同行業玩家對「人、貨、場」的理解。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就曾認為,在直播電商里,「人」主要分為主播與用戶,「貨」則是指品牌商提供的商品。

從「人」的角度而言,用戶更關注主播的專業能力,其實就包括了對消費者需求的洞悉與精準的選品。

比如,在小紅書所強調的「買手電商」模式里,不同風格的買手根據自身不同的風格,精準匹配相應的貨品,以鬆弛感出圈的董潔強調輸出更有品質的生活方式。

再比如,李佳琦團隊則是通過「選品+內容」的組合拳,將選品流程與品牌談判直接展現在用戶眼前,比如在《所有女生的offer》中所呈現出的品牌與主播團隊真實的談判過程以及美ONE後台從企業和品牌入駐、產品提報、寄樣需求提報、初選、終選、拉群對接、庫存準備等一系列流程,嚴苛的選品能力最直接地保障與滿足了用戶需求。

不止是買到好貨,直播電商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陪伴作用,為用戶提供了明顯的情緒價值。

無論是東方甄選溯源式直播中所帶來的文化思考,將藝術故事融入產品講解的章小蕙,還是被用戶戲稱為「李老頭」的李佳琦在直播間對「所有女生」的種草安利......不同直播間所提供的差異化內容,正滿足不同用戶更多元的需求。

人們走進直播間看到的不僅僅是貨,也是人,更是一種強連接的信任與陪伴。

這一點上來說,在商品市場日漸垂直化、細分化的當下,專業的直播電商依然是無法替代的存在。

2、助推國貨浪潮,直播電商如何把生意變簡單

回望過去這段時間的輿論風波,直播電商可謂是「成也價格,謗也價格」。

但無論是「成於價格」還是「謗於價格」,對直播電商來說,其實都不是一個公允的評價。

一方面,沒有直播電商,消費者就能拿到更低的價格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價格的起落漲跌背後,一個零售行業不變的真相是:

消費者在過去、當下和看得見的未來,都需要為「中間渠道」付費。

用戶不可能直接去工廠訂貨提貨,每一筆消費背後,一定隱含了商家和平台的利潤。區別只是在於,這筆錢是給了線下賣場,還是給了直播電商、抖快淘拼。

因此,從長期視野來看,直播電商或許不能長期保持最低價,但絕不會成為價格戰的「阻礙者」,因為只有越多元的消費渠道,和越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助推更多高質價比好物的湧現。

另一方面,沒有最低價,直播電商就沒有意義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否定的,事實上,正是最低價過於簡單粗暴的邏輯,才讓我們忽略了很多零售業態的真實價值。

回顧零售各個階段的「最低價」,不難發現,價格只是流量的附屬品,哪裡有流量哪裡就有最低價,而核心價值,才是各個不同零售模式得以長存的關鍵。

正是褪去了最低價光環,我們才得以見證了實體零售的服務力和平台電商的生態優勢。正如商業學者大衛·貝爾在《永不消逝的門店》一書中所傳遞的那樣:

「零售永不消亡,只是存在的方式不斷改 變。」

而在這一過程中,直播電商的價值,同樣也在零售的各個環節中開枝散葉。

除了作為更專業的「賽博導購」來幫助用戶制定消費決策,對於品牌來說,直播電商也深刻改變了市場競爭的邏輯。

一個顯著的現象,便是新消費品牌、國貨品牌和直播電商業態,在崛起時間上的高度重合。

過去,做成功一個品牌,需要的條件是極端苛刻的,不光要懂產品懂需求,還要懂如何傳播賣點,如何構建售後渠道,如何收集零散的市場反饋改進產品。

很多物美價廉的老國貨,和頗具特色的新消費品牌,就是在上述短板的影響下,逐步淡出了公眾視野。

關鍵時刻,直播電商成為了推動零售分工化,補齊品牌短板的關鍵力量。

公開資料顯示,依託直播電商加持,2022年國貨品牌在抖音銷量同比增長110%,其中,老字號品牌銷量同比增長156%,新銳品牌銷量同比增長84%,增速可觀。

無獨有偶,此前,央視網官方電商平台帳號「央視網選」也曾依託專場直播活動,助力近百家國貨品牌提升市場感知。

一系列成功案例背後,是直播電商針對不同國貨品牌痛點,所給出的「特效解法」。

對於有想法、有創意,卻苦於無法準確到位、簡潔易懂地傳遞並打動消費者的國貨,直播電商可以為產品量身定製,實現不同場景、不同方式、不同風格的多元營銷,並依託社交媒體話題、用戶筆記等渠道,放大產品心智教育,實現高效傳播。

正如一位新消費品牌主理人所感慨的那樣:

「直播間打通了營銷和渠道的環節,能讓新品在一推出市場就獲得極大的動能,快速地通過直播間觸達目標用戶。」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多年埋頭深耕產品,對市場趨勢缺乏了解的品牌,直播電商也作為品牌長期的陪伴者,分擔企業研發、洞察、創新壓力的同時,實現和國貨品牌的「共創雙贏」。

以李佳琦直播間為例,一直以來,李佳琦的團隊即是品牌的「營銷主管」,又是「編外產品經理」,還是「售後負責人」。一部《給所有女生的offer》,見證了李佳琦直播間從連接用戶與品牌,到用成功經驗不斷賦能新消費品牌,助力企業成長的故事。

這也是為什麼,在《所有女生的offer2》里,歐詩漫控股集團董事長沈志榮公開感慨,自從2020年李佳琦在直播間帶貨「歐詩漫小白燈」開始,品牌已經採納了李佳琦團隊提出的許多建議。

與此類似的還有另一國貨品牌自然堂,它和李佳琦團隊共創推出粉鑽太空玫瑰水乳水霜套裝,主打抗初老功效。為了做好這款產品,美ONE與自然堂雙方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經歷了近百次討論、幾十版包裝設計疊代。

在這基礎上,除了產品本身的共創之外,李佳琦團隊還擔任著產品成分科普和品宣的作用。今年雙11前,李佳琦參與了自然堂溯源直播間的活動,用親身感受的視角與消費者展開對話,告訴消費者自然堂喜默因成分背後的故事。

這一溯源直播收穫了一眾網友的好評,有網友更是表示,「因為李佳琦重新認識了老牌國貨自然堂的科研創新力,這個雙11一定沖。」

某種意義上,正是得益於這些直播電商團隊的努力,品牌方才得以在很多方面卸掉擔子,將更多精力投入用戶需求與產品研發之中。

這背後,正如易觀分析電商行業總監陳濤所說:

「直播電商早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帶貨渠道,而是已成為消費市場品牌建設中的標配。」

3、爆款流量打造「中心生態」,好物如何輕鬆破圈?

今天,相比於消費降級的定語,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們正處於一個消費日趨理性的時代中。

消費升級的市場,趨勢是高端化,增量來源於更高的定價。 市場通過美妝、體育、3c、服裝等不同類別來「去中心化」,把消費做垂直,繼而在垂直賽道中打磨高端品牌。

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價格刺客」就是那個時代的寫照。

而在消費理性時代中,品牌必須要讓消費者看到自己的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哪裡,高質價比的產品開始為更多人所青睞。

這一過程中,市場的增量就不再是把價格做高,而是充分調動挖掘那些潛在的需求,把銷量做大,把消費生態做的繁茂、健康、生機勃勃。

這基礎上,相較於垂直電商的「人找貨」模式,直播電商顯然更像那個助力「貨找人」,聚合流量實現商品破圈的「新中心」。

在線下商超和貨架電商時代,一本《小王子》,一袋鮮玉米,永遠也不可能讓千萬觀眾為之瘋狂,它們的受眾是垂直且固定的——讀書的人和做飯的人。

而在東方甄選的直播間裡,得益於董宇輝的哲學感悟、趣味故事、知識分享,一切被故事細節打動的人,被直播內容吸引的人,都可能成為這些產品的付費者。

同樣的故事,也在李佳琦直播間此前的「絲路電商夥伴國」國別日專場中,得到了體現。

在線下商超和電商平台,一塊進口牛排要想引發轟動,往往只能靠打折促銷。而在李佳琦的直播間裡,陪伴這一塊品質原切谷飼牛排的,是阿根廷的足球故事、美食、美酒文化,和阿根廷駐華使館商務處外交官羅德里戈·戈麥斯所親臨分享的壯美草原風光。

現場觀眾在發帖感慨「直播間裡看到了外交官」「世界人民是一家」的同時,也成功帶動了相關產品的破圈熱銷。

這一過程中,直播的內容價值成為了幫助用戶舒緩戒備心理,構建消費決策的關鍵,而品質好物也正是在流量催化下,越過垂直受眾,實現影響力擴散。

正如此前發布的《2023年直播電商創新趨勢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樣,在這個消費日趨理性的時代,直播電商為用戶提供的,其實就是一種「放心消費」的寶貴安全感。

誠然,這一模式在當前還有諸多需要升級和改進的地方,但萬事萬物的發展,本就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能孤立的看待,更不能片面的給予否定。

跳出價格的遊戲,今天,我們所討論的直播電商早已經不再僅僅只是低價鋪子,而是匯聚用戶、品牌和平台多方價值的時代需求。

在這個需求里,直播電商行業向「專業、高品質保障」方向前進,消費者和企業在直播中雙向奔赴,越來越多品牌、個體,都從中收穫了情感與體驗的滿足。

而這,或許才是一個商業模式的價值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18ed3f38e5deee000ad502ffcf6f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