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訪談 | 發展既謀眼前又謀長遠

2022-03-06     廣州日報

原標題:高端訪談 | 發展既謀眼前又謀長遠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中央黨校教授謝魯江做客廣州日報北京直播間,第一時間對報告進行深入解讀。

談報告亮點

報告簡潔有力 務實奮進

廣州日報: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何不同?有哪些值得關注的重點和亮點?

謝魯江:聽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感覺非常振奮。首先,政府工作報告簡潔有力、務實奮進,用通俗的話說,幾乎每一句話都是乾貨,直截了當地講問題,講措施,講認識,布置工作。同時,這些措施都是可以落地解決問題的,為今後的發展奠定有利基礎,對如何克服困難做了明確安排和部署。雖然今年國內外形勢比去年更複雜,變數更多,困難可能也更多,但對於解決這些問題,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非常有效、有針對性、系統性的應對舉措,讓我們信心倍增。

第二,與去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重心更放在了做好經濟工作上。去年是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我們工作很大的重心放在如何有效地防範疫情和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疫情防控和推動經濟發展並重。今年,在疫情防控上我們已經取得很好的經驗和成效,這對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現在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穩定經濟的發展。

第三,延續去年工作的成功經驗,今年所有措施的重心都著力於向微觀、向基層,而且進一步加大了向下的規模和力度,這與一些國家相比有很大不同。從去年開始至今,我們一直在強調,絕不採取「大水漫灌」的措施,而是有針對性地解決民生、企業、就業等微觀問題,包括平穩物價、穩定市場供應等,都側重於取得老百姓能夠看得見的實效。在強調維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而不是單純追求表面上漂亮的數字,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採取的措施。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的力度更大,措施更廣泛,對政策的支持力度也更大。比如,對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減稅的力度,就從去年的1.1萬億元一下增加到今年的2.5萬億元,增加了一倍還多。

第四,今年我們更加堅定了做好自己事情的導向。雖然當前國際上熱點很多,但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對相關方面著力並不多,而是更強調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穩增長、轉方式、防風險,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促進就業,為中小微企業紓危解困,如何激發我們內在的發展動力和活力,優化改善我們的營商環境,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進一步推動生態建設的發展等,這些都體現了做好自己的事情、立足於我國國情、行穩致遠的指導思想。

談經濟形勢

GDP預期增長5.5%左右較合理

廣州日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增長5.5%左右,相比去年8.1%的增速,您如何看今年的目標?

謝魯江:政府工作報告把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5%左右,這是比較合理的,考慮到穩增長、防風險、調結構等綜合因素定下的目標,而不是單純只考慮經濟增長的速度。我們現在推動經濟發展時,要考慮總量和結構、規模和風險、發展與安全、國內國際等各方面因素。

第一,5.5%本身已經是比較好的速度。我們的經濟基數在增大,經濟增長更多體現的不是絕對速度的大小,而是增速相對比較小,但增速背後所體現的增量很大。所以我們要形成一個認識,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新常態下,我們的經濟可能會長期保持一個增幅,即數字不是太大,但是實際上背後的增量卻很大。

第二,5.5%左右的增速要實現起來,也是需要做出不懈努力的。並非因為去年我們實現了8.1%的增速,今年我們就給自己提出一個很輕鬆的工作目標。就去年經濟增長的特點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去年從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經濟增速是逐漸下降的。所以,這是在考慮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提出的工作目標,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實現的。另外,我們仍然處於疫情防控之中,外防輸入的任務仍然艱巨,不能罔顧疫情的發展,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

談穩增長

穩定經濟增長是最基礎的目標

廣州日報:報告強調,今年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面對新的下行壓力,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您怎麼看今年的宏觀政策?

謝魯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貫徹了黨中央強調穩增長的總基調,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今年特彆強調了一點,要有信心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為什麼要穩字當頭?我國經濟發展的任務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去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今年是第二年,去年開了一個好局,今年當然要繼續好勢頭。我們要為推進現代化做好工作,包括生態建設、鼓勵創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從短、中、長三期的目標來講,穩定經濟增長是最基礎的目標,如果經濟增長不穩定,則遑論其他。只有穩定了經濟增長,使得供給和需求比較平衡,才可能有更好預期。中央強調現在經濟發展面臨三大困難:需求減弱,供給不足,預期轉弱。解決這三個突出困難的核心舉措就是穩定經濟增長。

第二,我們現在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微觀上,歸納起來就是「兩業一生」。「兩業」一個是就業,另一個是企業;「一生」就是民生。從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所有宏觀政策的重點都是圍繞「兩業一生」展開的。而解決「兩業一生」問題的最根本舉措還是要穩定經濟增長。只有經濟不斷穩定增長,就業才會增加,中小微企業才會有空間,同時民生才會持續不斷改善。

第三,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了變數,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經濟增長穩定,我們國內才會穩定,我們才可以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有效應對各種國際風險。所以穩增長恰恰是我們做好自己的事情,「紮好自己的籬笆」,是各方面都更加有底氣的基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涉及方方面面,但始終圍繞穩增長展開,包括政府減稅,促進就業,改善和穩定市場營商環境,增強人們預期等力度都很大。

總體來講,對經濟形勢,我們的底氣是比較足的。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金融政策,力度和規模都很大。尤其是財政政策,在財政赤字率相比去年有所下調的情況下,支出力度反而有大幅度的增長。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措施是有後勁的,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還在蓄力和發力。

談民生保障

著力於激發市場微觀主體活力

廣州日報:報告提出,今年著力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延續實施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您認為,如何更好理解我國民生保障的連續性以及保就業和為中小微企業紓困的重要性?

謝魯江:今年穩增長的重心非常明確,就是著力於為市場微觀主體紓困解難,激發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據統計,2021年,我國新設市場主體2887.2萬戶,總數已達1.54億戶,一年時間增加了兩千多萬戶市場主體,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尤其還是在疫情背景之下。一方面,這體現了我國市場的韌勁和經濟的韌勁,中央大力提倡改善市場營商環境,大力鼓勵中小微企業,堅持實施「六穩」「六保」的效果非常好,去年經濟政策的成功讓今年經濟政策的重心繼續向市場微觀主體傾斜。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在積極想辦法自主創業、自謀生路,這種積極性和韌性值得大力提倡和全力保護,同時也說明營商環境在改善。

過去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往往看GDP增速、就業率、物價上漲率、進出口額等數字,但通過這幾年,尤其疫情之後總結出,經濟好不好,最關鍵是要看市場微觀主體好不好。如果市場微觀主體增多了,那麼供給和需求都有了。比如,要開一家飯店,店鋪裝修、雇員工、進貨等就會帶來投資方面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試想,1.54億戶市場主體在努力激活供給和需求,這比「大水漫灌」式地往裡頭砸錢,來激活供給與需求的效果好得多,而且它本身會直接帶動就業的增加和民生的改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在背後幫助解決問題,改善營商環境、減稅、暢通資金流、增加流動性等,是真的摸到了經濟發展規律。因此把重心放在激活和保護市場主體,可以起到綜合效果。

同時,這種方式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數字中可以看到,在去年中央財政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增大支持力度的情況下,中央財政收入反而是增收的,去年我國GDP的增速是8.1%,但全國財政收入增長了10.7%,快於經濟增長速度。這是因為微觀主體激活了、就業增加了、收入增加了、供求增加了、稅基和稅收也增加了,政府就有更大底氣和能力支持企業,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種很好的穩增長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談創新驅動

很多措施在為今後的發展蓄力

廣州日報:報告還指出,今年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等。您如何看待這樣的政策安排?

謝魯江:把改革和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就是要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的內生動力,實際上是新舊動能轉換問題。實現現代化必須要有強大的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因此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很多措施,比如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等,都是在為今後的發展蓄力。

其中有一些值得總結的規律。首先還是特彆強調以實體經濟為中心,而實體經濟中又強調要以製造業為核心基礎。作為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和產業安全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產業安全的核心是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完整程度。製造業已是中國國力的核心組成部分,中國經濟要行穩致遠,一定要特彆強調扎牢製造業這個根基。而製造業因循守舊是不行的,必須不斷進步,不斷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效率,增強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製造業現代化。同時,製造業的發展也要和時代的進步和現代化要求相吻合,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這一切的核心要靠科技的進步、發展方式的轉變,所以要提高科技進步的動力。

第二,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必須選擇合理的發展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必須選擇合理的產業結構,就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為了應對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保證經濟安全特別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市場要完整,體系和鏈條要穩定和暢通,就要加強長項和補齊短板。當前,科技實力、產業實力不足是我們的短板,因此要投入足夠資金,有足夠的科技創新的支撐,並把科技成果儘快、儘可能地轉化為產業。

總的來說,第一看自身發展的需要,第二看國際形勢,第三看經濟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綜合在一起,就可以理解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舉措和要求,它既針對當前的問題和困難,也針對今後發展的需要。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謝綺珊、於夢江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153ef059efab5f0f4698c5b40c34f90.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