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亦文(富書作者)
看到過一句這樣的話:「生活中80%的痛苦來自於上班,但如果不上班,就會有100%的痛苦來自於沒錢。」
工作這件事情,形式不同,內容相似。
比如:無論你工作優秀與否,都會有喜歡和討厭你的同事、上司;
無論你從事怎樣的工作,都會遇見相同的問題。
看得出來,工作怎麼選都是錯的,那麼「熬下去」才是最好的辦法。
工作中99%的問題,辭職都無法解決
有一位網友頻繁辭職引起了大家的討論:
小芸畢業後在一家中介公司工作,看著周圍的同事都能開單,她覺得自己嘴笨,不適合與客戶溝通,辭職了;
辭職後的小芸又找了一份餐廳服務員的工作,由於營業時間是24小時,她覺得自己不適應上夜班,辭職了;
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又去了另一家餐廳應聘廚房配菜的崗位,結果被師傅批評動作太慢,覺得受不了,辭職了。
馬未都在節目中說:「一個人要解決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是工作能力。辭職解決不了問題。」
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會有不適感:上司習慣在下班後開會;同事之間喜歡攀比;公司離家太遠……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工作,改變對工作的看法,或者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儘量讓自己在工作中舒服一點,才是道理。
稻盛和夫最初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結果因為成績不好,去了一個陶瓷廠做工。
和他同期進廠的同事,因為工廠業務衰退,待遇不好紛紛辭職。
稻盛和夫面臨一家岌岌可危的工廠,沒想太多,一頭扎進實驗室,反覆推演新的技術。
他希望通過創新來給工廠生產帶來競爭力。
結果他成功了。
並非陶瓷專業的他憑藉著自己對工作的熱情和思考,完成了業內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
後來,稻盛和夫說:「當你對某個目標有強烈的渴望,就會在腦海里形成一個意象……智慧之井就會向你洞開。」
那些辭職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在你的不斷調整、創造中,出現一條新的路徑。
稻盛和夫認為:創造力=能力熱情思維方式
與其靠不斷的辭職去尋找一份滿意的工作,不如專注於自身的創造力,保持對工作的熱情,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或許你就會發現不一樣的工作樂趣。
成功的人都懂得:工作不是用來享受的
高爾基說過:「工作是一種樂趣時,生活是一種享受;工作是一種義務時,生活則是一種苦役。」
你如何看待工作,就會有何種生活。
當下很多人打著「工資到手,下班就走」的口號,該做的工作做不好,加班的工作不接受。
只想到點收錢,不想上班幹活,看似不努力,實際就是不努力。
身邊有一位創業成功的朋友,偶爾聽他聊起公司的事情:
一位員工家庭條件一般,為了能把父母接到身邊來一起生活,他工作非常認真。
每每公司有什麼階段性的業績獎勵,他都會全力以赴,付出比平常多的時間和努力。
為了達到業績要求,他經常向優秀的同事請教。在幾次項目合作中,表現突出,被前輩聯名推薦,升職加薪。
因此實現了一家人團圓的夢想。
而另一位員工,家裡條件和上一位員工差不多。平常工作態度一般,每次業績考核,也僅僅是合格。
後來公司業務調整,大幅度裁員,該員工被裁,拿了一筆賠償金後,過了一段不打卡的好日子。
最近出來應聘,被幾家公司拒了。
每個成功的人都懂得,工作不是用來享受的。工作中那些你以為合格就足夠的時候,早有人走在了你的前面。
你想不費力氣就能享受生活,就得接受生活對你的制約。
一個隨意工作的人,生活也會隨意地對待你。
很認同《生活需要高級感》中說,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在確定自己的職業時,不妨問一問自己,「你是否看到了這份工作的兩面性?你的天性是否適合從事這項工作」。
要麼選擇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要麼就喜歡上你的工作。
真正地享受工作,是把工作做到極致,享受其中樂趣。
只要挺住了,一切煎熬都會迎來「蛻變」
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地積累」,如此而已。
每一秒鐘的積累成為今天這一天;每一天的積累成為一周、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
那些讓人驚奇的偉業,實際上,幾乎都是極為普通的人兢兢業業、一步一步持續積累的結果。
你的工作,只要堅持、挺住,命運的齒輪就會開始轉動。
稻盛和夫是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創辦的兩家企業都進入了世界500強,他在78歲時,臨危受命,將岌岌可危的日航從破產的邊緣救回。
他認為:即使在苦難當中,只要拚命工作,就能帶來不可思議的好運。
在稻盛和夫執掌京瓷公司的時候,遭遇了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
市場上各大公司,都因為訂單縮減,考慮裁員或轉型。
京瓷公司的訂單受到影響,業務量只剩原先的十分之一。
很多人勸稻盛和夫趕緊裁員,他卻回應說:
「如果能利用到員工的時候,就把他們找來用,當他們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把他們趕到街上去的話,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嗎?」
艱難時期,為了讓員工都能保住工作,稻盛和夫把他們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輪流工作、學習,以保證大家都有收入。
員工也抱著一份感激之情,認真工作,集體獻策,幫助公司熬過了那段最難的時候。
等市場恢復以後,因為技術提升,員工士氣高漲,京瓷接到了多於之前幾倍的訂單。
公司和員工一起復活。
季羨林先生說:「根據我七八十年來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在工作中修行,是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之一。
他認為,讓員工滿意,是工作領導者最為重要的責任之一。
相反,作為員工,如何讓工作對自己滿意呢?
在任何時候,都要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曾經被人們稱為「三無」科學家,無留洋背景、無博士學位、無院士頭銜。
就是這樣一位「三無」科學家,在工作中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實驗,最終發現了青蒿素,降低和拯救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愛迪生說:「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為人類造福。」
當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偉大到為人類造福,起碼每一份工作都可以讓自己感到快樂。
每一次離職不僅僅是對工作的否定,也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否定。
優秀的人從不抱怨環境,願大家有生之年,好好工作,熱愛生活。
作者簡介:亦文,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第4本書已出版,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