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子女,父母可能要經歷三次「失望」,現實殘酷還是早點做準備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很多父母都達成共識「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特別是那些家境普通之人,他們對孩子寄予厚望,哪怕傾其所有,也要在教育上「富養」孩子。
可最終發現,結局可能並不能如願,我們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可能都難以跳出原生家庭的束縛,能實現翻身改命,爬到金字塔頂尖上的人,永遠只有一小部分。現實殘酷,我們要早點做準備。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養育子女,父母要經歷三次失望
正如作家劉娜所說:「家庭教育,不是一個造夢的工程,而是一個毀夢的過程。」
夢毀的,何止是孩子,更多的可能是付出了一切的父母。他們在孩子背後拚命托舉,換來的結局可能有好有壞,有人逆天改命,自然就有人暗自神傷,泯然眾人。
不過無論是哪種情況,我們都不得不看清一個現實:期待破裂,有時候並非是孩子的錯,為人父母,你不得不接受在教育中的「失望」。
第一次「失望「:父母的威嚴有「保質期」,過了就失去了話語權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張錦庭先生提到過,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成效就像打在食品包裝上的標籤,是具備「有效期」的。
這也就是說,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你們的話語權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是會逐年削弱的。
這對中國式父母來說,可能是莫大的打擊。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觀念是,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有著不可違抗的威嚴,子女就要對自己言聽計從,否則就是不孝,要受到道德上的譴責。
可實際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一旦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往往就不再單純「只聽父母言」。
通常情況下,父母在子女面前最有威嚴, 說話最管用的是在孩子出生後的頭三年,這段期間,孩子需要「依附」父母生存,他們的生活重心就是父母,所以對父母的依賴度會格外高。
而 到了6~10歲左右,父母的權威則處於「次有效」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有了反抗的苗頭,但由於各方面能力尚不能完全獨立,所以還是會對父母的權威有所忌憚。
青春期以後,父母的權威已經基本失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比嚮往自由,他們幾乎懶得聽父母的大道理,不喜歡別人過度干涉自己的生活,孩子正式開始獨立,與外部世界融合。
而這個過程中,父母們必然會感到無比失落,因為你能感覺到孩子好像正在一步步遠離你的世界,她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單一需要依靠你的教導,這種無力感常常讓父母們感到異常難過。
第二次「失望」:你的夢想終究是你的夢想,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們共同的夙願。
正是因為有付出,所以才會有期待,「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本身是一件毋庸置疑之事。但就怕父母把自己所有的期待和未完成的夢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對子女而言可能就是一種負擔。
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一心希望女兒英子能考入名校,可她卻瞞著父母填了南大,媽媽宋倩知道後極力阻止,英子一怒之下要跳河,結果宋倩不僅沒反思自己的行為,還哭著抱怨女兒為什麼非要選擇南大;
小說《無聲告白》中,瑪麗琳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於像母親那樣把家庭主婦成為理想,她想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可又因為陷入愛情,斷送了自己的夢想。
回歸家庭的瑪麗琳把所有的野心和夢想都寄託給女兒莉迪亞身上,要求她完成自己的夢想,讓她努力學習未來當好一名醫生。女兒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全然配合著母親的心意,結果最終因為壓力過大而走向絕路。
無論是英子還是莉迪亞,她們雖然活在全家的宇宙中心,在外人看來,都受盡了父母的寵愛,可實際上她們都不過是完成父母夢想的「工具人」。
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亦是如此,最終的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
所以希望父母們能夠明白,你們的夢想終究是你們的,孩子們有自己的路要走。
第三次「失望」:終其一生,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普通人
在孩子出生前,我們想必會有無數個幻想的瞬間,總認為自家孩子天資非凡,未來必然能成大事。
結果所謂教育,其實不過就是一次次的失望。
當孩子第一次考零分,我們可以安慰自己或許只是「發揮失常」;
當孩子第二次又考零分,我們雖然略感失望,但總覺得還有機會。
可第三次、第四次,或許又是同樣的結果。
關鍵問題在於,明明孩子也努力過,但結果依舊不如人意。
這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家小孩不過只是一個普通人。他們不夠聰明、不夠機靈、不夠圓滑、做事總是毛毛躁躁,但這樣的他們,難道就不值得父母的無價值的愛了嗎?
父母都是學霸,尚且可能生出個學渣;父母都是顏霸,也可能生出相貌平平的小孩。
所以我們有時候要接受基因的不確定性,接受大部分人都只是一個普通人。
【總結】
最後借用《無聲告白》的作者伍綺詩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希望我們都能走自己的路,不要過度干涉對方的生活,不要給對方太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