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村-天馬找尋晉國歷史:訪晉國博物館|訪古

2024-08-24     經濟觀察報

文博時空/文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看完了黃河唐代大鐵牛之後,我驅車向北,開始了晉中、晉北的訪古行程。這一段將主要以參觀博物館、訪查上古時期的遺蹟遺物為主,其中主要的目的地,是要去看晉國博物館、臨汾博物館。前者主要是西周、春秋時期的考古成就,而後者主要是看陶寺遺址的發掘成果。

由黃河岸邊的永濟到侯馬市下轄的曲沃縣曲村鎮,行程約為 190 公里,輾轉找到建於北趙村的晉國博物館,我一頭就扎了進去,從而發現了一個全由考古工作揭示的晉國歷史文化大場景

01

晉國歷史簡說

晉國的始封國君名虞,他的父親是周武王,哥哥是周成王。一天,成王和虞作遊戲,把一片桐樹葉削成珪的形狀送給他,說:「我用這個分封你。」史佚認為 「天子無戲言。只要說了,就應按禮節完成」,因此請成王封虞為諸侯。成王只好把唐地封給虞,故稱唐叔虞。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將國號改為晉。

若干代之後,公元前 785 年,晉穆侯去世,其弟晉殤叔自立為君,穆侯的兒子太子仇被迫逃亡。公元前 781 年,太子仇襲殺殤叔,自立為國君,這就是晉文侯。晉文侯十年(前 771),周平王繼位。因西周鎬京被西戎攻破,毀壞嚴重,平王決定把都城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晉文侯會同鄭武公、秦襄公、衛武公合力勤王,護衛周平王完成東遷。

晉侯墓地 M64 出土的晉叔家父盤,此「晉叔家父」就是晉穆侯之弟殤叔。

晉文侯三十五年,文侯逝世,子昭侯即位。昭侯把曲沃封給其叔叔成師,史稱曲沃桓叔。幾十年後,在晉緡侯二十八年(前 678),曲沃桓叔的兒子曲沃武公攻殺晉侯。曲沃武公以舉國之寶賄賂周釐王,釐王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國國君,是為晉獻公,曲沃桓叔一脈成為晉國大宗

漢畫像石「姬殺申生」場面

晉獻公執政後,遷都於絳(即曲沃)。獻公五年(前 672),獻公攻打驪戎,得到二女,即驪姬與少姬。晉獻公寵愛驪姬,想立她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就故意疏遠其他兒子,命太子申生居住在曲沃、重耳居住在蒲城、夷吾居住在屈城。後驪姬陷害申生,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回封地。晉獻公討伐蒲城,重耳流亡;又討伐屈,但未成功。同年冬,晉國借道虞國滅亡虢國,回頭順道又攻滅虞國。晉獻公同時把女兒穆姬嫁給秦穆公,這就是「秦晉之好」這一成語的來源

晉獻公時期戰爭地理圖

五年後晉獻公去世,夷吾用厚禮賄賂秦國,並約定將河西之地獻給秦國,於是齊、秦兩國護送夷吾回到晉國繼位,是為晉惠公。由於晉惠公反悔、不予秦國河西之地,又得罪周天子,惠公六年(前 645),秦國攻打晉國,晉惠公被俘。穆姬穿著喪服向秦穆公求情,秦穆公才把晉惠公放還晉國

晉文公復國圖

秦國同晉國生隙後,找到流亡多年的重耳,秦穆公把同宗的五個女子嫁給他,準備立他為晉君。前 636 年正月,重耳在三千秦兵護送下,回到晉國,二月入國都絳即位。晉文公採納趙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的意見,發兵殺死在東周作亂的王子帶,護送周襄王回到洛邑,周襄王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晉國。晉文公四年,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軍,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在踐土(今河南原陽)會盟,稱霸諸侯。

晉文公踐土會盟場面

晉襄公元年(前 627),秦國攻打晉國的同姓國鄭國,滅滑。晉襄公喪服出兵,在崤之戰中打敗秦國,晉國繼續稱霸中原。晉襄公死後,晉靈公元年(前 620),秦晉發生令狐之戰,秦國又敗。同年,晉與齊、宋、衛、陳、鄭、許、曹、魯八國盟於扈邑,在這次盟會中,趙衰的兒子、執政趙盾全權代表晉靈公主持會盟。作為首個以臣子身份主持諸侯會盟的人,趙盾揚名列國

晉侯墓地出土的金帶飾

晉國在稱霸過程中,卿族勢力不斷增大,明爭暗鬥、相互攻伐。晉靈公長大後,行事荒唐,且派刺客刺殺趙盾,靈公十四年(前 607),趙盾的堂弟趙穿殺晉靈公。晉國太史董狐認為是趙盾指使,因而在國史上書寫「趙盾弒其君」,被稱為國之良史。晉景公十八年(前 582),晉景公在欒氏、郤氏配合下,殺死趙盾的族弟趙同、趙括,並滅亡了他們的家族。此即戲曲《趙氏孤兒》的背景

晉侯墓地出土的玉組佩

晉昭公之後,晉國的智氏、范氏、中行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卿更加強大。晉出公十八年(前 458)智伯聯合韓趙魏三家,攻滅范氏、中行氏。晉哀公四年(前 453),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殺死智伯,吞併智氏土地。到晉幽公元年(前 433)時,晉公室僅剩下絳、曲沃兩邑,其他領土全部歸入韓、趙、魏三家。晉烈公十三年(前 403),周威烈王正式賜封趙、韓、魏三家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晉靜公二年(前 376),趙、韓、魏瓜分了公室僅存的土地,廢晉靜公為平民,晉國最終滅亡。

春秋時期晉國主要爭霸戰爭示意圖

從唐叔虞始封,到晉國最後滅亡,600 多年的歷史裡,晉國上演了一幕幕大戲,算是西周春秋諸國中歷史發展最精彩的。從地域上來說,晉國疆域變化也很大。叔虞受封於唐時,其領地僅「河汾之東方百里」。晉武公在位時,晉國先攻滅了荀國,之後又攻滅了董國、賈國、楊國,晉獻公時期「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黃河中游皆為晉國所有。晉文公時受賜周畿的河內、陽樊等邑,之後又經靈、成、景、厲、悼五代的開拓,其版圖最終形成了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與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古一部的廣大地區。三家分晉後,據有晉國之地的韓、趙、魏國在戰國七雄中仍屬於強國。

02

曲村-天馬考古史

20 世紀 60 年代前後,侯馬遺址是晉國晚期都城已是考古界的共識,但晉國早期都城在何處尚不明確。1962 年,在曲沃張村發現戰國古城,同年在翼城縣清理出西周銅器墓,表明附近可能有重要城址。1963 年,山西省的張萬鍾先生指導北大學生在曲村-天馬試掘,這是此地的第一次考古發掘活動。

曲村-天馬遺址出土的西周早期陶三足瓮

1979 年秋,鄒衡和李伯謙兩位先生帶領北大考古專業 76 級學生到晉南調查。鄒衡先生在《翼城曲沃考古勘察記》中,明確提出曲村-天馬遺址為晉國都城的推斷,認為此地既是晉的始封地唐,又是遷都新絳前的故絳。此次調查活動明確了曲村-天馬遺址的性質,為此後大規模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礎。

西周早期的鳥尊(複製品),原件藏山西省博物館

1980 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作,將曲村-天馬遺址作為學生田野實習基地,開始進行隔年一次的大規模發掘活動。1980-1989 年,先後進行了六次發掘。發掘集中在曲村北部和東北區域,全面揭露了遺址各時期文化遺存,並以西周春秋遺存為重,基本弄清了早期晉文化的面貌。1992-2001 年,基地又陸續開展了六次發掘工作,將北趙晉侯墓地探明的大型墓葬全部發掘,包括附屬的祭祀坑和其他相關遺蹟。2005-2006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新發現的羊舌晉侯墓地進行調查發掘,目前認為,羊舌晉侯墓地是北趙晉侯墓地的繼續

晉國銅器人足方盒

曲村-天馬遺址的豐富發現,使學術界對早期晉文化的面貌有了直觀的認識,為進一步探索晉文化的來源與發展、晉國與宗周及其他封國的關係等問題提供了線索;晉侯墓地的發現,則為了解西周時期的喪葬制度和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極佳的材料。

晉侯墓地出土的玉牌聯珠串飾

惟其如此重要,該遺址 1996 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 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百處重要大遺址」。遺址的晉侯墓地曾於 1992、1993 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1 年列入「中國20世紀 100 項考古大發現」。紀念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時,晉侯墓地及曲村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03

考古發現的遺蹟遺物

曲村-天馬遺址的發掘,特別是晉侯墓地的發現,確定了曲村-天馬遺址乃西周晉國都城。遺址中的居住遺蹟有房址、水井、陶窯和灰坑。房址分地上、半地穴式和地穴式三種。房內有柱洞,有的居住面和周壁專門進行了燒烤處理。水井都是長方形井口,深 10 米以上,最深者達 14 米。井壁光滑,並有腳窩。窖穴有圓形或橢圓形豎穴、圓形或橢圓形袋狀,以及長方形豎穴三種,深度有的達10米以上,坑壁光滑,長方形窖穴還有腳窩。陶窯的窯室平面呈橢圓形,有煙道、火口,火口開於窯室底部,火膛低於窯底,窯室四周呈紅色。

晉侯墓地出土的晉侯酥鼎

墓葬包括曲村村北和村西的墓地以及北趙晉侯墓地,研究者認為前者為晉國的「邦墓」區(國君和王族的墓地);後者為晉國的「公墓」區(晉國的自由民的墓地),現已發現 9 組 19 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 4 座、祭祀坑數十座,並探明車馬坑 5 座。墓葬延續時間很長,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不僅墓葬等級齊全,而且已發掘的墓葬多保存完好,這在全國同時期遺址中是極為罕見的

晉獻侯陪葬車馬坑

近千座墓葬都是長方形土坑豎穴,單身葬,葬式絕大部分為仰身直肢,雙手交叉在腹部。隨葬的器物有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石器等;銅器有鼎、爵、尊、觚、盤、鬲等,以及樂器甬鍾,兵器戈、劍,車馬器銜、鑣、馬冠、當盧、鑾鈴、節約、銅泡、銅扣等。車馬坑有長方形和T字形兩種,均為東西向,長方形的放三輛車和十多匹馬;T 字形的為一車二馬。個別坑內有御者殉葬,葬式為俯身。

晉獻侯墓棺槨及陪葬品擺放情況

依託於遺址的晉國博物館包括晉國歷史文化展、曲村-天馬遺址考古發掘史展、晉侯墓地遺址展三個部分。其中的考古發掘史展廳用文化探方的形式展示曲村-天馬遺址的地理位置和歷年調查、發掘的時間、地點;墓地遺址展廳選取四組具有代表性的墓葬和三座陪葬車馬坑,在保持遺蹟原狀的前提下,對之進行科學的修復加固,並按照發掘出土時的棺槨格局、隨葬品擺放形式,分別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予以展出,都很有特色。

鄒衡先生塑像

結束了晉國博物館的訪問,在晉國歷史文化展出口旁邊,我無意中發現,一個簡陋的小屋中坐著一位低頭工作的老者。開始我以為是工作人員,靠近看時,才發現這是鄒衡先生的塑像。以這樣的形式紀念這位學者,低調而又形象,真切而又恰當。我上前深鞠一躬,以表達對先生的敬意,才戀戀不捨地離開博物館,踏上新的旅程。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70053ebc309c5b5efc403e0dfa06f5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