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媽咪參考原創,感謝支持,歡迎轉發分享」
校園欺凌事件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每天都在發生,導致孩子成為校園欺凌的主犯或受害者人的原因繁多,都是孩子在成長教育中身邊人的一些錯誤影響所造成的。
這類事件對於小年齡的受害者來說,造成的心理影響是非大的,它時刻潛伏在心裡的某個角落,在以後的生活、社交中總會不經意的出現,干擾這她們的生活。
對於大齡一些的孩子,他們有了比較完善的自我意識,在經歷嚴重的欺凌後,會非常容易走向極端。
對於家長來說,除了要儘早預防孩子發生欺凌或被欺凌的可能,還要明白當孩子被欺凌後,家長的反應與態度對孩子的心理影響的重要性,做得好可以有效減小欺凌對孩子的傷害,做的不好,將會是在孩子幼小受傷的心靈上施加二次傷害。
我之前就寫過有關校園欺凌的案例,曾有一位網友在評論中敘述了自己的遭遇。
她說:「我很討厭自己的父母,我小時候總是被人欺負,每次我告訴他們有人欺負我時,他們就只會用『你也沒什麼事,只是同學間小打小鬧』來打發我。」
她說:「後來有一次,我被欺負慘了,不僅被罵被侮辱,還被打了,告訴父母后,他們並沒有要為我撐腰,甚至但是我把事情鬧大,告訴我『不要將事情鬧大,讓我忍忍就過去了,不要給他們找麻煩』,還嫌我事多。」
她說:「這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因為沒人為我撐腰,所有委屈欺負都要自己承擔,被欺負回家挨訓的人還是自己,我到現在都膽子很小,非常自卑,並且到現在受到委屈欺負都習慣了忍氣吞聲,默默吃虧,從不反抗,總勸自己人人就過去了。」
她說:「連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能站在自己這邊,保護自己,感覺自己當初在這世上非常的孤立無援,沒有依靠。」
•家長說:「對大點事,人家跟你鬧著玩的。」
孩子在童年遇到欺負時,多是都會選擇向父母傾訴,希望得到父母的幫助,而家長對孩子求助的態度,將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發育和性格發展。
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小時候遇到欺負時,將其看做事小朋友之間的小打小鬧,並未認真隨帶,只是平淡的告訴孩子,這只是小朋友之間的玩鬧,你別老是拒絕人家,人家也是無心的,你大方些好好跟人家玩。
家長用這樣的思維,來回應孩子被欺負的問題,會誤導孩子的是非觀,讓孩子誤以為,被欺負是一種交往的常態,面對這樣的交往模式,自己應該忍讓他人,以此來維護大家之間的「友誼」。
讓孩子把「壞人」當做朋友來處,結果對方去並未將其當做朋友。
時間久了,孩子的認知就會出現偏差,分不清什麼是真正的朋友,面對一切欺辱,都為了維繫關係而忍氣吞聲。形成膽小、自卑的性格。
•家長說:「是你自己弱,才會被人欺負的。」
一些「自我反省」類家長在面對孩子訴苦被欺負時,回應卻是自責孩子:「他們為什麼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呢,還是你自己笨、軟弱,人家才會欺負你。」
這類家長既沒有考慮到孩子受欺凌後的心理傷害,也沒有正確客觀的看待欺凌問題,而是將問題的責任歸結到受傷的孩子身上。
這種不僅不安撫孩子,反而進一步指責詆毀孩子的行為,無疑是在孩子的傷口撒鹽。讓孩子明白,父母明知自己被欺負,卻不願意維護自己。
這會引起兩種極端:孩子性格會變得更加懦弱,認為自己被欺負是自己的問題,深刻意識到,被欺負意味著自己很糟糕,活該被欺負;聽了家長的話,孩子認為只有自己變強就可以不被欺負,於是下回在遇到欺負時,就會不帶腦子的橫衝直撞,強迫自己回擊,其後果可能會非常嚴重,輕則受傷,重則危及生命。
因受學校欺凌自卑輕生的孩子,因無法隱忍失去理智反擊造成對方死傷的勢力實在太多。
當孩子受到欺凌,來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首先要安撫孩子,減少孩子因此事受到的傷害,然後要表明態度,給孩子安全感,告訴孩子自己是孩子堅強的後盾。
在用合理的方式解決事件後,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治療,儘量消減孩子的心理創傷,和心理健康。
媽咪參考,用科學的育兒經驗,給你絕對的乾貨分享,用專業知識為孕媽和寶寶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