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西夏區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圍繞葡萄酒產業就近務工,人均增收3萬元

2023-11-22     東麓觀察

原標題:銀川市西夏區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圍繞葡萄酒產業就近務工,人均增收3萬元

【「小小葡萄串,富民產業鏈」系列報道之三】

寧夏銀川市西夏區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圍繞葡萄酒上下游產業就近務工,人均每年可增收近3萬元

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處於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的核心位置。這是賀蘭山下一個由陝西、甘肅、安徽等8省區17縣自主移民構成的村落。目前共有村民743戶2890人。20多年前,昊苑村還是一片不毛之地,遍布砂石開採後遺留的無數大坑。以前由於這裡土地貧瘠,村民們在地里忙活一年,也打不下多少糧食,人均年收入不超過千元。這曾讓不少人萌生外出另謀出路的打算。

在2002年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的情況下,昊苑村積極響應自治區黨委政府發展葡萄酒產業的號召,走產業發展轉型之路,帶領群眾在砂石地里種下了昊苑村的第一片葡萄園。時至今日,昊苑村依託萬畝釀酒葡萄,成功吸引了19家酒莊落戶於此,共種植釀酒葡萄1.8萬畝,年產葡萄酒6000噸,產值近4億元。

成立勞務輸出協會對接葡萄酒莊,為村民尋找就業崗位

隨著村子周邊酒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村黨支部瞅准機會,成立勞務輸出協會,與酒莊對接,為村民尋找就業崗位。同時,動員村民將土地流轉給酒莊,統一經營管理,讓村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來,昊苑村也因葡萄酒產業駛入發展的快車道。2022年,昊苑村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

張生傑以前是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魚關村人,當地乾旱少雨,農民靠天吃飯,張生傑一家的收入主要指望家裡的20多畝耕地,刨去各種開銷,一年忙到頭,兜里剩不下幾個錢,只能混個溫飽。一次,張生傑的在寧夏打工的兒子帶回一個消息: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發展很快,有大量工作機會。於是,張生傑舉家來到西夏區昊苑村定居。

搬來沒多久,張生傑就在附近的酒莊找到一份給葡萄園綠化帶澆水的工作,老伴則在葡萄園裡做些剪枝、抹芽的農活,而張生傑的兒子由於踏實肯干、頭腦靈活,很快成了酒莊的片區管理負責人。兒媳婦也在酒莊找到了一份看大門的工作。同一座酒莊,解決了張生傑一家4口的就業。「酒莊的活很多,通常能從2月忙到年底,我們的收入也很穩定。」張生傑算了一筆帳:他和老伴每人每月能掙3000元,兒子月薪5000元,兒媳婦一個月則能掙2000元,一家人加起來每月總收入達到13000元。如今,他們一家已在西夏區買了兩套房,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在昊苑村,每戶人的收入都和葡萄產業有關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昊苑村依託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並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

「在昊苑村,每戶家庭的收入都和葡萄有關,覆蓋一二三產業。」昊苑村相關負責人告訴小編。村裡有19家酒莊,從種、釀、銷到「文旅+」,村民們的工作、生活和酒莊「深度綁定」,每個人都找到了嵌入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關鍵點,將其變成了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財富的增長極。

53歲的張彩霞於2000年從甘肅自發移民至昊苑村,2003年應聘為村上的工作人員。2008年起,她每年都組織移民婦女參加政府舉辦的葡萄種植技術培訓班,並和大家一起學技術。2013年,她辭職成為一名勞務經紀人,帶領學成技術的婦女參與酒莊種植。2015年,她開始一邊承包葡萄園自己種植,一邊帶婦女外出務工,為其他酒莊提供種植服務,收入連年攀升。她擁有2輛車,用於接送工人到葡萄園上班。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目的。張彩霞帶領的35名移民婦女,每人每月收入在三四千元。她和團隊服務的藍賽酒莊去年晉升為三星級酒莊。「葡萄酒產業肯定一年比一年好,明年我還要繼續擴大用工隊伍,服務好酒莊,帶領鄉親一起致富。」

「我們要把這份事業守護好,讓子孫後代都享福」

寧夏源石酒莊是在廢棄的礦坑裡建起的酒莊,每年為群眾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人均年增收1.3萬元。僅昊苑村,就有300多名群眾在源石酒莊穩定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

昊苑村村民蘇金萍十幾年前進入一家酒莊打工,如今她是寧夏源石酒莊葡萄基地的「片管員」,帶著20多個工人負責1000多畝經果林、300多畝葡萄園、十幾畝菜園和林帶的日常管護。「在這裡工作20年,公司把我們當家人,我們也把這裡當成家。」蘇金萍說。

2003年,蘇金萍一家從甘肅移民到昊苑村,進入酒莊做綠化和清潔工作。一家人困難時,是酒莊給他們提供了職工宿舍。「在這裡我吃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生日蛋糕,喝到了第一杯紅酒,逢年過節還有福利,買房子政府還有補貼,讓人心裡特別溫暖。」蘇金萍說。2009年,她開始學習葡萄種植技術,10多年過去,在她和鄉親們的努力下,酒莊從砂石滿地光禿禿,到葡萄成片綠茵茵,一家人也從一無所有到有車有房。農家小院裡設施齊全,昊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鄉親們過上了城裡人盼望的「詩和遠方」的美好生活。

蘇金萍的丈夫也在村裡一家酒莊打工,兩口子加起來,月收入近萬元。靠著葡萄酒產業,夫妻倆在這裡買房落戶,供兒子念完大學。最近,兩口子正打算在市區里買套樓房,「享受小康生活」。

「生活這麼好,要懂得感恩和知足。」蘇金萍說,她打心眼裡愛這個地方,愛酒莊。20年前種下的第一棵樹現在已10多厘米粗,如今酒莊變成景區,有他們的一份付出,說到這些她感覺很有成就感。「我們要把這份事業守護好,讓子孫後代都享福,也為了我對它的熱愛。」蘇金萍說。

紫色夢想成就移民群眾穩穩的幸福生活

昊苑村有十幾支專業種植服務隊,常年活躍在賀蘭山下的葡萄園。從普通農民到產業工人、技術員、釀酒師、管理者甚至行業專家,大批移民群眾靠勤奮學習和苦幹實幹,不斷刷新著人生的高度、更新著個人標籤。

紫色夢想成就移民穩穩的幸福生活。現在,昊苑村近七成村民圍繞葡萄酒上下游產業就近務工,人均每年可增收3萬元。

葡萄酒產業既是寧夏的特色產業,更是典型的富民產業,當地群眾越來越深入地參與進來,共享發展紅利。如今,賀蘭山下遍布的葡萄園早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園」。據了解,目前寧夏葡萄酒產業每年為農戶提供季節性用工崗位及固定用工崗位近13萬個,工資性收入約9億元,每個固定工年收入一般為3萬元至4萬元,季節性用工每個勞動力收入為6000元至1萬元。

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模式,能夠最大化地創造經濟及社會和生態價值

「寧夏的葡萄酒產業發展模式能夠最大化地創造經濟、社會和生態價值,這種模式在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過程中具有引領性和可複製性,前景看好。」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馬會勤說。

寧夏正借力小小的「葡萄串」,改變了更多「張生傑」、「蘇金萍」們的命運。依託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基地、葡萄酒莊集群和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寧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了葡萄酒觀光體驗工廠、葡萄酒莊精品民宿酒店等產品,並推出10條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莊休閒旅遊精品線路,加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步伐,每年吸引200多萬遊客前來旅遊研學。

「現在,寧夏葡萄酒產業每年為產區周邊農戶提供就業崗位近13萬個,酒莊每年支付農戶工資約10億元。當地的生態移民農戶收入中,近三分之一來自葡萄酒產業。」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ea609d2dc23929e3fce1eee800e8bf7.html